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關于膠東張氏家族百年變遷的小說,這是一個宏大而富有歷史深度的題材。
故事梗概
-**家學淵源**:1925年膠東張家莊私塾先生張明遠堅守傳統文化,在軍閥混戰中保持教育理想,同時面臨子女分流的家族抉擇。
-**闖關東與留根**:張家遵循“留一子在鄉“的傳統,長子張啟東赴東北經營藥材,次子張啟明前往青島洋行,幼子張啟文留在父親身邊繼承家學。
-**青島風云**:張啟明在青島洋行憑借過人能力晉升,卻因日軍入侵面臨民族大義抉擇,最終選擇保護民族資產并秘密支持抗日活動。
-**革命洪流**:張啟東之女張玉梅受叔父張啟明進步思想影響,加入共產黨地下組織,成為連接家族與革命的重要紐帶。
-**文化傳承**:留守家鄉的張啟文在戰亂中堅持辦學,保護古籍,與父親共同維系家族精神命脈,成為動蕩年代的文化堅守者。
-**分合之路**:張家三支在抗戰爆發后走上不同道路,卻在民族危亡之際以各自方式守護共同的家國情懷。
本次寫作聚焦于張家在1925-1937年間的初期分化過程,展現傳統家族在現代變革中的堅守與蛻變,特別是張明遠三個兒子分別選擇留守、闖關東和進城的不同命運,以及第二代開始接觸革命思想的關鍵轉折。
---
百年滄桑:(第三部)
第一章私塾春秋(1925年)
膠東半島的初春,風里還帶著凜冽的寒意。張家莊東頭的私塾院里,五十三歲的張明遠握著戒尺,目光掃過面前二十幾個年齡不一的學生。晨光透過老槐樹的枝椏,在青石板上投下斑駁的影子。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稚嫩的誦讀聲在院子里回蕩。張明遠微微頷首,眼角余光卻瞥見院門外一個熟悉的身影——他十一歲的幼子張啟文正踮著腳向里張望,手里還攥著半塊玉米餅子。
“啪!“戒尺突然敲在講桌上,驚得幾個走神的孩子一哆嗦。
“趙家小子,背《論語·為政》篇。“
一個約莫十四歲的瘦高男孩戰戰兢兢站起來,結結巴巴地開始背誦:“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
張明遠眉頭越皺越緊。這已經是第三天了,趙家小子還是背得七零八落。他嘆了口氣,想起昨天趙家老爺送來的半袋小米——今年膠東又逢旱,誰家都不寬裕。
“坐下吧。“他擺擺手,“今日先講《孟子·告子》篇。“
私塾的晨課結束已近午時。張明遠剛走出院門,就看見妻子王氏挎著竹籃站在槐樹下。她鬢角已經斑白,藍布褂子洗得發白,卻漿洗得干干凈凈。
“老爺,今兒個老大從安東捎信來了。“王氏壓低聲音,眼角卻掩不住喜色,“說是藥鋪的東家很器重他,月錢漲到了三塊大洋。“
張明遠接過信,粗糙的手指撫過信封上工整的毛筆字。長子啟東離家三年,字倒是越發沉穩了。他想起三年前那個風雪夜,十八歲的啟東跪在祠堂里,背著他連夜趕制的藍布包袱,里面裝著兩件換洗衣裳和半本《本草綱目》。
“爹,咱家七畝薄田養不活三個兒子。我是長子,該我去闖關東。“啟東的話猶在耳邊。
“回家看信。“張明遠簡短地說,伸手想接過王氏的籃子,卻被妻子輕輕避開。
“不重,我拿著就行。“王氏笑了笑,“啟文在后院背《千字文》呢,這孩子比老大當年還坐得住。“
張家老宅是典型的膠東民居,青磚灰瓦,三進院落雖不奢華卻收拾得井井有條。中庭那棵百年石榴樹是張明遠祖父手植,如今枝干虬結,每到五月便開出一樹火紅。
正堂里,張明遠小心翼翼地拆開信封。信紙是上好的宣紙,看來啟東在安東確實過得不錯。信中除了報平安,還提到關外藥材生意的新動向,以及他在藥鋪學到的鑒別技巧。
“...
人參以遼東為上品,近來日本商人壓價收購,華商多受其制。兒隨掌柜赴長白山收參,見山中采參人生活困苦,日商卻以低價盤剝,心中甚是不平...
“
張明遠眉頭微蹙。自甲午戰后,日本勢力在關外日益擴張,沒想到連藥材行當也受其影響。他繼續往下讀,突然手指一頓。
“...
另,聽聞青島德人撤離后,日人勢力大增。二弟若去青島謀生,需慎擇東家,勿入日商洋行。大姐夫在青島海關任職,或可引薦...
“
“老爺,老二回來了!“王氏的聲音從院外傳來。
張明遠抬頭,看見次子啟明風塵仆仆地邁進門檻。十七歲的少年穿著縣城中學的制服,濃眉下一雙眼睛炯炯有神,手里還提著個布包。
“爹,我畢業了!“啟明興奮地舉起一張文憑,“校長說可以推薦我去青島的洋行當練習生!“
張明遠接過文憑,上面燙金的“優秀畢業生“幾個字在陽光下閃閃發亮。他想起啟明從小機靈,六歲時就能把《三字經》倒背如流,十歲就能幫他記賬。私塾里教的那些已經不能滿足這孩子了,三年前他咬牙送啟明去了縣里的新式學堂。
“青島...“張明遠沉吟道,“你大哥來信,正好提到這事。“
晚飯后,張家罕見的點起了油燈。張明遠坐在太師椅上,王氏在一旁納鞋底,啟文伏在案上臨字帖,啟明則迫不及待地翻看大哥的來信。
“爹,青島現在機會多得很!“啟明眼睛發亮,“德國人走了,中國人開的洋行正需要懂外文、會算賬的。大姐夫在海關,還能照應我...“
張明遠摩挲著茶杯,目光落在幼子啟文身上。這孩子安靜得像只小貓,才臨完三頁字帖,額頭上已經滲出細密的汗珠。他想起算命先生說過,啟文命里帶“文昌“,是讀書的料。
“啟明啊,“張明遠終于開口,“咱膠東人家,講究'樹大分枝,人大分家'。你大哥去了關東,你若去青島,家里就剩啟文一個了。“
屋內一時寂靜,只聽見油燈芯子偶爾的噼啪聲。
“爹,我明白。“啟明放下信,神情忽然成熟了許多,“咱家地少,三個兒子不能都守著這幾畝地。大哥選了闖關東,我愿意去青島闖蕩。啟文還小,留在您身邊讀書最好。“
張明遠喉頭動了動,沒說話。王氏停下針線,悄悄抹了抹眼角。
“再說,“啟明笑著揉了揉弟弟的腦袋,“等我在青島站穩腳跟,就把你們都接去享福!“
啟文抬起頭,黑亮的眼睛里滿是懵懂:“二哥,青島有海嗎?“
“有!比咱村東頭那個海灣大一百倍!“啟明夸張地比劃著,“港口停著大輪船,有英國的、美國的,還有日本的...“
“好了,天不早了,都睡吧。“張明遠突然站起身,“這事...容我再想想。“
夜深人靜,張明遠獨自站在祠堂里。昏黃的燈光下,張氏祖先的牌位安靜地排列著。最上方是遷居膠東的始祖張公諱翰之靈位,乾隆年間的舉人,因不滿官場黑暗辭官歸鄉,創辦了張家莊第一所私塾。
“列祖列宗在上...“張明遠低聲呢喃,手中三炷清香青煙裊裊,“不肖子孫明遠,教子無方,致使骨肉分離...“
月光透過窗欞,在地上投下細碎的光斑。張明遠想起父親臨終前的囑托:“明遠啊,亂世之中,耕讀傳家最是穩妥...“可如今這世道,軍閥混戰,外敵環伺,單靠幾畝薄田和一間私塾,如何保全家小?
他緩緩跪在蒲團上,額頭觸地。堅硬的地面傳來絲絲涼意,卻澆不滅心頭那股灼熱。
第二章三子分流(1926-1928)
第二年開春,張啟明踏上了去青島的路。他穿著新做的藏青色長衫,頭發梳得一絲不茍,肩上挎著母親連夜趕制的藍布包袱,里面裝著兩套換洗衣裳、一本《英漢辭典》和父親手抄的《朱子家訓》。
張家莊通往縣城的土路上,晨露未晞。張明遠執意要送兒子到縣城搭車,父子二人一前一后,沉默地走著。
“爹,就送到這兒吧。“到了村口的老槐樹下,啟明停下腳步,“大姐夫說他在青島火車站接我。“
張明遠點點頭,從懷里掏出一個小布包:“這是十塊大洋,你省著用。“
啟明眼睛一亮,隨即又推辭道:“爹,家里不寬裕...“
“拿著!“張明遠硬塞進兒子手里,“出門在外,身上不能沒錢。記住,寧可餓肚子,也不能拿不義之財。“
“我記住了。“啟明鄭重地把錢收好,突然跪下磕了三個頭,“爹,您和娘保重身體。等我在青島站穩腳跟,就接您二老去享福。“
張明遠扶起兒子,喉頭滾動了幾下,最終只說出一句:“常寫信回家。“
望著兒子漸行漸遠的背影,張明遠站在槐樹下久久未動。春風拂過,老槐樹發出沙沙的響聲,像是在輕聲嘆息。
回到家里,張明遠發現啟文已經坐在私塾里讀書了。十歲的孩子坐得筆直,清脆的誦讀聲在晨光中格外悅耳。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張明遠站在窗外,忽然覺得眼眶發熱。他悄悄退開,轉向祠堂走去。祠堂前的石榴樹已經冒出新芽,嫩紅的葉芽在陽光下如同跳躍的火星。
“爹。“一個怯生生的聲音從身后傳來。啟文不知何時跟了過來,手里還拿著書。
“怎么不讀了?“張明遠問。
“我...我想問個問題。“啟文仰起小臉,“《大學》里說'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張明遠怔了怔,隨即蹲下身與兒子平視:“'格物'就是研究事物的道理,'致知'是獲得真知。就像你觀察螞蟻搬家,明白了天要下雨的道理一樣。“
啟文眼睛一亮:“那二哥去青島,也是'格物致知'嗎?“
張明遠心頭一震,半晌才道:“是啊...你二哥去見識更大的世界,學更多本事。“
“我長大了也要'格物致知'!“啟文興奮地說,隨即又猶豫起來,“可是...我要是也走了,誰陪爹娘呢?“
張明遠一把將幼子摟進懷里,嗅著孩子發間淡淡的皂角香氣,久久說不出話來。
時光如流水,轉眼兩年過去。1928年的春天,膠東的局勢越發不穩。北伐軍的消息不斷傳來,縣城里時常有學生游行,喊著“打倒列強““廢除不平等條約“的口號。
張家的生活卻似乎自成一方天地。私塾里的學生增加到三十多人,連鄰村都有孩子來就讀。啟文已經能幫父親教年幼的孩子識字,閑時則沉迷于父親收藏的醫書中。
五月的一天,一封來自青島的信打破了平靜。張明遠拆開信封,里面除了一封信,還有一張黑白照片。照片上的啟明西裝筆挺,站在一棟洋樓前,神情自信而沉穩。
“...兒現為德昌洋行高級職員,月薪二十五元。東家器重,常派兒與外商接洽。隨信附上照片一張,另匯二十元貼補家用...“
王氏捧著照片,手指輕輕撫過兒子的臉龐:“老二長高了,也胖了些...“
張明遠卻注意到信中另一段話:
“...青島局勢復雜,日人勢力日益擴張。兒所在洋行主營桐油、豬鬃等土產出口,常與日商競爭。東家林先生愛國心切,寧以低價售與歐美客商,也不向日商低頭...“
正當張明遠沉思之際,院外突然傳來一陣喧嘩。他出門一看,只見幾個村民圍著個風塵仆仆的年輕人——竟是三年未歸的長子啟東!
啟東比離家時壯實了許多,皮膚黝黑,一身關東客常見的短打扮,肩上背著個鼓鼓囊囊的褡褳。
“爹!“看見父親,啟東撲通跪下,“兒子回來了!“
張家老宅頓時熱鬧起來。王氏抹著眼淚張羅飯菜,啟文好奇地圍著大哥轉悠,鄰居們也紛紛過來打招呼。直到夜深人靜,父子二人才有機會單獨說話。
“爹,我在安東開了間小藥鋪。“啟東壓低聲音,從褡褳里取出一個布包,“這是一百大洋,您收著。“
張明遠吃了一驚:“這么多?“
“關外藥材生意好做。“啟東眼中閃著精明的光,“我認識了幾個長白山采參的把式,直接收購,省了中間商的盤剝。日本人雖然霸道,但只要不碰他們的'專賣品',小本經營還是有利可圖的。“
張明遠敏銳地注意到兒子提到日本人時眼中的厭惡:“你在那邊...受欺負了?“
啟東搖搖頭:“我一個小商人,倒沒什么。只是看不過眼日本人欺負咱中國老百姓。“他頓了頓,“爹,我這次回來,是想把媳婦和玉梅接過去。“
玉梅是啟東的女兒,今年五歲,自小跟著爺爺奶奶生活。
“這...“張明遠猶豫了,“孩子還小,關外天寒地凍...“
“爹,“啟東正色道,“我在安東站穩了腳跟,該接她們過去了。再說...“他壓低聲音,“關外不太平,日本人越來越囂張。我擔心再過幾年,想走都走不了。“
張明遠心頭一緊。他想起啟明信中也提到青島日人的囂張氣焰。這世道,真是越來越不太平了。
三天后,啟東帶著妻女踏上了回安東的路。臨行前,小玉梅抱著爺爺的腿哭成了淚人。張明遠蹲下身,將一枚銅錢掛在孫女脖子上:“這是爺爺給你的壓歲錢,保佑我們玉梅平平安安。“
望著遠去的馬車,張明遠忽然有種預感:這次分別,恐怕比想象的要長久得多。
第三章青島風云(1929-1931)
德昌洋行坐落在青島中山路一棟歐式建筑的三樓。從窗口望出去,膠州灣碧波蕩漾,各國輪船穿梭不息。
二十五歲的張啟明站在經理室門口,整了整領帶。三年時間,他從練習生升到了業務主管,月薪已經漲到六十元,是當初承諾的三倍。
“進來。“里面傳來林經理的聲音。
林經理是個四十出頭的精瘦男子,早年留學英國,說得一口流利英語。他示意啟明坐下,開門見山道:“小張,怡和洋行那批桐油訂單,你怎么看?“
啟明早有準備:“怡和壓價太低,我們賣給美國慎昌洋行更劃算,每噸能多賺五美元。“
“但怡和答應長期合作。“
“恕我直言,經理。“啟明目光堅定,“怡和背后有日本資本,最近在東北的作為您也聽說了。與其為短期利益犧牲原則,不如開拓美國市場。“
林經理眼中閃過一絲贊賞:“你知道我為什么提拔你嗎?不僅因為你能力強,更因為你有骨氣。“他站起身,走到窗前,“青島現在就像塊肥肉,誰都想咬一口。我們做生意的,不能只顧賺錢忘了根本。“
啟明心頭一熱。這正是他敬重林經理的地方——在商言商,卻不忘家國。
“下個月我要去上海總行,這里由你暫代經理職務。“林經理突然說,“特別是那批準備運往廣東的鎢砂,一定要盯緊。最近日本人到處搜購戰略物資。“
走出經理室,啟明的手心全是汗。代經理!這意味著他的月薪將突破百元大關。他迫不及待想寫信告訴家里這個好消息。
下班后,啟明沒有像往常一樣直接回宿舍,而是拐進了湖南路的一家咖啡館。角落里,一個戴眼鏡的年輕人已經等候多時。
“啟明兄!“年輕人熱情地招手,“告訴你個好消息,組織上批準了你的入黨申請!“
這個叫陳瑜的年輕人是青島大學的學生,也是中共地下黨員。半年前,啟明通過大姐夫認識了他,隨后被吸收進黨的外圍組織。
“太好了!“啟明激動地握住對方的手,“我一定不辜負組織信任。“
“組織上考慮到你在洋行的特殊位置,決定讓你繼續以商人身份潛伏。“陳瑜壓低聲音,“特別是要留意日本人收購戰略物資的情報。“
啟明鄭重點頭。自從在洋行接觸到國際貿易,他越發看清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掠奪。特別是去年“五三慘案“,日軍在濟南的暴行讓他義憤填膺。
“對了,“陳瑜從包里取出一本書,“這是最新一期的《新青年》,里面有幾篇關于農村調查的文章,你或許感興趣。“
回到宿舍,啟明迫不及待地翻開雜志。其中一篇《山東農村經濟現狀》引起了他的注意。文章詳細分析了膠東地區人多地少、農民破產的現狀,并提出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啟明想起了家鄉,想起了父親艱難維持的私塾,想起了大哥被迫闖關東的無奈。他提筆給父親寫信:
“...兒近日讀一書,言及吾鄉地狹人稠之苦,感觸良多。父親堅守鄉梓,教書育人,實為亂世中一盞明燈。然大勢所趨,封建土地制度終將變革...“
寫到這里,啟明停下了筆。他不能透露太多,父親雖然開明,但對“過激思想“仍有戒心。他轉而談起青島的見聞和即將升職的好消息,最后寫道:
“...大姐夫升任海關稽查科長,對兒多有照應。父親勿念,家中若需用度,盡管來信...“
信寫完后,啟明又取出一張信紙,給大哥啟東寫信。在信中,他詳細詢問了東北的局勢,特別是日本人的動向,并暗示大哥可以考慮將生意向關內轉移。
窗外,青島的夜空繁星點點。遠處港口的汽笛聲悠長而蒼涼,仿佛在訴說這個古老國度正在經歷的陣痛。
第四章關東來信(1931年秋)
1931年的秋天來得格外早。九月初,張家莊的石榴已經紅透了,沉甸甸地掛在枝頭,像一盞盞小燈籠。
張明遠站在私塾院里,望著面前二十幾個學生,神情比往日更加嚴肅。私塾已經改名為“張家莊新式小學“,課程除了傳統的四書五經,還增加了算術和國文。這是去年縣教育局的新規定,說是要“改良私塾,普及教育“。
“今天不講《論語》,“張明遠的聲音有些沙啞,“我給大家讀一篇報紙。“
學生們面面相覷。私塾里讀報紙,這可是破天荒頭一遭。
張明遠從懷中取出一張皺巴巴的報紙,那是昨天縣里派人送來的。他清了清嗓子,開始讀道:
“...九月十八日夜,日軍襲擊沈陽北大營,東北軍奉命不抵抗...日軍占領沈陽...此為'九一八事變'...“
院子里鴉雀無聲。年紀大些的學生已經變了臉色,小的則懵懂地看著先生。
“先生,“一個十四歲的男孩舉起手,“我大哥在奉天當兵,他...他會有事嗎?“
張明遠喉頭動了動:“孩子,祈禱吧。祈禱你大哥平安。“
下課鐘聲響起,學生們默默離開。張明遠獨自站在空蕩蕩的院子里,秋風卷著落葉在他腳邊打轉。他想起了長子啟東一家在安東,想起了孫女玉梅——那孩子今年該九歲了。
“老爺!“王氏慌慌張張地跑進來,“老大來信了!“
啟東的信寫于九月二十日,字跡潦草,顯然是在極度慌亂中寫就:
“...安東已陷,日寇橫行。我藥鋪被征為'軍用倉庫',存貨盡失。現攜家小隨難民南逃,擬先至大連,再乘船赴青島投奔二弟...“
張明遠的手不住地顫抖。王氏已經哭成了淚人:“老天爺啊,保佑我兒一家平安吧...“
“別慌,“張明遠強自鎮定,“我這就給啟明寫信,讓他準備接應。“
就在這時,院外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郵差老趙氣喘吁吁地跑來:“張先生,青島來的電報!“
電報是啟明發來的,只有短短一行字:
“大哥一家安抵青島,勿念。詳情見信。“
張明遠長舒一口氣,這才發現后背已經被冷汗浸透。
三天后,啟明的長信終于到了。信中詳細描述了啟東一家的遭遇:
“...大哥藥鋪被占時,他因拒絕與日寇合作遭毆打,幸無大礙。逃難途中幾乎散盡家財,才擠上最后一班開往大連的難民船...玉梅那孩子路上發高燒,現已無礙...我在臺東區租了處房子安頓他們...“
信的最后,啟明寫道:
“...日寇野心昭然,青島恐非久安之地。父親宜早作打算,必要時可攜母親與啟文來青島暫避...“
張明遠把信讀了三遍,心中五味雜陳。長子一家總算脫險,但辛苦經營多年的藥鋪毀于一旦;次子在青島看似風光,實則身處險境;而家鄉...他環顧四周,這生活了五十多年的老宅,祠堂里供奉的祖先牌位,私塾院里那棵老槐樹...真要離開嗎?
“爹。“一個清朗的聲音打斷了他的思緒。十七歲的啟文站在門口,手里捧著一摞書,“今天的課業批改完了。“
看著已經長得比自己還高的幼子,張明遠突然做了決定:“啟文,從明天開始,你跟我學《左傳》。“
啟文眼睛一亮:“真的?“《左傳》是更高深的課程,父親一直說要等他再大些才教。
“亂世之中,更需明理。“張明遠沉聲道,“《左傳》記春秋之事,諸侯征伐,禮崩樂壞,與今日何其相似。你需明白,無論世道如何變,有些道理永遠不會變。“
啟文鄭重點頭,忽然又問:“爹,二哥信里說...我們要去青島嗎?“
張明遠望向窗外。遠處的山巒在暮色中如同蹲伏的巨獸,沉默而隱忍。
“不急。“他緩緩道,“先看看局勢。咱們張家人,不能都擠在一處。你大哥二哥在外闖蕩,你得守著祖業。“
啟文似懂非懂,但看到父親堅毅的神情,心中莫名安定下來。
夜深人靜,張明遠獨自在油燈下給兩個兒子回信。給啟東的信中,他囑咐兒子安心養傷,錢財乃身外之物;給啟明的信則謹慎地詢問青島局勢,并暗示如果情況危急,可以將大哥一家送回老家。
寫完后,他取出第三張信紙,給遠在安東的老友寫信——那老友的兒子在東北軍任職。信中,他詳細詢問了關外的真實情況,并附上五塊大洋作為回信酬謝。
油燈漸暗,張明遠卻沒有睡意。他輕手輕腳地來到祠堂,點燃三炷香,插在祖先牌位前的香爐里。青煙裊裊中,他仿佛看見列祖列宗肅穆的面容。
“列祖列宗在上,“他低聲禱告,“保佑我張氏子孫平安度過此劫...“
窗外,秋風嗚咽,如泣如訴。
---
接下來故事可能會沿著這些方向發展
-**革命火種**:張啟明在青島秘密加入共產黨的情節,為后續他成為民主人士代表并交出企業埋下伏筆
-**文化堅守**:張啟文對《左傳》等經典的深入學習,暗示他未來將成為家族文化傳承的關鍵人物
-**國際視野**:張啟明在洋行工作接觸國際貿易的經歷,為家族后代留學海外并從事科研事業奠定基礎
-**家族韌性**:張家“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的分散策略,使家族能夠在動蕩年代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