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下午,林溪特意找出針線盒,坐在工作室的窗邊縫襯衫紐扣。陽光穿過香樟樹葉,在布面上投下晃動的光斑,她的指尖被針扎了兩次,留下小小的血珠,像落在白襯衫上的胭脂淚。樓下傳來修鞋匠敲打鞋釘的聲音,夾雜著孩子們追逐打鬧的笑鬧,構成了一幅生動的小城午后圖景。
沈硯來接她時,手里拎著個藤編籃子。“阿婆煮的綠豆湯。”他把籃子遞給林溪,目光掃過她的襯衫,“紐扣縫好了?”林溪低頭看了看,線腳歪歪扭扭的,像條不聽話的小蛇,忍不住紅了臉。“能系上就行。”她把相機背在肩上,跟著沈硯往碼頭方向走。
兩人沿著江邊的石板路慢慢前行,江風帶著水汽撲面而來,吹得林溪的發絲亂舞。沈硯偶爾會停下腳步,指著岸邊的某塊礁石告訴她:“這里以前是個渡口,我爺爺年輕時經常在這兒等船。”林溪舉起相機,將江景、礁石和沈硯的身影都收入鏡頭,畫面里充滿了寧靜而美好的氣息。
路上,他們遇到了幾個在江邊釣魚的老人。老人們熱情地和沈硯打招呼,問他古籍特展的情況。沈硯耐心地一一回答,還不忘提醒他們注意傍晚的漲潮時間。林溪看著他和老人們熟絡地交談,嘴角帶著溫和的笑意,心里忽然覺得,這樣的沈硯比在書齋里更加鮮活。
走到北關橋遺址附近時,夕陽已經開始西斜。遠遠望去,兩個石墩靜靜地矗立在江水中,像兩位堅守崗位的老人。沈硯指著石墩旁邊的一處淺灘說:“退潮的時候,那里能看到碑座的痕跡。”林溪跟著他走下石階,來到淺灘上,果然看到了一塊半露在泥沙中的青石板,上面隱約能辨認出一些刻痕。
“這就是當年‘江風送晚’碑的底座。”沈硯蹲下身,用手指拂去上面的泥沙,“據說這塊石板是從山里特意運來的,質地堅硬,能抵抗江水的侵蝕。”林溪也蹲下來,看著那些模糊的刻痕,仿佛能透過它們看到當年石碑矗立的模樣,感受到那“江風送晚”的意境。
夕陽將天空染成了絢麗的橘紅色,晚霞像一幅巨大的油畫,鋪展在天際。江面上波光粼粼,倒映著天空的色彩,北關橋的石墩在晚霞的映襯下,顯得格外沉靜。林溪舉起相機,不停地按下快門,想要將這美麗的瞬間永遠定格。
“你看那邊。”沈硯忽然指向遠方,林溪順著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見一群水鳥正貼著水面飛翔,翅膀在晚霞中劃出優美的弧線。“它們是在歸巢。”沈硯輕聲說,語氣里帶著一絲感慨。林溪放下相機,靜靜地看著那些水鳥,心里忽然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動。
兩人坐在淺灘上,靜靜地看著晚霞。沈硯從藤編籃子里拿出綠豆湯,遞給林溪一碗。綠豆湯帶著淡淡的甜味,喝在嘴里,清爽解渴。“小時候,爺爺經常帶我來這里。”沈硯望著遠處的江水,緩緩開口,“他會給我講北關橋的故事,講那些古籍里記載的小城歷史。”
林溪靜靜地聽著,沒有打斷他。她能感受到沈硯對這座小城的熱愛,對歷史的敬畏。“我以前總覺得,這些都是過去的事情,離我們很遙遠。”林溪輕聲說,“但認識你之后,我才發現,這些歷史就藏在我們身邊,在這些老建筑里,在這些古籍中,也在你們的講述里。”
沈硯轉過頭,看著林溪,眼神里帶著一絲溫柔。“其實,每個人都是歷史的一部分。”他說,“你的照片,記錄了小城現在的樣子,多年以后,也會成為珍貴的歷史資料。”林溪的心猛地一跳,抬頭對上沈硯的目光,兩人相視一笑,一切盡在不言中。
晚霞漸漸褪去,天空變成了深藍色。江面上的風大了起來,帶著一絲涼意。沈硯站起身,對林溪說:“我們該回去了,晚潮要來了。”林溪點點頭,跟著他往回走。
路上,沈硯忽然停下腳步,從口袋里拿出一個小盒子遞給林溪。“這個給你。”林溪打開盒子,里面是一枚用銀杏葉做的書簽,上面用雋秀的字跡寫著“北關橋晚霞”。“昨天講座結束后做的。”沈硯有些不好意思地說,“覺得挺配你的相機。”
林溪拿起書簽,心里暖暖的。“謝謝你,沈硯。”她輕聲說,這是她第一次直呼他的名字,而不是“沈先生”。沈硯愣了一下,隨即嘴角露出一抹溫柔的笑意:“不客氣,林溪。”
兩人并肩走在回老街的路上,江風拂過,帶著淡淡的梔子花香。路燈已經亮起,在青石板路上投下長長的影子。林溪看著自己和沈硯的影子依偎在一起,心里忽然充滿了期待,期待著在這座小城里,能和他一起創造更多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