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連祖先都不被尊重,那文化還有什么意義?”
——陳叔在電話里說。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對許多海外華人來說,這是一個“回不去”的節日。
林然和他的團隊決定,把“清明節VR掃墓”作為他們第一個正式上線的文化體驗項目。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實驗,而是一次真正的文化嘗試——讓無法親自掃墓的人,通過虛擬現實的方式,完成一次“心靈上的回家”。
趙琳負責內容策劃,她采訪了幾位華僑長輩,記錄下他們對祖先的記憶與情感。
蘇瑤搭建了基礎的交互模型,用戶可以在虛擬環境中“走動”,點擊不同區域觸發語音回憶。
李晨聯系了幾家海外華人社群,希望他們能協助推廣。
陳默則負責視覺呈現,他在網上搜集了大量老宅、墓園的照片,試圖還原真實的場景。
林然親自測試了這個原型。
當他戴上VR設備,進入那個熟悉的墓園時,心跳突然加快。
他聽見風吹過樹葉的聲音,看見陽光透過云層灑在青石板上。他蹲下身,點燃一炷香,耳邊響起爺爺的聲音:
“小然啊,你要好好讀書,將來做個有用的人。”
他閉上眼睛,眼淚悄悄滑落。
他知道,這不是技術的勝利,而是文化的勝利。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這個項目,林然決定聯系幾位海外華僑組織的負責人。
他首先聯系的是舊金山的一位長老——陳叔。
陳叔是當地一家華人宗親會的會長,年近七十,祖籍廣東潮州。他對傳統習俗極為重視,尤其講究祭祀禮儀。
林然給他發了一封郵件,介紹項目理念,并邀請他參與測試。
幾天后,他收到了一封簡短的回復:
“你們年輕人懂什么叫祭祀?這可不是兒戲。”
林然沒有放棄,他撥通了陳叔的電話。
電話那頭傳來低沉的聲音:“你這是想用機器代替人心嗎?”
林然耐心解釋:“不是替代,而是彌補。很多年輕人因為工作、距離、疫情等原因,根本無法回國祭祖。我們只是想給他們一個機會,哪怕只是虛擬的?!?/p>
陳叔沉默了一會兒,緩緩說道:“如果你真有誠意,就來舊金山一趟吧。我倒要看看,你們到底想做什么。
兩周后,林然踏上了前往舊金山的航班。
他帶著一套完整的VR設備和項目演示文稿,準備向陳叔展示他們的成果。
抵達當天,他見到了陳叔。
老人穿著一件深色唐裝,坐在客廳的木椅上,神情嚴肅。
“來吧?!彼f,“讓我看看你們所謂的‘虛擬掃墓’?!?/p>
林然打開設備,遞給陳叔一副VR眼鏡。
當陳叔戴上眼鏡,走進那個虛擬墓園時,他的表情逐漸柔和。
他站在一座墳前,輕輕跪下,嘴里喃喃自語。
幾分鐘后,他摘下眼鏡,眼角濕潤。
“你們……是怎么做到的?”他問。
林然輕聲回答:“我們只是想讓文化活下來,而不是被遺忘?!?/p>
陳叔看著他,點了點頭:“好吧,我愿意試試看。”
幾天后,陳叔召集了宗親會的幾位成員,一起體驗了這個項目。
有人質疑,有人感動,也有人猶豫不決。
最終,宗親會決定支持這個項目,并提供一些真實家族墓地的信息,用于優化VR場景。
與此同時,林然還聯系了洛杉磯、溫哥華等地的幾個華僑社團,他們都表示有興趣參與。
“我們可以聯合舉辦一場線上追思會。”一位加拿大華人代表建議,“讓全球的華僑都能遠程參與?!?/p>
林然點頭:“這正是我們想要的?!?/p>
就在項目即將上線前夕,一封來自國內的匿名郵件出現在林然的收件箱中。
“你們這是對祖先的不敬。科技可以用來創新,但不能褻瀆傳統?!?/p>
林然看完后,心情復雜。
他知道,這樣的聲音不會只有一次。
果然,不久之后,一篇網絡文章開始流傳:
《虛擬掃墓,是對傳統的背叛還是時代的進步?》
文章批評風語者文化是在“消費文化”、“娛樂祖先”。
評論區迅速分裂成兩派:
支持者認為:“這是一種新的紀念方式,值得嘗試?!?/p>
反對者則堅持:“真正的祭祀必須親身到場,否則就是敷衍?!?/p>
林然看到這些爭論,內心有些動搖。
他找到蘇瑤,問:“我們是不是做錯了什么?”
蘇瑤看著他,語氣堅定地說:“文化從來不是靜止的。它一直在變。我們要做的,不是迎合所有人的想法,而是讓那些真正需要它的人,感受到它的溫度。”
林然點點頭。
他終于明白,文化的意義,不在于是否所有人都接受,而在于是否有人因此獲得慰藉。
清明節前一天,風語者文化正式上線了“清明節VR掃墓”項目。
短短幾小時內,就有超過5000人注冊體驗。
有人留言:
“我在加州,已經三年沒回老家了。今天,我終于又看到了爺爺的墳墓。”
還有人寫道:
“我以為這只是個游戲,結果我哭了。原來,思念是可以穿越屏幕的?!?/p>
林然看著這些評論,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他知道,這只是一顆小小的種子。
但它已經生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