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爾本的夜,風很冷。
林舒然抱著文件,走進那家隱蔽的行業俱樂部。
今天是她人生第一次參加資本沙龍。
顧以恒走在前方,微微側頭:“你緊張得臉都紅了。”
她吸了口氣,笑得有點僵:“廢話。”
“挺好。”
他彎了彎眼角,“真正緊張了,才是你想贏。”
場里人不多,但氣場不容小覷。
有醫藥投資人、小眾保健品品牌、健身博主代理、自然療法供應商。
有人問:“你們只做華人市場嗎?澳洲人會接受中醫茶包?”
她想了想,答:“最初我們是為留學生、打工人、產后媽媽做的調理包。
但試用反饋里,有健身教練、瑜伽教練、自然療法愛好者感興趣。
中醫,不是神秘療法,而是生活調養。
我們想做雙語內容、透明成分、現代包裝,讓他們看得懂、敢嘗試。”
有人挑眉笑:“文化出海啊?小姑娘,澳洲人為什么信你?”
林舒然微微一笑:“品牌、教育、渠道。
所以我今天來這兒。”
散會后。
Candy興奮地沖過來:“姐姐,有個健身房想要試用樣品,供應鏈那邊也有兩個留了聯系方式!”
陳師傅發來微信:“丫頭,慢慢來,不用一下子全端上去。”
她回了一個笑臉。
顧以恒走過來,低聲道:“你比我預想的好。”
“謝謝夸獎?”
“不是夸獎,是提醒。”
他看著她,眼神一瞬微暖,“你有的東西,很多人沒注意到——你是真的想讓人相信。”
她怔住了,忽然有點耳熱。
夜里。
回到租住的小公寓,她癱在沙發上,手機一亮。
【聽說你創業了?有空見一面?——Aaron】
她手指一緊。
Aaron。
前男友。
澳洲市場經理。
是他帶她第一次聽行業路演、學看融資文件、理解商業運作。
也是,他在分手時,冷冷扔下一句:“情懷不能當飯吃。”
她深吸一口氣,沒立刻回。
窗外,唐人街的霓虹亮起。
街上走過各色人群:拖著行李的留學生、提著外賣袋的小哥、牽孩子的澳洲家庭、笑著出健身房的年輕人、背著瑜伽墊的女孩。
她腦海里閃過中醫館的熟人臉龐:
熬夜焦慮的留學生、失眠的白領、產后脫發的媽媽、腰背拉傷的瑜伽老師。
她想起以前和方舟、陳師傅聊過——
“上工治未病。”
中醫的智慧,
不只是生病時求醫,
而是教人如何在日常調理、在節氣更迭中順應身體,
早睡、熱水泡腳、喝杯養生茶、按一按肩頸,
把‘活得好’變成一種慢慢浸潤的生活方式。
這不是某個遙遠東方的神秘傳說,
而是千年流傳的生活經驗,
是一種人類共同的溫柔關懷。
她慢慢笑了。
微信群炸開。
阿鹿:“姐姐,包裝方案出爐啦!ins風絕美!”
何夏:“后臺上線啦,用戶反饋可以跑起來了。”
方舟:“我把成分篩查和注意事項寫好了,記得提醒健身用戶別超量。”
林翎:“外貿那邊說,有家自然療法店鋪想合作。”
她看著屏幕,心口酸脹而發燙。
她終于明白——
她要做的不只是賣茶包。
她想做的,
是讓更多人,看見這種跨越文化、撫慰人心的力量。
深夜。
手機再一次亮起。
【顧以恒:
今天不錯。
但別光顧著證明給別人看。
你是給自己看的。】
她盯著那一行字,忍不住彎起嘴角。
她敲下回復:
【我知道。
我拼命,不是為了被看見,
而是因為我看見了,
那些疼痛、那些需要被照顧的生活。】
窗外,風吹動唐人街的紅燈籠,
一如當年,黃帝內經里說的那樣——
“順四時而調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
她合上眼,笑了。
她已經走在一條她再也不想回頭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