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首映當天,#姜醒醒沉默#突然空降熱搜第一。
點進去,熱門微博是一段剪輯視頻—悠悠試鏡時的燦爛笑容、劇組沖突的偷拍畫面、女孩葬禮的新聞報道,最后定格在姜醒醒出席首映禮的冷淡側臉。
配文只有一句話:
“她靠寫底層故事成名,卻在真實的人命面前選擇了沉默?!?/p>
評論區如火山爆發:
*?“當初悠悠被欺負的新聞爆出來,姜醒醒裝死,現在電影上映了倒知道出來宣傳了?”
*?“《野草》拍得再真實又怎樣?現實里你連為悠悠說句話都不敢!”
*?“虛偽!忘了自己寫的《天真無罪》是怎么批判校園暴力的嗎?”
點贊最高的評論是一張對比圖:左邊是姜醒醒早年微博為弱勢群體發聲的截圖,右邊是她近期微博全部停更的時間線。
“屠龍少女終成資本傀儡?!?/p>
紅毯上,姜醒醒一襲黑裙,面無表情地走過媒體。突然,觀眾席有人大喊:“姜醒醒!你對得起林悠悠嗎?!”
現場瞬間安靜,所有鏡頭齊刷刷對準她的臉。
姜醒醒的腳步微微一頓,指尖掐進掌心,但最終沒有回頭,徑直走進了影院。
這一幕被直播鏡頭放大,微博立刻炸鍋:
*?“看!她心虛了!”
*?“連回應都不敢,果然心里有鬼!”
*?“建議封殺這種冷血編??!”
*
首映結束當晚,醒文學工作室終于發布聲明:
“關于近期網絡爭議,姜醒醒女士已委托律師收集證據,將對惡意造謠者追究法律責任。林悠悠事件相關情況已配合警方調查,出于案件保密要求此前不便發聲?!迫磺嗌倌暝?正在籌備中,詳情后續公布?!?/p>
這份冷靜克制的聲明如同火上澆油。
網友嘲諷:
“現在知道成了?早干嘛去了?”
“拿死人做慈善洗白,吐了!”
“警方保密要求?那霍家買通導演的證據怎么流出來的?”
更有人扒出基金會注冊信息——法人代表赫然是榮度
“果然!溫度文化想借機避稅吧?”
“資本家的套路,吃人血饅頭還要立牌坊!”
某知名影評人發長文《姜醒醒的三重虛偽》:
1.創作虛偽—筆下關懷底層,現實中漠視生命
2.人格虛偽—靠反抗資本起家,最終依附資本
3.情感虛偽—消費死者營銷電影,卻無真心懺悔
文章被各大營銷號瘋狂轉發,甚至引來文學界
“權威”站臺:
“真正的作家應該像魯迅一樣直面鮮血,而不是姜醒醒這樣精致利己!”
姜醒醒蜷縮在公寓角落,手機扔在遠處—那里有99+的未接來電和成千上萬條私信。
最刺眼的是一條@她的微博:
“@姜醒醒,你寫的《天真無罪》里說‘沉默就是幫區”,那你這一個月的沉默算什么?”
配圖是悠悠遺書照片的一角,能辨認出“沒人幫我”四個字。
姜醒醒猛地捂住嘴,干嘔起來,她突然分不清,網暴她的和當初逼死悠悠的,是不是同一批人。
榮度強行把她帶到電腦前,屏幕上是一份擬公開的霍家罪證文件。
“現在發出去,輿論會立刻反轉?!彼罩氖址旁诨剀囨I上,“只要你點頭。”
姜醒醒盯著那些觸目驚心的證據——霍家二十年來迫害的藝人名單、導演被威脅的錄音、甚至更早那個自殺女演員的真相.?
她的手指在發抖。“用資本的方式反擊資本.”她苦笑.“然后呢?網友今天罵霍家,明天捧我們,大后天再找新的靶子?”
榮度沉默。
姜醒醒抽回手:“這不是我要的勝利?!?/p>
三天后,姜醒醒做了一件讓全網震驚的事—
她素顏出現在直播間,背景是簡單的林悠悠紀念角。沒有團隊控評,沒有關閉彈幕,任由滿屏“虛偽”“去死”的謾罵滾動。
“我知道你們想問什么。”她直視鏡頭,聲音嘶啞,“為什么之前不發聲?”
她調出一段警方保密協議:“這是案件偵辦期間簽署的文件。如果我提前透露任何信息,霍家可能逍遙法外?!?/p>
彈幕稍微安靜了些,但很快又爆發:
“借口!發條微博能影響破案?”
“現在知道拿警方當擋箭牌了?”
姜醒醒沒有辯解,而是播放了一段錄音—
導演顫抖的聲音:“霍家說如果我同意他們的計劃,他們。。。?!?/p>
直播間瞬間死寂。
“這一個月,我每天都在想.….”姜醒醒紅著眼眶
舉起那包化了的小熊餅干,“如果當初我沒選悠悠拍戲,如果我能更早發現導演的問題,如果……”
她的眼淚砸在桌面上:“但這個世界沒有如果。”
她打開基金會官網,首頁是醒目的數據:
-?已救助47名遭受校園暴力的學生
-??為32家偏遠學校配備心理輔導室
-?法律團隊正在推動《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法》修訂
“罵我虛偽也好,洗白也罷?!彼恋粞蹨I,“我會用余生做一件事—讓更多'林悠悠'能被看見,被保護?!?/p>
直播結束前,她做了一件更大膽的事一
將《野草》全片上傳到基金會官網,免費播放。
當晚,#姜醒醒直播#、#野草免費放映#沖上熱搜。
輿論開始分裂:
“之前罵太狠了,她確實受警方限制不能發聲”
“基金會是實打實在做事,比鍵盤俠強”
但仍有質疑:
“早不直播晚不直播,電影上映才來這一出?”
“免費放映是因為票房撲街了吧!”
直到一個意想不到的人發聲—
悠悠的父母**在基金會賬號下留言:
“感謝姜小姐為悠悠做的一切。請停止傷害真正想幫助孩子的人。”
這條評論被頂上熱搜第一,轉發里開始出現理性
聲音:
“我們是不是被當槍使了?霍家買水軍帶節奏的證據有人看嗎?”
“《野草》里那句“憤怒容易,改變很難’,說的不就是現在的我們?”
一個月后,《野草》入圍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
獲獎詞里,王導特意提到:
“感謝姜醒醒編劇,她讓我們看到——對抗黑暗的方式,不是變成新的黑暗,而是成為照亮黑暗的光。
鏡頭切到觀眾席,姜醒醒低頭擦拭眼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