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雨盯著手機屏幕上陳墨的第七個未接來電,拇指懸在紅色的拒接按鈕上方,最終還是讓電話轉入了語音信箱。窗外雨點敲打著作坊的瓦檐,如同她雜亂無章的心跳。
三天了。自從作坊被盜、秘方失蹤后,她就再沒見過陳墨。警察的調查毫無進展,而趙明川的“新東方美學“系列廣告已經鋪天蓋地地出現在地鐵站和朋友圈里。
“小雨,這是剛到的瓷土樣品。“張叔推門進來,放下一個包裹,身上的雨衣還在滴水,“雖然質量不如以前的,但勉強能用...“
小雨強打精神拆開包裹,指尖傳來的粗糙觸感讓她皺眉。這種劣質瓷土根本燒不出林家青瓷特有的溫潤質感。她抬頭想說些什么,卻發現張叔正盯著工作臺下方的暗格,眼神閃爍。
“張叔?“
“啊?“老人像是突然驚醒,“怎么了?“
“您在看什么?“
“沒什么,就是...想起老爺以前總愛把工具藏在那下面。“張叔匆忙轉身,“我去看看窯爐的火候。“
小雨目送他離開,心中的疑慮如野草般蔓延。張叔是父親最信任的老伙計,從小看著她長大...不,不可能。她搖搖頭,強迫自己回到工作臺前。
門鈴突然響起。透過雨幕,小雨看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站在院門外,手持一把老式黑傘。她并不認識這位老人,卻莫名覺得那挺拔的身姿有些眼熟。
“請問是林小雨小姐嗎?“老人的聲音洪亮得不似他這個年紀,“我是陳硯之,陳墨的祖父。“
小雨僵在門口。陳墨的祖父?這個時候來做什么?
似乎看出她的戒備,老人從懷中取出一個泛黃的相冊:“我來,是為了給你看這個。“
相冊的第一頁是一張褪色的黑白照片:兩個年輕人站在“青瓷坊“的牌匾下,一個穿著中山裝,一個穿著西式西裝,肩并肩笑得開懷。
“這是...“小雨的手指輕觸照片。
“1965年,我和你祖父林松年的合影。“陳硯之的聲音溫和而懷念,“那時我剛從英國學成歸來,是國內第一批專業陶瓷鑒定師。而你祖父,是省內最后幾位掌握宋代青瓷完整工藝的大師。“
他翻到下一頁,照片上是同樣的兩個人,正在仔細觀察一件青瓷花瓶。“那年文物局發現了一批疑似宋代官窯的瓷片,請你祖父幫忙鑒定修復。我作為專家組成員,有幸與他共事三個月。“
雨聲漸小,陽光透過云隙照進屋內。老人一頁頁翻動相冊,講述著那段歷史:如何辨別真偽,如何復原配方,如何在動蕩年代秘密保存這些珍貴技藝...
“你父親出生時,我還來喝過滿月酒。“老人指著一張泛黃的全家福,“后來我調去BJ工作,聯系就少了。直到三個月前,小墨告訴我他認識了一位林姓的陶藝師...“
小雨的心臟猛地一跳:“所以陳墨接近我是...“
“一開始確實是巧合。“門口突然傳來熟悉的聲音。陳墨站在那里,渾身濕透,手里捧著一個木盒,“但認出'青瓷坊'的牌匾后,我立刻想起了爺爺的故事。“
小雨下意識后退一步:“你怎么證明自己沒說謊?“
陳墨苦笑一聲,打開木盒。里面是一套精美的青瓷茶具,底部刻著“松年贈硯之,1966年春“。
“我爺爺珍藏了半個世紀的禮物。“陳墨直視小雨的眼睛,“如果你還不信,可以核對釉色和胎質,這世上沒人能仿制林家青瓷的獨特氣質。“
小雨接過茶具,指尖傳來熟悉的觸感。她翻轉杯底,那個特殊的冰裂紋處理手法只有林家傳人才會。淚水突然涌上眼眶——這套茶具的風格,和父親生前最后一件作品如出一轍。
“我確實見過你父親的秘方瓷瓶。“陳墨坦然道,“但盜竊案發生當晚,我在上海出差,有機票和酒店記錄為證。更重要的是...“他壓低聲音,“我知道誰一直在給趙明川報信。“
“不可能!“小雨猛地站起,打翻了茶杯,“張叔跟了我父親三十年!“
陳硯之老人輕輕按住她的手:“孩子,越是信任的人,背叛帶來的傷害就越深。但這不全是他的錯。“
老人從口袋里掏出一張醫院檢查單:“上周我去探望老張的老伴,才知道她得了尿毒癥,每周要做三次透析。趙明川一定是利用了這個軟肋...“
小雨如遭雷擊。張嬸生病的事她居然不知道!而張叔這兩個月來總是請假說家里有事...她突然想起,每次她和陳墨討論新品設計后不久,趙明川那邊就會出現類似的產品概念。
“現在怎么辦?“她無力地問,“秘方已經泄露,趙明川的'青韻'系列下周就上市...“
陳墨眼中閃過一絲銳光:“但我們有他們不知道的優勢。“
“什么優勢?“
“第一,趙明川偷走的是你父親放在瓷瓶里的舊配方,不是暗格里的改良版。“陳墨豎起一根手指,“第二,他們不知道我們已經發現了內鬼。“
三人圍坐在工作臺前制定計劃。陳硯之老人憑借多年鑒定經驗,提出可以從釉色上區分真正林家青瓷與仿品;陳墨則建議將計就計,通過張叔傳遞假消息;而小雨,則想到了父親筆記最后一頁那個從未嘗試過的“終極配方“。
“需要多久能試驗成功?“陳墨問。
“至少兩周。“小雨咬著嘴唇,“但趙明川的產品三天后就發布...“
“那就先打一場阻擊戰。“陳墨打開筆記本電腦,“我認識幾家行業媒體,可以提前曝光'青韻'系列的質量問題。“
次日清晨,小雨像往常一樣來到作坊,故意在張叔面前打電話:“...對,就用B方案,父親筆記第15頁那個配方...不,這次燒制溫度提高到1300度...“
她余光瞥見張叔的耳朵微微動了動,手中的刮刀停頓了一秒。
中午時分,張叔說要去醫院陪老伴做透析,匆匆離開。小雨悄悄跟上,遠遠看見他在醫院后門與一個戴鴨舌帽的男人交談,那人轉身的瞬間,趙明川的側臉在陽光下清晰可見。
小雨的心沉到谷底。盡管已有心理準備,親眼目睹這一幕還是讓她呼吸困難。三十年朝夕相處的信任,在利益和困境面前竟如此脆弱。
回到作坊,她發現陳墨正在等她,手里拿著一份檢測報告。
“我托朋友拿到了'青韻'的樣品。“他指著數據圖,“果然用了你父親的舊配方,燒成溫度設在了1250度。問題就在這里——“
“舊配方在1250度下釉色不穩定。“小雨接話道,“父親筆記里提到過,必須達到1280度以上才能呈現真正的'雨過天青'。“
“正是!“陳墨眼睛發亮,“趙明川不知道這點,他們的產品會有色差和微小裂紋,短期內看不出來,但使用一個月后...“
兩人相視而笑,隨即又同時收斂。太過明顯的喜悅可能引起張叔懷疑。小雨繼續埋頭試驗終極配方,而陳墨則開始聯系媒體和質檢機構。
第三天,趙明川高調召開新品發布會,各大媒體爭相報道“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的完美融合“。同一天,小雨的“新瓷語“官網悄悄上線了一個新板塊:“青瓷鑒定指南“,詳細介紹真正林家青瓷的七大特征,字里行間直指市面上某些“仿品“的缺陷。
一周后,第一批消費者投訴出現:“青韻“茶具使用不到半月就開始出現細微裂紋,釉色也逐漸變暗。網絡上的質疑聲浪越來越大,趙明川公司被迫發表聲明,稱這是“個別批次的生產瑕疵“。
而這時,小雨的終極配方試驗終于成功。新燒制的青瓷在1280度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絢麗色彩——遠看如雨后天晴的碧空,近觀則有星光般的細微結晶,這正是父親筆記中描述的“天青星輝“效果。
“太美了...“陳墨捧起一個茶杯,聲音微微發顫,“這已經超越了工藝品,簡直是藝術品。“
小雨笑中帶淚:“這才是林家青瓷應該有的樣子。“
就在他們準備大規模投產時,一個意外來電打破了喜悅——趙明川要求見面,而且指定要陳硯之老人一同出席。
“他想干什么?“小雨警惕地問。
陳墨放下手機,表情復雜:“他說...要談一筆關于'林家真正秘方'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