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棲村的風,帶著七月特有的燥熱,吹在林曼的臉上,卻絲毫吹不散她心頭的郁悶。
鎮政務大廳里王強那張公事公辦的臉,和他那句“創業項目嘛,都得按流程審批,急不得”,像塊石頭似的壓在她心口。
更讓她憋氣的是王強最后那句若有似無的“年輕人有想法是好的,但這種項目,最后黃了的,也不是一個兩個了”,那語氣里的輕慢與不屑,幾乎讓她當場發作。
她深吸一口氣,云棲村是她的根,她不信邪。
當年她就是從這貧瘠的土地上考出去的,如今帶著反哺家鄉的決心回來,豈能被這點冷遇打倒?
審批流程漫長,她等不起,也不能干等。
林曼的目光落在了村口那座廢棄多年的村小上。
那是她童年記憶最深刻的地方,曾經書聲瑯瑯,如今卻斷壁殘垣,雜草叢生,像個被遺忘的老人,在風雨中寂寥地嘆息。
對,就從這里開始!
林曼心中有了計較。
她要讓這里重新煥發生機,哪怕只是先做個小小的改造,也要讓大家看到改變的希望。
說干就干。
第二天一早,林曼就扛著從城里帶回來的相機和穩定器,走進了廢棄的村小。
推開吱呀作響的破舊木門,一股濃重的塵土和霉味撲面而來。
教室里,桌椅板凳早已不知所蹤,只剩下空蕩蕩的屋架和幾扇搖搖欲墜的窗戶。
陽光透過屋頂的破洞,在布滿蛛網的墻角投下斑駁的光影。
黑板上,當年老師留下的粉筆字跡已經模糊不清,卻依稀能辨認出“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字樣。
林曼的心被狠狠揪了一下。
她仔細地拍攝著每一個角落,從長滿青苔的石階,到斷裂的旗桿,再到操場上沒過膝蓋的荒草。
她一邊拍,一邊在心里構思著文案,她要把這里的現狀真實地展現出去,也要把自己的初步改造設想傳遞出去。
她相信,總有人能看到這里的價值,總有人和她一樣,對這片土地懷有深情。
視頻剪輯好后,配上了一段她自己寫的略帶感傷卻又充滿希望的文字,林曼將其發到了自己的朋友圈和幾個常用的社交媒體平臺。
她沒有抱太大的期望,只是想以此作為自己行動的開端。
沒想到,不過半小時,手機就“叮”地響了一聲。
是一個點贊,來自一個她備注為“張叔叔”的微信好友。
張叔叔是她父親的老戰友,也是市里一位頗有聲望的退休干部,雖然退下來了,但人脈和影響力仍在。
緊接著,張叔叔的留言跳了出來:“小曼,這個項目,我們可以談談。”
林曼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激動得差點跳起來。
她趕緊回復:“張叔叔,您什么時候有空?我詳細跟您匯報!”
張叔叔的行動力遠超林曼的想象。
第二天上午,一輛黑色的轎車就停在了云棲村村口,張叔叔帶著兩名助手,精神矍鑠地走了下來。
林曼早已等候在村口,連忙迎了上去。
“張叔叔,真沒想到您這么快就來了!”林曼有些受寵若驚。
“哈哈,小曼啊,你這丫頭有魄力!走,帶我去看看你說的那個村小。”老張拍了拍林曼的肩膀,笑容爽朗。
林曼引著老張一行人來到廢棄的村小。
老張看著眼前的破敗景象,眉頭微微蹙起,但眼神中卻閃爍著一絲特別的光芒。
他仔細地聽著林曼講述村小的歷史,以及她對未來的初步規劃——不僅僅是修復,更是要將其打造成一個集鄉村記憶、農產品展示、青年文創孵化于一體的多功能空間。
“好!好思路!”老張聽完,連連點頭,“年輕人有想法,有干勁,就應該支持!這個地方,雖然現在看著破敗,但地理位置不錯,文化底蘊也有。我看,可以把它作為我們市里正在推動的‘青年創業示范項目’的一個試點來考慮。”
“青年創業示范項目?”林曼驚喜地睜大了眼睛。
這可是市里重點扶持的項目,一旦入選,不僅有政策支持,還有資金傾斜!
“初步建議,”老張強調道,“具體還要走程序,但你這個方向是對的。這樣,我先跟鎮里打個招呼,讓他們配合你先期做一些清理和規劃工作。”
說罷,老張當著林曼的面,就撥通了一個電話。
電話那頭似乎正是鎮上的負責人。
老張語氣平和卻不容置疑地簡單介紹了情況,并提出了自己的初步建議。
掛斷電話后不到二十分鐘,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傳來。
林曼回頭一看,只見鎮政務大廳的王強氣喘吁吁地跑了過來,他那平時梳得一絲不茍的頭發此刻有些凌亂,額頭上滲著細密的汗珠,臉上堆滿了她從未見過的熱情笑容。
“哎呀,張老,您怎么親自來了!真是……真是讓我們鎮上蓬蓽生輝啊!”王強一把握住老張的手,用力搖晃著,腰也微微躬著,“林曼同志這個項目,我們鎮里高度重視!高度重視!您放心,我們一定全力配合,要人給人,要政策給政策,確保項目順利推進!”
那態度,與前幾日林曼在政務大廳見到的他,簡直判若兩人。
王強轉過頭,對著林曼也是一臉和煦:“小曼啊,你看你,這么好的項目,怎么不早點跟我們詳細說說?昨天你來,我這不正忙著處理幾個緊急文件嘛,可能態度有些急躁,你別往心里去。這個村小改造,我們全力支持!需要什么,你盡管開口!”
林曼看著王強這三百六十度的大轉變,心中五味雜陳,既有些解氣,也有些感慨。
她禮貌地點了點頭,沒有多說什么。
老張又勉勵了林曼幾句,便帶著助手先行離開,說后續會有專人對接。
王強則殷勤地陪著林曼在村小內外又轉了一圈,噓寒問暖,表態積極,仿佛這個項目是他親手發掘的寶貝一般。
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在云棲村傳開了。
村民們議論紛紛,有的說林家這丫頭有出息,能請來市里的大領導;有的則好奇這破學校到底要改成什么樣;還有些人,則在人群后遠遠地望著,眼神復雜,似乎在盤算著什么。
夕陽西下,給整個云棲村鍍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輝,但也拉長了樹影,一些看不見的暗流,似乎也在這片刻的喧囂與平靜之下,悄然涌動起來。
趙德昌這幾句話,像幾顆石子投進平靜的池塘,雖沒掀起大浪,卻也漾開了一圈圈漣漪。
寨子里的人,淳樸歸淳樸,但涉及到自身利益和未知事物時,那份謹慎和觀望是免不了的。
更何況,趙德昌在村里也算是個老資格,平日里說話有幾分分量。
他這么一說,一些原本就有些搖擺的村民,心里更是打起了小鼓。
“德昌叔說得也有道理,這城里娃娃,嘴皮子利索,真要讓她搞,萬一搞砸了,國家那錢,不就白瞎了?”
“是啊,茶葉這東西,我們祖祖輩輩都這么種,還能玩出什么新花樣?”
竊竊私語聲在榕樹下,在田埂間,在村民們晚飯后的閑聊中悄悄蔓延。
這些話,像無形的藤蔓,一點點纏繞上林曼剛剛燃起的希望。
林曼冰雪聰明,怎會察覺不到這微妙的變化。
她知道,空口白牙的承諾和規劃,遠不如眼見為實的沖擊力來得直接。
她更明白,趙德昌的“煽風點火”,并非全然惡意,更多的是一種老輩人對新事物的天然警惕和對“公家錢”的樸素責任感。
要打破這種局面,就得拿出真東西。
這天傍晚,林曼借來了村委會的舊投影儀和一塊白布,就在村廣場那棵最大的黃葛樹下,支起了一個簡易的“露天電影院”。
晚飯后,納涼的村民三三兩兩聚了過來,好奇地看著林曼搗鼓著那些他們看不太懂的設備。
趙德昌也背著手,站在人群外圍,瞇著眼打量。
“各位叔叔嬢嬢,阿哥阿嫂,”林曼調試好設備,清了清嗓子,聲音透過一個小巧的便攜麥克風傳開,“我知道大家對我這個小丫頭片子回來搞茶葉,心里有疑慮。今天,我不說那些大道理,就給大家看點我以前在城里公司做過的東西。”
白布上光影一閃,畫面亮了起來。
那是一片郁郁蔥蔥的現代化茶園,鏡頭一轉,是穿著統一制服的工人們在標準化車間里忙碌,一片片茶葉經過精密的工序,被分裝進設計精美的包裝盒。
緊接著,畫面切換到繁忙的港口,集裝箱被吊裝上遠洋貨輪。
“這是我們之前合作的一個浙江茶園,”林曼的聲音沉穩而自信,“他們按照歐盟有機標準種植,茶葉品質上乘,通過跨境電商平臺,直接出口到了歐洲。”
畫面上跳出一串串數字:年出口額、利潤率、帶動當地茶農增收百分比……這些實實在在的數字,像一把把小錘子,敲在了村民們的心上。
隨后,畫面又變成了一個時尚靚麗的主播,在鏡頭前熱情洋溢地介紹著茶葉,屏幕下方是飛速滾動的訂單信息。
“這個,叫‘直播帶貨’,”林曼指著屏幕,“就是通過網絡,直接把我們的好茶葉賣給千家萬戶的消費者。還有這個‘歐盟有機認證’,一旦我們拿到這個認證,就等于拿到了進入國際高端市場的金鑰匙,我們的茶葉就能賣出比現在高幾倍甚至十幾倍的價錢!”
村民們看得目瞪口呆。
他們第一次如此直觀地看到茶葉還能這么“玩”。
“直播帶貨”、“歐盟有機認證”、“跨境電商”……這些詞匯對他們來說陌生又新奇,仿佛打開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
一些年輕人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而老一輩人,則在震驚之余,陷入了沉思。
趙德昌臉上的表情也有些復雜,他咂了咂嘴,沒再說什么。
放映結束,人群久久沒有散去,議論聲此起彼伏,但這次,質疑的聲音小了,好奇和期待多了。
林曼知道,這只是第一步。
第二天一早,林曼正和母親李秀蓮商量著怎么把自家那幾間堆雜物的空屋子收拾出來,作為臨時的辦公和樣品處理點。
林建國一直默默地在旁邊抽著旱煙,聽著女兒和妻子的對話。
他看著女兒那張年輕卻寫滿堅毅的臉,看著她條理清晰地分析著市場、規劃著步驟,眼中那股不服輸的勁兒,像極了年輕時的自己。
他猛地把煙鍋在鞋底磕了磕,站起身。
“你想干就干吧,”林建國終于開口,聲音有些沙啞,卻異常堅定,“那幾間破屋子,是該修修了。爸這把老骨頭還能動,陪你一起修!”
林曼驚喜地抬起頭,眼眶微微泛紅:“爸……”
李秀蓮站在門口,手里拿著個簸箕,正準備去喂雞。
聽到丈夫的話,她停下了腳步,嘴角露出一抹欣慰的笑容。
她沒說什么,只是默默地轉身回了廚房,不一會兒,走出來,趁林曼不注意,悄悄往她隨身的小布包里塞了個熱乎乎的煮雞蛋。
那份無言的支持,沉甸甸的。
有了父親的明確表態,事情似乎一下子順暢了許多。
村里幾個和林家關系好,或者家里有年輕人被林曼的視頻打動的村民,也主動過來說可以幫忙。
大家的熱情被調動起來,修繕老屋——這個被林曼初步定為“茶葉合作社”雛形的小學舊址,便提上了日程。
就在大家找來工具,清理雜草,準備熱火朝天地動手修繕村小學那幾間廢棄的教室時,林曼口袋里的手機突然震動起來。
她擦了擦額角的汗,掏出手機一看,是一條微信消息,來自玉婉——村里那位以一手精湛傣錦織造技藝聞名的嫂子。
玉婉嫂子平日里話不多,性格也有些內向,林曼之前曾試探性地跟她提過,想將傣錦元素融入茶葉包裝,提升產品的文化附加值,但玉婉當時只是禮貌地笑了笑,沒有明確表態。
林曼以為她不感興趣,也就沒再多提。
此刻,屏幕上只有簡短的一行字:“小曼,你上次說的那個……把傣錦織進你們的新產品里,我……我愿意試試看。”
林曼的心猛地一跳,像被什么東西重重撞了一下。
這簡直是意外之喜!
傣錦,那是他們民族的瑰寶,如果能和茶葉完美結合,那產品的獨特性和文化內涵將無可比擬!
這不僅是商業上的突破,更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她立刻意識到這件事的重要性,遠超修繕房屋本身。
玉婉嫂子肯點頭,這扇門一旦打開,后續的設計、打樣、生產,都需要緊密配合。
“爸,大家,先等一下!”林曼揚聲道,臉上的興奮難以掩飾,“我有點急事,要去玉婉嫂子家一趟!”
她匆匆跑回自己房間,從一堆文件中翻出幾張早就構思好,但一直沒敢拿出來的設計草圖。
那是幾款茶葉包裝的初步設想,上面特意預留了融入傣錦紋樣的區域。
她深吸一口氣,將圖紙小心翼翼地卷好,抓起布包——里面還留著母親塞的那個雞蛋的余溫——快步朝著村西頭玉婉家的方向走去。
初升的朝陽將她的身影拉得長長的,腳下的泥土路,似乎也因為這份突如其來的希望,變得格外堅實有力。
玉婉嫂子家那扇小小的木門后,又將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
林曼的心中充滿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