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他們想了解真正的中國?不,他們只想看功夫和熊貓。”
——李晨在活動結束后說。
林然坐在辦公室里,盯著電腦屏幕上的PPT標題:“端午文化節·全球華人聯動體驗”。
這是他回國后的第一個正式項目。他希望通過這次活動,讓更多人重新認識中國傳統節日,并嘗試用現代方式去講述它們的故事。
“我們要做的不是展示粽子和龍舟,而是講一個關于‘家’的故事。”他在項目說明會上說,“對很多海外華人來說,端午節不只是一個節日,它是一種歸屬感。”
他設想了一個完整的方案:
線上部分:拍攝短視頻,講述不同地區的人們如何過端午
線下部分:在BJ、紐約、舊金山同步舉辦包粽子體驗活動
互動內容:用戶上傳自己的“端午記憶”,并有機會獲得定制香囊
傳播策略:邀請留學生參與挑戰賽,在TikTok、Instagram上擴散話題
“這會是一次文化的破圈。”他說。
沒人反對,但也沒人真正相信。
為了確保活動順利進行,林然請來了幾個老朋友幫忙。
李晨負責市場運營,聯系了幾個留學生社群
蘇瑤提供技術支持,設計了一個簡單的互動頁面
趙琳負責文案和視覺呈現,她找來了一些非遺傳承人的資料
陳默則負責現場布置,試圖打造一個“沉浸式”的端午氛圍
一切看起來都在按部就班地進行。
但林然忽略了兩個關鍵問題:
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究竟有多深?
海外受眾對中國文化的認知是否存在嚴重偏差!
活動當天,BJ朝陽公園的一角布置得頗有節日氣氛。彩旗飄揚,桌上擺著粽葉、糯米和各種餡料,還有幾位穿著漢服的志愿者熱情講解。
然而,現場觀眾寥寥無幾。
只有幾個學生模樣的年輕人拍了幾張照片,發了個朋友圈,然后匆匆離開。
林然站在角落,看著這一切,心里開始有些不安。
與此同時,紐約的活動現場也傳來消息:原本預計有50人參加,結果只來了6個。
舊金山那邊更慘,主辦方臨時取消了場地預訂,理由是“報名人數太少”。
“我們是不是……選錯時間了?”李晨皺眉問。
“不是時間的問題。”林然搖頭,“是我們沒搞清楚,別人到底想不想了解這些。”
活動結束后,林然在微信群里收到了一條私信。
發信人是他在北大時認識的一個美國留學生,叫凱爾(Kyle)。他現在在哥大讀東亞研究。
林然,我參加了你們的活動,說實話,我不太明白你們想表達什么。
我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但你們展示的只是包粽子、戴香囊、賽龍舟……這些對我來說,像是旅游節目里的表演。
我們美國人對中國的印象已經很模糊了,你們為什么還要用這些老東西來定義中國文化?
真正的中國是什么樣子?我想知道,但你們沒告訴我。
林然看完這條信息,久久沒有回復。
他忽然意識到,自己一直以來的努力,可能只是在重復一個錯誤:把文化當成一種“展示品”,而不是一種“生活方式”。
活動視頻上傳到TikTok和YouTube后,反響平平。
點贊數不高,評論區卻熱鬧起來。
有人留言:“終于看到中國人吃粽子了!”
有人調侃:“你們真的都吃狗肉嗎?”
還有人直接批評:“這不是文化輸出,這是文化表演。”
甚至有一條高贊評論寫道:
“你們總說要讓世界了解中國,可你們連自己人都沒搞懂,怎么讓別人理解?”
林然點開那條評論,默默點了“收藏”。
他知道,對方說得沒錯。
那天晚上,林然獨自走在望京的街頭。
霓虹燈閃爍,人群熙攘。街邊的小攤賣著炸串、奶茶、烤冷面,空氣中彌漫著油香味。
他走進一家便利店,買了瓶礦泉水,靠在門口喝著。
手機震動了一下,是李晨發來:
“你看到了嗎?那個自媒體賬號發了一篇文,說我們是在消費傳統文化。”
林然點開鏈接,文章標題赫然寫著:
《一場失敗的文化秀:當“復興傳統”變成“表演歷史”》
文章里寫道:
“林然和他的團隊試圖通過一場端午節活動向世界展示中國,但他們的方式太過淺薄。他們沒有觸及文化的核心,只是把一些表象的東西拿出來展示,就像博物館里的展品一樣冰冷。”
林然合上手機,抬頭看著夜空。
星星很少,城市的燈光掩蓋了它們的存在。
他忽然想起小時候,奶奶會在端午節前一天給他縫香囊,里面放著艾草和菖蒲。她說:“這些東西能驅邪避災。”
那時的他不懂,現在才明白,那些習俗背后,藏著的是情感、是記憶、是對家的思念。
第二天,團隊開了個復盤會議。
“我覺得我們太理想化了。”蘇瑤說,“我們以為只要把文化做得好看,就能吸引人,但事實是,人們根本不在意。”
“我們是不是應該先做調查?”趙琳問,“比如問問海外華人,他們最想了解什么?”
“或者,我們應該換個角度。”陳默認真地說,“不是告訴別人我們有什么,而是讓他們自己去發現。”
林然聽著大家的話,沉默了很久。
最后,他開口了:
“我知道我們失敗了。但我們不能停下。如果連我們都放棄了,那誰來告訴世界,真正的中國是什么樣?”
沒有人說話。
但他們都明白,這只是開始。
幾天后,林然收到了一封郵件。
發件人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來自新加坡。
郵件正文只有一句話:
“我看了你們的端午節活動視頻。我想知道,你們接下來打算做什么?”
林然盯著這句話看了很久。
他按下“回復”按鈕,輸入了一行字:
“我們在尋找新的方式,讓文化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