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陽光懶洋洋地灑在御花園的湖面上,泛起粼粼波光。蘇隱月坐在水榭中,手中捧著一卷《龍國地理志》,卻怎么也看不進去。自從北境大捷歸來已半月有余,南宮昭臨忙于整頓朝綱,而她則被特許可以自由查閱皇家藏書閣的所有典籍。
“姑娘,喝點茶歇歇吧。“青杏端來一盞香氣四溢的花茶,輕聲勸道,“您這幾日總是心事重重的。“
蘇隱月接過茶盞,輕啜一口。茶是好茶,可她卻品不出滋味。北境之行讓她看到了龍國強大的一面,卻也隱隱察覺到一些不為人知的隱患。尤其是那些地方志中記載的災荒、賦稅和流民問題,讓她無法釋懷。
“青杏,你說...宮外的百姓,過得怎么樣?“
青杏一愣:“姑娘怎么突然問這個?龍國在陛下治理下國泰民安,百姓自然安居樂業。“
“是嗎?“蘇隱月放下茶盞,想起北境路上看到的那些衣衫襤褸的流民和荒廢的田地,“可我總覺得...“
一陣腳步聲打斷了她的思緒。南宮昭臨不知何時已站在水榭外,陽光為他挺拔的身影鍍上一層金邊。他今日未著龍袍,而是一身素色常服,看起來比平日少了幾分威嚴,多了幾分儒雅。
“陛下。“蘇隱月連忙起身行禮。
南宮昭臨擺擺手示意她坐下:“在想什么?朕看你愁眉不展。“
蘇隱月猶豫片刻,還是決定坦誠相告:“我在想...龍國的百姓是否真的如朝堂上所說那般安居樂業。“
南宮昭臨的眼神微微一凝:“為何這么問?“
“北境之行,我看到了一些...不太好的景象。“蘇隱月小心斟酌著詞句,“有些村莊荒廢,田地無人耕種;有些百姓流離失所,乞討為生...“
南宮昭臨沉默良久,突然起身:“換身衣裳,朕帶你出宮看看。“
半個時辰后,兩人已換上普通商賈的裝束,從皇宮偏門悄然離開。莫滄瀾和幾名影衛遠遠跟在后面,既不會打擾他們,又能隨時保護。
京城的繁華遠超蘇隱月想象。寬闊的街道兩旁店鋪林立,叫賣聲此起彼伏。綢緞莊、酒樓、茶肆、藥鋪應有盡有,行人摩肩接踵,一派盛世景象。
“這就是朕的京城。“南宮昭臨語氣中帶著自豪,“自朕登基以來,減免賦稅,鼓勵商貿,才有了今日的繁榮。“
蘇隱月點點頭,確實被眼前的繁華震撼。但當她仔細觀察,卻發現了一些不和諧的細節——街角蜷縮著幾個衣衫襤褸的乞丐;酒樓后巷有孩童在撿拾殘羹剩飯;藥鋪門前,一個老婦人正跪地哭求,卻因無錢買藥被伙計趕了出來...
“陛下...“她欲言又止。
南宮昭臨順著她的目光看去,眉頭漸漸皺起:“朕明白了。你想看的不是這些表面繁華,而是真實的民生。“
他帶著她拐進一條小巷,穿過幾個街區,眼前的景象陡然一變——低矮破舊的房屋擠在一起,街道狹窄泥濘,空氣中彌漫著腐朽的氣味。這里的百姓面黃肌瘦,眼神麻木,與主街上的繁華判若兩個世界。
“這是...“蘇隱月震驚地看著眼前的一切。
“貧民區。“南宮昭臨的聲音低沉,“每個城市都有這樣的角落,京城也不例外。“
一個瘦骨嶙峋的小女孩怯生生地走過來,伸出臟兮兮的小手:“老爺夫人,行行好吧,我娘病了三天沒吃飯了...“
蘇隱月鼻子一酸,立刻掏出錢袋,卻被南宮昭臨按住:“給錢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他蹲下身,平視著小女孩:“帶我們去看看你娘,好嗎?“
小女孩猶豫了一下,點點頭,領著他們來到一間搖搖欲墜的茅屋。屋內陰暗潮濕,一個婦人躺在稻草堆上,已經奄奄一息。
南宮昭臨探了探婦人的脈搏,眉頭緊鎖:“是傷寒。“他從懷中取出一個瓷瓶,倒出兩粒藥丸,“用溫水送服,一日兩次。“
婦人艱難地睜開眼,在看到南宮昭臨面容的瞬間,瞳孔驟然收縮:“您...您是...“
“別說話,好好養病。“南宮昭臨制止了她,轉頭對莫滄瀾道,“去找個大夫來,再送些米面來。“
離開貧民區后,南宮昭臨的臉色一直很陰沉。蘇隱月輕聲問:“陛下經常這樣微服私訪嗎?“
“登基初期經常來。“南宮昭臨的聲音有些沙啞,“后來朝政繁忙,漸漸來得少了。沒想到情況比朕想象的還要糟糕。“
“為何會有這么多貧民?“蘇隱月不解地問,“龍國不是國力強盛嗎?“
南宮昭臨嘆了口氣:“國力強盛不等于百姓富足。這些年朕專注于對外征戰和朝堂斗爭,忽略了地方官吏的腐敗。想必是有人中飽私囊,克扣賑災錢糧,才導致流民增多。“
他帶著蘇隱月來到城郊的一處村莊。這里的田地大半荒蕪,僅有的幾塊耕地上,幾個老農正佝僂著腰勞作。
“老丈,今年收成如何?“南宮昭臨上前問道。
老農抬頭看了看他們,搖搖頭:“交了租子,勉強夠糊口罷了。“
“租子很重嗎?“
“何止重啊!“老農憤憤地說,“縣太爺加了三次稅賦,說是朝廷要打仗。我們這些小民哪扛得住?年輕人要么去當兵,要么逃荒去了,就剩我們這些老骨頭等死...“
南宮昭臨的臉色越來越難看。告別老農后,他沉聲道:“朕從未下過加稅詔令!“
蘇隱月心中一凜。看來問題出在地方官吏身上。他們假借朝廷名義橫征暴斂,中飽私囊,卻讓皇帝背了罵名。
回宮的路上,兩人經過一處熱鬧的集市。一個身穿錦袍的胖子正在指揮衙役毆打一個小販,理由是“未繳攤位稅“。
“住手!“南宮昭臨厲聲喝道。
胖子斜眼打量他們:“哪來的多管閑事?本官收稅,天經地義!“
“收多少?“
“每日五十文!“胖子得意地說,“這可是按朝廷規矩來的。“
南宮昭臨眼中寒光一閃:“朕...真的朝廷規定,集市攤位稅每日不過十文。你竟敢私自加稅五倍?“
胖子臉色大變:“你...你胡說什么!來人,把這狂徒拿下!“
莫滄瀾一個箭步上前,亮出令牌:“大膽!見了陛下還敢放肆!“
胖子頓時面如土色,癱軟在地。圍觀的百姓也紛紛跪倒,高呼萬歲。
南宮昭臨冷冷地看著那胖子:“押下去,嚴加審問。朕倒要看看,這些年他貪墨了多少民脂民膏!“
回宮后,南宮昭臨立刻召集心腹大臣,徹查地方賦稅和吏治問題。蘇隱月則一頭扎進藏書閣,翻閱歷年賦稅記錄和賑災文書,試圖找出問題的根源。
三日后,一份詳實的調查報告擺在了南宮昭臨面前。
“果然如此。“他疲憊地揉了揉眉心,“趙無疾一黨把持朝政多年,在各地安插親信,層層盤剝。這些年上報的災荒和流民數量,竟有七成是假的!“
蘇隱月遞上一杯參茶:“陛下打算如何處置?“
“徹查!嚴懲!“南宮昭臨一掌拍在案幾上,“朕已命御史臺派出巡查組,奔赴各州郡。凡有貪腐者,一律嚴懲不貸!“
“可是...“蘇隱月猶豫道,“光靠嚴刑峻法恐怕治標不治本。“
南宮昭臨看向她:“你有何建議?“
“我在古籍上看到,前朝曾實行過'一條鞭法',將賦稅統一折算為銀兩,減少中間環節的盤剝。還有'攤丁入畝',按田地多少征稅,減輕貧民負擔...“
南宮昭臨眼前一亮:“繼續說。“
蘇隱月將自己這些天查閱史料得出的想法一一道來。從賦稅改革到賑災制度,從官吏考核到民生工程,雖然有些想法還比較粗糙,但確實切中時弊。
南宮昭臨越聽越驚訝:“你怎會懂得這些?“
蘇隱月臉一紅:“我...我那個時代的歷史書上記載過一些古代的改革措施。我只是借鑒了一下...“
南宮昭臨突然握住她的手:“隱月,你真是上天賜給朕的珍寶。“
他立刻召來戶部尚書和幾位重臣,將蘇隱月的建議加以完善,制定出一套系統的改革方案。其中包括:
統一賦稅,嚴禁地方加征;建立直達百姓的賑災渠道,避免官吏中飽私囊;設立舉報獎勵,鼓勵百姓揭發貪官污吏;減免貧瘠地區的稅賦,鼓勵開荒...
方案確定后,南宮昭臨親自在朝堂上宣布,并任命了幾位清廉剛正的大臣負責推行。朝中一些與趙家有關聯的官員面色慘白,卻不敢出言反對。
改革詔令頒布后,南宮昭臨再次帶著蘇隱月微服出巡,實地考察新政推行情況。這一次,他們走得更遠,去了幾個偏遠的州縣。
在一個名為青林縣的小城,他們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情況——縣令竟然認出了微服私訪的皇帝!
“陛下恕罪!“年輕的縣令跪在地上,聲音顫抖,“微臣曾在京中遠遠見過圣顏,故而...“
南宮昭臨擺擺手讓他起來:“你既認出了朕,為何不早說?“
縣令苦笑:“微臣怕打擾陛下體察民情。再者...“他猶豫了一下,“青林縣窮鄉僻壤,實在沒什么好招待的。“
“朕不是來游山玩水的。“南宮昭臨正色道,“新政推行得如何?可有人阻撓?“
縣令頓時精神一振:“回陛下,新政深得民心!尤其是減免稅賦一條,百姓們無不感恩戴德。只是...“他面露難色,“前任縣令貪墨的賑災糧款至今未能追回,縣庫空虛,許多利民工程無法開展。“
南宮昭臨當即命莫滄瀾記下此事,回京后立刻調撥錢糧。離開時,蘇隱月注意到縣衙破舊不堪,而縣令的官服上還打著補丁,顯然是個清廉的好官。
“看來好官還是有的。“她感慨道。
南宮昭臨點點頭:“只是太少了。朕要重振吏治,讓更多這樣的官員得到重用。“
兩個月的微服私訪,讓蘇隱月真正了解了龍國的方方面面——繁華背后的貧困,強盛之下的隱憂。她也親眼見證了新政帶來的變化:稅吏不再橫行鄉里,賑災錢糧真正送到了百姓手中,荒廢的田地重新有了人耕種...
回京前夕,他們再次路過那個貧民區。令蘇隱月驚喜的是,這里已經建起了幾排整齊的茅屋,朝廷設立的粥棚前排著長隊,幾個大夫正在給貧民義診。
那個曾經乞討的小女孩認出了他們,歡天喜地地跑過來:“老爺夫人!我娘的病好了!我們現在有飯吃,還有新房子住!“
南宮昭臨蹲下身,摸了摸小女孩的頭:“好好讀書,將來做個有用的人。“
小女孩用力點頭:“嗯!縣太爺說朝廷新辦了義學,我明年就能去上學了!“
回宮的馬車上,蘇隱月靠在南宮昭臨肩頭,輕聲道:“陛下是個好皇帝。“
南宮昭臨握住她的手:“若非你提醒,朕還沉浸在'盛世'的假象中。隱月,謝謝你讓朕看到了真實的龍國。“
“我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蘇隱月望著窗外漸行漸遠的村莊,“能幫到那些百姓,我很開心。“
夕陽西下,將兩人的身影映在馬車上,拉得很長很長。蘇隱月知道,龍國的問題不可能一朝一夕解決,但只要南宮昭臨有這樣的決心,只要他們一起努力,這個國家一定會越來越好。
而她,這個來自千年之后的穿越者,終于找到了自己在這個時空的價值——不僅是南宮昭臨的愛人,更是他治國安民的得力助手。這樣的歸屬感,比任何榮華富貴都更讓她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