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盯著墻上那張特寫照片,胃部不由自主地縮緊。照片上是一個年輕女孩的面部,額頭和兩頰布滿紅腫的炎性丘疹,幾處已經化膿形成明顯的結節囊腫。作為醫學院大三學生,我本該對這類圖像習以為常,但每次近距離看到嚴重的痤瘡病例,還是會感到一陣不適。
“顏曉夏,把這些病例報告按嚴重程度分類歸檔。“張教授頭也不抬地指了指桌上那疊文件,那是皮膚科實習第一天我的第一個任務。
“好的,教授。“我迅速應聲,將注意力集中在文件上。選擇皮膚科作為專攻方向時,我就知道會面對什么。痤瘡、濕疹、銀屑病...這些困擾無數人的皮膚問題,正是我決心要攻克的領域。
“對了,一會兒急診科會轉來一個面部感染的患者,你跟著我處理。“張教授補充道,金絲眼鏡后的眼睛掃了我一眼,“剛入學的大一新生,自己擠了三角區的粉刺,現在發熱畏寒。“
我點點頭,心里已經勾勒出患者的狀況。面部危險三角區的感染從來不是小事,靜脈回流的特殊性可能導致顱內感染,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
剛整理完最后一份文件,急診科的推床聲就從走廊傳來。我跟在張教授身后迎上去,看到推床上蜷縮著一個高個男生,左臉頰貼著紗布,露出的皮膚泛著不正常的潮紅。
“程澈,19歲,體溫39.2℃,白細胞計數升高,初步診斷面部蜂窩織炎。“急診科醫生快速匯報著,“他自己說是三天前擠了鼻翼旁的粉刺,今天早上開始面部腫脹疼痛加劇。“
張教授示意將患者轉入處置室,我戴上手套準備協助。當患者被扶起時,我們的目光第一次真正相遇——他因發熱而濕潤的眼睛突然睜大,干裂的嘴唇動了動。
“你的皮膚...真好。“他沙啞地說。
處置室里瞬間安靜了一秒。我感到耳朵發熱,這絕對不是我預期中與患者的第一次對話。
張教授咳嗽一聲:“顏同學是我們皮膚科最被看好的實習生之一。現在,程同學,讓我們看看你的臉。“
揭開紗布時,我倒吸一口冷氣。他左側鼻翼旁一個約1厘米直徑的區域明顯紅腫,中心有黃色膿點,周圍皮膚發亮緊繃,炎癥已經擴散到鄰近組織。
“感染已經超出毛囊范圍,形成局部膿腫。“張教授檢查后說,“需要立即切開引流,靜脈抗生素治療。顏曉夏,準備局麻和引流包。“
我迅速準備好器械,回到處置臺旁時,發現那個叫程澈的男生正直勾勾地盯著我。即使半張臉紅腫著,也能看出他原本應該是個相當好看的男生——濃密的眉毛下是一雙明亮的眼睛,鼻梁高挺,下頜線條分明。如果忽略左臉的感染灶的話。
“會...疼嗎?“他小聲問我,突然沒了剛才脫口夸贊的勇氣。
“先給你打局部麻醉。“我放輕聲音,按照張教授的指示準備利多卡因,“可能會有一點刺痛,但之后就不會感覺疼痛了。“
注射和引流過程很順利,程澈雖然緊張得手指緊抓床單,但始終配合治療。當張教授開始縫合小切口時,我注意到他額頭上滲出細密的汗珠。
“快結束了。“我不由自主地低聲安慰,用紗布輕輕拭去他的汗水。
他眨了眨眼表示明白,眼神中的感激讓我心頭一軟。在醫學院的三年里,我見過太多患者,但很少有人在這種疼痛和不適中還能保持這樣的禮貌和克制。
“需要住院觀察至少三天。“處理完傷口后,張教授對我說,“顏曉夏,你來寫醫囑,頭孢曲松鈉靜脈滴注每日兩次,傷口換藥每日...“
“教授,我可以自己...“程澈試圖坐起來。
“躺好。“張教授不容置疑地說,“年輕人總覺得自己無敵,擠個粉刺都能進醫院。你知道面部三角區的感染有多危險嗎?“
程澈縮了縮脖子,乖乖躺回去。我低頭寫醫囑以掩飾嘴角的笑意——張教授的嚴厲訓話對每個不重視皮膚問題的患者都如出一轍。
寫完醫囑,我再次檢查了程澈的靜脈通路,調整了輸液速度。他的目光一直追隨著我的動作,讓我不得不刻意避開視線接觸。
“護士會每兩小時來測一次你的體溫。“我公事公辦地說,“如果有任何不適,按床頭的呼叫鈴。“
“顏醫生...“他叫住轉身要走的我。
“我只是實習生,叫我顏同學就好。“我糾正道。
“顏同學,“他改口,聲音因發熱而沙啞,“謝謝你。“
我點點頭離開病房,卻在關門時聽到他小聲的自言自語:“皮膚好,手也軟...“
我的腳步一頓,臉頰突然發燙。這個叫程澈的男生,即使在病中也不改奇怪言行,絕對是個麻煩人物。我加快腳步離開,卻不知為何已經記住了他病歷上寫著的院系——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