戲曲院團的道具間彌漫著桐油與檀木的氣息,蘭舒幼蹲在堆滿切末道具的木箱前,拂去一尊“太湖石“道具上的灰塵。這尊看似普通的假山,竟是用鏤空竹篾和宣紙裱糊而成,陽光透過孔洞灑在地面,映出的光影宛如水墨畫卷。“你看這個。“她舉起道具指向墻面,“留白的部分不是空缺,而是給觀眾想象的舞臺。“
葉懷庭湊近觀察,手中的畫筆無意識地在速寫本上勾勒。他突然想起北宋《百戲圖》里的處理手法——畫師并未填滿整幅畫面,而是用云霧留白暗示場景的宏大。“這和工筆畫的'計白當黑'如出一轍!“他興奮地翻開父親的筆記,泛黃的紙頁間,“虛實相生“的批注旁,還貼著半張戲曲切末設計圖。
兩人帶著道具圖冊來到排練廳。此時《西廂記》的演員正在走位,紅娘手中的折扇開合間,扇面空白處的水墨蘭草若隱若現。蘭舒幼的眼睛亮了:“道具不僅是裝飾,更是流動的畫框。“她撿起地上的戲服碎片,在空白綢緞上用木炭筆快速勾勒出戲曲人物的輪廓,“如果把這種理念融入畫作...“
葉懷庭立刻接話:“讓觀眾透過畫面的留白,看到戲曲的故事!“他抓起顏料,在宣紙上潑灑出大片石青,卻在即將完成時突然停筆。畫面中央本該是鶯鶯的位置,他故意留下了空白:“真正的主角,應該由觀眾自己想象。“
這個大膽的嘗試引發了爭議。傳統畫家指責他們“褻瀆國畫“,戲曲界前輩也質疑“破壞舞臺意境“。但年輕網友卻瘋狂點贊,有人評論:“第一次覺得看畫像在看戲!“更有甚者將畫作二次創作成動態視頻,配上《西廂記》的唱段,播放量突破百萬。
然而,新的難題接踵而至。當兩人計劃將《西廂記》經典場景繪制成工筆長卷時,在色彩運用上產生了巨大分歧。葉懷庭堅持遵循古法,用礦物顏料還原宋代繪畫的古樸厚重;蘭舒幼卻認為,戲曲的魅力在于濃烈的視覺沖擊,應該加入更多現代色彩。
“石青和朱砂的搭配已經流傳千年,“葉懷庭的筆尖在顏料盤上重重一磕,“隨意改動會失去傳統韻味。“蘭舒幼舉起母親的戲服設計圖:“但媽媽當年就嘗試用熒光顏料增強舞臺效果,傳統不是一成不變的!“爭吵聲驚動了隔壁的老匠人李師傅,他顫巍巍地走進畫室,從懷里掏出一個油紙包。
“這是我師傅傳下來的'五彩墨'。“李師傅打開油紙,五種顏色的墨錠在陽光下泛著奇異的光澤,“民國時,戲班畫師會用它在戲服上作畫,白天看是水墨畫,晚上打燈就變成五彩斑斕。“葉懷庭和蘭舒幼同時愣住——這不正是他們苦苦尋找的平衡點?
當晚,兩人在工坊反復試驗。他們將礦物顏料與現代熒光劑按不同比例混合,在宣紙上繪制出《西廂記》“長亭送別“的場景。白天,畫面呈現出宋代工筆畫的素雅;當紫外線燈亮起,鶯鶯的紅裙驟然鮮艷奪目,張生的藍衫泛起幽光,留白處的云霧竟浮現出若隱若現的戲曲唱詞。
“成功了!“蘭舒幼的聲音帶著哭腔。她想起母親劇本殘頁上的話:“光與色的秘密,在于讓傳統活在當下。“此刻,他們手中的畫筆,不僅連接著千年的丹青脈絡,更架起了戲曲與繪畫對話的橋梁。而在城市的某個角落,戴著面具的神秘人盯著直播畫面,手中的玉佩在暗處泛著冷光,新一輪的挑戰,正在黑暗中悄然醞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