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露在窗欞上凝成細小的水珠,順著雕花的紋路蜿蜒而下,在青石板上洇出細碎的痕跡。溫以寧用新鑷子夾起蒸好的桑皮紙時,指腹的薄繭蹭過紙面的纖維,像撫摸著時光的脈絡。案頭的竹屜還帶著煤爐的余溫,屜底“紙壽千年,人心更甚“的刻字被水汽潤得愈發清晰,筆鋒間的蒼勁仿佛還帶著當年那位修復師的力道。
沈知珩的星圖攤在旁邊,瑤光星的位置被墨痕暈染成一片朦朧的灰藍,倒像是夜空里真的浮起了層薄霧。溫以寧蘸了點清水想輕輕暈開,指尖剛觸到紙面,就聽見走廊傳來熟悉的皮鞋聲——比昨日更輕快些,像是帶著某種篤定的節奏。
“在補救我的墨災?“沈知珩的聲音里帶著點笑意,米白襯衫的袖口依舊卷著,小臂上的淺褐色印子淡了些,露出底下隱約的青色血管。他手里捧著個青花小罐,罐口飄出縷若有似無的香氣,是松煙墨混著檀香的味道。
溫以寧慌忙收回手,鑷子“咔嗒“一聲夾住片飄落的梧桐葉。“不是...“她的耳尖又開始發燙,目光落在他捧著的罐子上,“這是...“
“昨天說的松煙墨。“沈知珩把罐子放在案頭,瓷面與木桌碰撞的輕響里,有片細小的墨屑簌簌落下,“我爺爺當年用的配方,托人從徽州找的老匠人復刻的。“他旋開蓋子時,溫以寧看見墨錠上雕著纏枝蓮紋,紋路深處嵌著極細的金粉,在晨光里閃著細碎的光,像把星星揉碎了摻進了墨里。
竹鑷子突然從指間滑落,鑷尖在星圖邊緣劃出道淺痕。溫以寧彎腰去撿的瞬間,沈知珩也同時伸手,兩人的指腹在鑷尾的“珩“字處撞在一起。他的指尖帶著松煙墨的涼意,卻比硯臺里的宿墨多了點溫度,像初春融雪時的溪水,清冽里藏著絲暖意。
“抱歉。“溫以寧猛地縮回手,后腰撞到樟木書架,第三層的《宣和書譜》嘩啦啦掉下來,書頁間夾著的書簽飄落在沈知珩腳邊——是片壓平的銀杏葉,葉梗處系著根紅繩,繩結是她小時候跟著奶奶學的同心結。
沈知珩撿起書簽時,指腹摩挲著葉脈的紋路。葉片邊緣有些發脆,該是夾了許多年,葉肉被歲月淘洗得近乎透明,卻依舊能看出當年的金黃。“銀杏葉書簽?“他抬眼時,左眼下的痣在晨光里格外清晰,“我爺爺也有枚類似的,夾在《天工開物》里。“
溫以寧的心跳漏了半拍。她想起奶奶臨終前塞給她的那個木盒,里面除了鳶尾花鑰匙,還有張泛黃的照片——穿長衫的男子正低頭修補古籍,案頭壓著的正是這樣枚銀杏葉書簽。當時只當是巧合,此刻卻像有根無形的線,把散落的珠子悄然串了起來。
“您爺爺...是不是姓沈?“她的聲音有些發緊,指尖無意識地絞著帆布包的帶子,銅雕鳶尾的花瓣硌得掌心微微發麻。
沈知珩的動作頓了頓,星圖上的墨痕在他眼里映出片深沉的藍。“是。“他把書簽輕輕夾回《宣和書譜》,書頁翻動時,有張極小的便簽飄出來,是他昨天寫的“時光軌跡“編程思路,邊角處畫著個簡易的星軌圖,和照片里男子案頭的圖案驚人地相似。
晨光突然穿過云層,透過窗欞在兩人之間投下道菱形的光柱。溫以寧看見無數細小的塵埃在光柱里翻飛,像被驚擾的時光碎片。“我奶奶的照片里...“她咬了咬下唇,看著沈知珩鏡片后驟然亮起的眼神,“有位沈先生,也用銀杏葉當書簽。“
沈知珩突然從西裝內袋掏出個牛皮小本,封皮已經磨得發亮。他翻到中間那頁時,溫以寧看見張褪色的合影——穿旗袍的女子正把枚銀杏葉書簽遞給穿長衫的男子,背景是故宮的角樓,檐角的瑞獸在夕陽里泛著金光。女子鬢邊別著的鳶尾花簪子,和她鑰匙上的圖案分毫不差。
“這是我奶奶。“沈知珩的指尖在照片邊緣輕輕摩挲,指腹的溫度仿佛能透過時光傳到照片里去,“1947年在故宮文華殿,她是文獻館的資料員。“他頓了頓,目光落在溫以寧的鑰匙串上,“她說過,當年有位姓溫的同事,總愛用桑皮紙給古籍做內襯,還會在竹屜里藏桂花糕。“
鑷子從溫以寧指間滑落,在青石板上彈起清脆的聲響。她突然想起爺爺臨終前含糊的話語:“你奶奶當年在北平...和位沈先生...用竹屜蒸過《金剛經》...“那時只當是老人糊涂的囈語,此刻卻像拼圖的最后一塊落了位,所有散落的細節突然有了清晰的脈絡。
“我爺爺也說過...“溫以寧的聲音帶著不易察覺的顫抖,從帆布包里翻出個磨損的錦盒,里面是半塊竹屜的殘片,斷口處還留著“民“字的下半截,“他參與過《四庫全書》殘卷修復,說有位沈先生教他用米水泡紙...“
沈知珩接過殘片的手指突然收緊,指節泛白。溫以寧看見他喉結滾動了下,鏡片后的目光亮得驚人,像星圖上突然被點亮的北斗七星。“這是...“他從自己的皮夾里抽出張照片,正是昨天那張蒸紙的老照片,照片角落露出半只竹屜,斷口處的“民“字赫然在目。
兩只竹屜殘片拼在一起的瞬間,走廊的掛鐘突然敲響九點。鐘聲在修復室里回蕩,驚飛了窗外梧桐樹上的麻雀,也像敲開了塵封的時光。溫以寧看著嚴絲合縫的拼接口,突然明白導師為什么要給她那把鳶尾花鑰匙,為什么沈知珩的星圖用紙和她的桑皮紙來自同家作坊——原來有些緣分,早在幾十年前就埋下了伏筆。
“技術部的人來了。“沈知珩突然開口,聲音里帶著點不易察覺的沙啞。他把殘片小心翼翼地放進錦盒,動作輕柔得像是在對待稀世的古籍,“關于AR掃描的頻率,他們想聽聽你的具體要求。“
溫以寧點點頭,用新鑷子夾起桑皮紙樣本時,發現鑷尖的細縫里還卡著根他的頭發。黑得發藍的發絲繞著“珩“字打了個結,像誰在時光里系下的約定。她忽然想起昨夜鎖門時,那根越扯越緊的頭發,原來有些牽絆,從一開始就注定解不開。
技術部的人帶來了便攜掃描儀,金屬的外殼在晨光里泛著冷硬的光。溫以寧指著樣本冊上蟲蛀的痕跡,講解時竹鑷子在指間靈活轉動,鑷尖精準地落在每處需要特別標注的纖維走向。“這里要放慢掃描速度,“她的指尖劃過頁腳處修補的痕跡,“桑皮紙和原紙的纖維密度不同,頻率太高會出現斷層。“
沈知珩站在旁邊,手里轉著那枚銀杏葉書簽。當技術人員提到“需要修復過程的動態演示“時,他突然開口:“以寧可以邊修復邊掃描,她的手法本身就是種傳承。“他的目光落在她握著鑷子的手上,那里的薄繭在陽光下泛著淡淡的光澤,“就像我爺爺當年那樣,每個動作都是最好的教材。“
掃描儀的“嗡嗡“聲里,溫以寧突然想起爺爺說過的話:“紙會老,墨會褪色,但手藝人的心意能傳很久。“她低頭調整鑷子的角度時,看見沈知珩正在筆記本上畫著什么,筆尖的墨在紙上暈開,是朵小小的鳶尾花,旁邊標注著:“民國二十三年,溫沈兩家共用竹屜“。
竹屜里的桑皮紙漸漸晾干,泛著溫潤的象牙白。溫以寧用新鑷子把紙鋪平的瞬間,發現沈知珩畫的星圖上,瑤光星的位置被人用金粉細細填補過,在燈光下閃著柔和的光,像從未被墨痕掩蓋過。而星圖的角落,不知何時多了行小字:“時光軌跡,從不停歇“。
走廊的掛鐘又響了,這次是十下。陽光透過窗欞在地上投下移動的光斑,像誰用指尖在丈量時光的長度。溫以寧看著沈知珩專注調試掃描儀的側臉,突然明白有些相遇不是偶然,是時光在冥冥中早已寫好的篇章,就像那兩只跨越了幾十年的竹屜,終究會在某個晨光熹微的早晨,嚴絲合縫地拼在一起。
沈知珩突然回頭,正好撞上她的目光。他拿起那罐松煙墨晃了晃,嘴角揚起個淺淺的弧度:“下午有空嗎?教我研墨。“陽光在他鏡片上反射出細碎的星點,左眼下的痣像顆落在臉頰的星辰,“我爺爺說,研墨能靜心,或許能治好我的'墨災'。“
溫以寧的耳尖又開始發燙,手里的竹鑷子輕輕碰了下案頭的星圖。金粉勾勒的瑤光星在指尖下微微發亮,像在應和著某個無聲的約定。她想起庫房里那五只竹屜,想起錦盒里拼合的殘片,想起他頭發上繞著的“寧“字書簽——原來所有的伏筆,都在等著被時光溫柔揭曉。
“好。“她聽見自己的聲音輕得像片桑皮紙,卻帶著從未有過的篤定。竹鑷子從指間滑落,這次沈知珩穩穩地接住了,鑷尾的“珩“字與她指尖的“寧“字書簽輕輕相碰,發出清脆的聲響,像時光終于敲響了屬于他們的那聲鐘鳴。
窗外的梧桐葉又被風掀起,光影在星圖上緩緩流動。溫以寧看著沈知珩認真研墨的側臉,突然覺得那些關于古籍修復的時光,那些藏在竹鑷與星圖里的牽絆,才剛剛開始書寫最動人的篇章。而案頭那兩只拼合的竹屜殘片,正在晨光里靜靜訴說著:有些緣分,真的能比紙更長久,比墨更濃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