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大陸的極夜如同一塊深邃的墨玉,將長城科考站籠罩其中。蘭舒幼裹著特制的厚披風,這件由沈云舟徒弟親手繡制的衣物上,金絲勾勒的戲曲水袖紋樣在雪地中若隱若現。她望著遠處冰原上聳立的巨型冰雕——那是葉懷庭帶領團隊耗時半個月完成的作品,三米高的穆桂英冰像手持發光的LED紅纓槍,在極光的映照下,冰晶折射出七彩光暈,宛如神話中的戰神降臨人間。
“媽媽,快來看!“硯秋的聲音從冰雕內部傳來。十二歲的女孩正蹲在AR設備旁調試參數,她鼻尖凍得通紅,眼睛卻閃爍著興奮的光芒。蘭舒幼轉動輪椅碾過壓實的雪道,進入冰雕內部,立刻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全息投影的戲曲舞臺懸浮在空中,梅蘭芳大師《貴妃醉酒》的影像與現實中的冰柱交織,水袖掃過之處,極光仿佛被賦予了生命,在空中劃出流動的光帶。
葉懷庭站在科考隊員中間,手中的平板電腦實時顯示著冰雕的環境數據。“這些冰雕采用了納米級可降解材料,“他向圍攏過來的科學家們解釋,指尖在屏幕上滑動,調出材料的分子結構圖,“當溫度達到臨界點,它們會分解成無害物質,成為冰川的天然養分。“話音未落,一位德國地質學家湊近冰壁,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太不可思議了,藝術與環保竟能如此完美結合!“
此時,硯硯正帶著幾名科考隊員制作戲曲臉譜面具。雪地上臨時搭建的工作臺上,擺放著用可回收塑料制成的顏料盤,紅色、黑色、白色的礦物顏料在低溫下依然保持著鮮艷色澤。“關羽的臉譜要畫成棗紅色,代表忠義!“硯硯耐心地指導著,手把手教一位俄羅斯隊員勾勒線條。不一會兒,戴著簡易臉譜的科考隊員們在雪地上跳起了自創的“戲曲企鵝舞“,笨拙的動作與嚴肅的臉譜形成奇妙反差,引得眾人捧腹大笑。
夜幕漸深,極光突然變得濃烈起來。綠色的光帶如同天幕上的水袖肆意揮灑,葉懷庭抓住時機啟動冰雕的隱藏裝置。剎那間,數百個微型投影儀同時亮起,冰雕表面浮現出動態的戲曲紋樣,穆桂英的鎧甲、貴妃的鳳冠與極光融為一體,在雪地上投下巨大的光影。一位來自巴西的科學家激動地用葡萄牙語喊道:“這是我見過最浪漫的科學與藝術的碰撞!“
蘭舒幼望著這震撼的場景,思緒回到籌備階段。三個月前,當葉懷庭提出將戲曲藝術帶到南極的設想時,團隊內部充滿質疑。“低溫會破壞顏料結構““冰雕無法承載電子設備“,種種難題擺在眼前。但他們沒有退縮,葉懷庭改良了環保顏料的配方,使其能在零下四十度保持活性;林若曦設計了微型抗寒投影設備;而老匠人們則用傳統榫卯結構打造了冰雕的內部支架。
“快看!“硯秋突然指著天空。五十架特制無人機組成的編隊劃破夜空,在空中拼出“戲韻南極“的中英文字樣,隨后化作流星墜落的特效。這是林若曦遠程操控的驚喜環節,無人機外殼采用了蘭舒幼設計的戲曲紋樣,在極光中如同飛舞的戲曲精靈。
臨別前,科考站舉行了特別的升旗儀式。一面由各國科考隊員共同繪制的旗幟冉冉升起,旗面上,南極冰川的水墨圖案與戲曲中的云紋交織,中央是用葉懷庭研發的新型顏料繪制的戲曲人物剪影,在陽光下泛著神秘的熒光。站長動情地說:“這面旗幟不僅代表著藝術與科學的融合,更象征著人類文明在極端環境中的綻放。“
蘭舒幼仰頭望著飄揚的旗幟,想起在威尼斯的那個夜晚,想起在人民大會堂領獎的時刻。文化的傳播從不是坦途,正如這南極的冰雪,越是艱難的環境,越能激發出驚人的創造力。當《梨花頌》的旋律通過科考站的廣播響起,各國隊員自發跟唱,中文、英文、俄文的歌詞混在一起,在冰原上空久久回蕩。
回程的飛機上,硯硯和硯秋趴在舷窗上,看著漸漸遠去的南極大陸。“媽媽,以后我們還要去更多地方展示戲曲!“硯秋握緊拳頭,眼中滿是憧憬。蘭舒幼將女兒摟入懷中,望向身旁正在整理拍攝素材的葉懷庭。他的筆記本上,已經開始構思下一個文化傳播計劃——將戲曲藝術帶到非洲的沙漠,讓古老的東方美學在金色沙丘上綻放新的光彩。
此刻,極光依然在南極的夜空中舞動,如同永不熄滅的文化之火。蘭舒幼知道,他們的故事,將繼續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書寫,讓戲曲這顆璀璨的明珠,照亮人類文明的漫漫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