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
晨霧還未散盡,旌善坊廢宅前的空地上已支起三張歪斜的門板。秋娘將陶甕里的酸漿飲分裝進(jìn)粗瓷碗,曹念念正往碗沿抹飴糖,石絳姝則踮腳將一塊檀木板掛在老槐樹枝頭——昨夜念念用黑炭在上面寫了“酸漿飲,五文一碗“幾個歪扭的大字。
“這算什么招牌...“秋娘嘟囔著,卻被巷口突然涌來的腳步聲打斷。
五個滿身汗臭的漕工圍住了門板攤。
“昨日說好的,今日定要嘗嘗胡婆子的酸漿!“領(lǐng)頭漢子將空碗拍在門板上,震得陶器叮當(dāng)響。他腰間蹀躞帶上掛著塊濕漉漉的木牌,隱約可見墨跡。
石絳姝剛要拒絕,阿羅憾的彎刀已橫在門前:“趙承嗣,你前日偷喝的三碗還沒結(jié)賬。“
那漢子卻咧嘴一笑,解下木牌拍在案上:““俺拿這個抵債!“
木板啪地拍在案上,濺起幾點(diǎn)酒漬——竟是塊題了詩的檀木板,字跡被水暈得有些模糊,卻仍能辨出。
“南市酒肆都收這個。“那漢子得意道,“盧大郎題的詩,得值三盞酒錢!“
正午的日頭曬得木牌發(fā)燙。
石絳姝蹲在老槐樹下研究那塊題詩木板。墨跡雖被河水泡暈,仍能辨出“素綃半卷酪漿冷,檀口輕呵蠟袖紅“的句子。背面刻著細(xì)小的“范陽盧“三字家紋。
“這是旌善坊的規(guī)矩。““身后突然傳來少年清亮的聲音,“
絳姝緩緩轉(zhuǎn)過頭,恰好對上一雙圓溜溜的眼睛。那雙眼狡黠靈動,亮得驚人。只見一個十二三歲一副寒門學(xué)子模樣的少年背著書箱,粗麻衣襟顏色都洗得發(fā)灰了,布面皺巴巴的,像是被揉成一團(tuán)后又勉強(qiáng)展開。衣服邊角磨損得厲害,線腳都開了,露出里面粗糙的纖維。衣襟上還沾著一大塊黑乎乎的墨漬,腰間卻掛著價值不菲的鎏金書刀。
“杜小郎,家住立德坊。“少年叉手行禮,“娘子若專收詩板,某愿當(dāng)中人——抽半成利。“
他解下書刀劃向青石板,竟當(dāng)場演示起“詩價評估法“:五姓七家的詩價翻倍,“譬如這塊‘范陽盧’家紋的板子,市價至少八十文!若帶‘胡旋’字眼,嘿嘿,再加三十文也不愁賣!”
---日暮時分
杜小郎甩著汗?jié)竦男淇诒г梗骸懊⒎N未到墨錠就發(fā)軟,寫廢三塊板子啦!”。
石絳姝踮腳將最新收到的詩板掛上最高處。詩中“旋步偏驚塞雁風(fēng)“一句讓她腳趾發(fā)癢,不自覺地旋了半個胡旋——裙擺掃落槐花,正飄到突然出現(xiàn)的錦靴前。
“好一個旋步偏驚塞雁風(fēng)'。“
聲音清冷如碎玉。抬頭對上一雙含笑的鳳眼,玉冠青年手中的馬鞭正輕點(diǎn)她剛掛上的詩板。他身后隨從捧著鎏金匣子,隱約可見里面盛著一顆圓潤的珍珠。
“杜小郎的書箱‘砰’地落地,露出箱內(nèi)幾塊切割整齊的檀木板:‘是...是范陽盧氏的盧衡郎君!’”
盧衡的馬鞭突然挑起石絳姝的下巴。這個角度她能看清他錦袍內(nèi)襯的聯(lián)珠對鹿紋——正宗的波斯錦,價比黃金。
“某今日特來買詩。”他指尖一彈,隨從立刻捧上鎏金匣,“不過現(xiàn)在…某更想看看,能跳出胡騰舞姿的胡姬,腳趾能旋出怎樣的‘風(fēng)彩’。”
后院傳來木柴劈裂的爆響。阿羅憾的彎刀雖在鞘中,刀柄綴著的銀鈴卻無風(fēng)自動,發(fā)出戰(zhàn)場警報般的銳響。
石絳姝突然笑了。她腳趾一點(diǎn),旋身時故意將酸漿潑在那顆珍珠上。
“詩板只換酸漿,不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