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了一覺醒來,吃飽喝足,整個人便有些無所事事。想到藍仁給我煮的湯,我決定泡杯茶給他作為回報——禮尚往來嘛。
我端著茶杯走進他的書房,剛沏好的茶,氤氳著清香,他正伏案工作,屏幕的光映在他專注的側臉上。我放下茶杯,輕聲道:“感謝你做的湯,作為謝禮,我給你泡一杯茶。”
他抬頭看向我,臉上掛著溫柔的笑意“謝謝!”
放下茶杯的功夫,我目光掃過那占據整面墻的書架。上面整齊碼放著各式各樣的書籍:名人傳記、厚如磚頭的代碼編程教程、精裝的經濟學大部頭……那些書名光是看著就讓人眼暈,封面設計也透著股拒人千里的嚴肅勁兒。我下意識撇撇嘴,心里嘀咕:這些書對我來說,簡直比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還難啃,根本遙不可及。正打算悄無聲息地退出去,藍仁卻像后腦勺長了眼睛似的叫住我:
“等等。”
我腳步一頓,回過頭。
他轉過身,推了推眼鏡,鏡片后的目光落在我身上:“上次聽你說去常州服裝廠做培訓?現在大部分是做代工出口,歐美是主要市場。”他站起身,精準地從書架上抽出一本磚頭般厚重的書,遞過來,“歐洲和美國對代工廠的要求差異很大,環保、勞工、質檢標準都不一樣,這本書講得挺系統,你可以參考看看。”
我硬著頭皮接過那本沉甸甸的“磚頭”,封面是嚴肅的深藍色,燙金的英文書名閃著冷光。心里頓時哀嚎,猛翻白眼:天哪!都什么時代了?誰還抱著這種大磚頭死磕?互聯網是擺設嗎?動動手指,谷歌百度一下,什么前沿資訊、行業報告查不到?這效率差了幾個世紀啊!
捧著這本“知識大磚塊”,我欲哭無淚地挪到客廳沙發上,象征性地翻開,那些密密麻麻的鉛字仿佛在眼前跳舞,看得人頭暈眼花。
藍仁大約是覺得把我一個人晾在這里看書于心不忍吧,或者……是怕我對著他的書打瞌睡?他很快也跟了出來,很自然地在我身邊坐下。沙發微微下陷,屬于他的氣息靠近。他一手拿起我手中的書本,一手極其自然地攬過我的肩膀,將我往他身邊帶了帶。這個親昵的動作讓我微微一僵,隨即又莫名地放松下來。
“看這里,”他低沉的聲音在耳邊響起,帶著一種平和的磁性,開始輕聲念起書上的段落。他念得很慢,遇到專業術語或復雜的條款,還會停頓下來,用最平實的話解釋背后的邏輯和大意。比如講到“SA8000社會責任標準”,他會說,“這就像給工廠定了個‘善待工人’的硬杠杠,加班時長、安全防護、禁止童工,都得按規矩來。”
“還有這里”他修長的手指劃過攤開的書頁,指尖點著其中一行,“這里講的是歐盟的REACH法規對紡織化學品的要求,比美國的要嚴格很多,特別是對某些偶氮染料的限制……”
他用他那清晰、平穩,偶爾帶著點啟發式提問的語調,輕聲為我念著關鍵段落,遇到復雜的概念或術語,便停下來,用最平實的語言解釋其中的意思,有時還穿插一兩個他接觸過的實際案例。那些原本如同天書般令人望而生畏的條文和數據,經由他的聲音過濾、拆解、重組,竟像是被注入了生命,變得條理清晰,甚至……有幾分引人入勝了。枯燥的方塊字,在他低沉悅耳的嗓音和深入淺出的講解下,仿佛被施了魔法,褪去了生硬的外殼,顯露出內在的邏輯和趣味,變得“色香味俱全”——知識的“色”彩斑斕了起來,理解的“香”氣縈繞,實踐的“味”道也變得具體可感。
他那溫熱的掌心隔著薄薄的衣料熨帖在肩頭,穩定的心跳聲近在咫尺,竟讓這被迫的“學習時光”,意外地染上了一種讓人安心的溫度。
此后,只要不忙的時候,我們都會抽出點時間,共同讀一本書。而這我則倚在藍仁身邊,聽他解讀那些或深奧或實用的文字,漸漸的這種時光竟成了我每日里一份隱秘的期待,一項心甘情愿的“必修課”。這不僅僅是汲取知識,更是我們之間一段獨享的、粘膩而溫暖的親密時光。書本的厚度,丈量著我們依偎的親密;翻動的書頁,記錄下時光靜好的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