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清弦的古箏弦突然彈出個脆生生的音,像極了雨打在蘑菇傘上的聲響。她望著窗臺上那盆多肉,葉片胖乎乎的,倒讓她想起老家雨后的菌子坡——腐葉底下藏著的白胖菌子,一掐能冒出漿水,阿公說那是大山睡醒后,撒在坡上的珍珠。
那年她七歲,跟著阿公去放牛,牛繩繞在手腕上,手里攥著個竹籃。菌子坡的霧還沒散,草葉上的水珠滾到手背上,涼絲絲的。阿公的煙袋鍋在石頭上磕了磕,指著叢剛冒頭的菌子說:“清弦你看,這是刷竹頭菌,你姆媽刷鍋用的竹絲,是不是跟它一個模樣?“
阮清弦蹲下去看,那菌子的菌柄粗得像小拇指,菌蓋卻分成無數細條,綠瑩瑩的,真像阿媽泡在水里的刷鍋竹絲。她剛要伸手摘,被阿公按住了:“等露水收收再采,不然沾了潮氣,炒著發苦。“他往坡上走了兩步,又指著朵粉色的菌子,“那個是草芽菌,你看它底下的菌褶,像不像剛冒頭的草芽?“
那菌子的菌蓋平平的,粉得像桃花瓣,菌褶卻向下倒長,尖尖的像草芽。阮清弦摘了朵湊到鼻尖聞,有股淡淡的草木香。阿公把牛趕到竹林邊,自己蹲在棵老樹下,扒開腐葉露出個白胖胖的東西:“這個更稀罕,杵臼子菌。“
阮清弦湊過去一看,嚇得往后縮了縮——那菌子像個倒放的石臼,粉嘟嘟的菌蓋中間陷下去,積著一汪水,邊緣的黏液亮晶晶的,真像阿奶說的食人花?!皠e看它長得兇,“阿公用樹枝碰了碰那汪水,“炒著吃有點澀,但燉肉香得很。不過要先把黏液洗干凈,不然舌頭會發麻?!?/p>
那天的竹籃很快就滿了。刷竹頭菌綠,草芽菌粉,杵臼子菌胖,還有幾個滾圓的馬屁泡,白生生的像小饅頭。阮清弦抱著竹籃往家走,牛蹄子踩過腐葉的“沙沙“聲,混著阿公的山歌,在霧里飄得老遠。
可到家剛把菌子倒在簸箕里,阿爹就皺起了眉。他捏起個刷竹頭菌,翻來覆去地看:“爹,這菌子我咋沒見過?別是有毒的吧?“阿公往火塘里添了塊柴,把煙袋鍋遞給他:“我打小就吃,有毒的菌子菌褶是紫的,你看這刷竹頭,菌褶白生生的,怕啥?“
話雖如此,阿爹還是不放心。晚飯前拿著菌子挨家挨戶問,二丫的阿爺說刷竹頭菌確實能吃,三嬸說草芽菌炒臘肉最香,問到最后,全村人都知道阮家娃跟著阿公采了稀罕菌子,紛紛拎著臘肉來看熱鬧。
那天的晚飯擺在院壩里,阿媽的大鐵鍋炒得“滋滋“響。刷竹頭菌炒出來脆生生的,草芽菌燉在臘肉湯里,粉嘟嘟的顏色融進湯里,連湯都帶了點粉。阮清弦搶著吃杵臼子菌,雖然有點澀,卻越嚼越香。阿爹喝了口酒,咂著嘴說:“以前只敢采見手青、雞樅,沒想到這些怪模樣的菌子,比肉還香?!?/p>
可菌子坡的甜里,總藏著點苦。有年夏天,二丫采了朵顏色鮮艷的菌子,炒了給弟弟吃,結果弟弟上吐下瀉,臉都白了。二丫娘抱著娃往阿公家跑,阿公一看就跺起了腳:“這是狗尿苔!有毒的!“他趕緊讓二丫娘去摘沒熟的青桃子,連桃葉一起剁了,煮了滿滿一鍋酸澀的湯,逼著娃灌下去。
阮清弦站在院壩邊看,那湯綠瑩瑩的,飄著桃毛,酸氣隔著老遠都能聞見。二丫弟弟哭得撕心裂肺,灌了三碗湯,最后趴在門檻上吐得昏天黑地,吐出來的東西帶著股怪味。阿公蹲在旁邊抽煙,眉頭皺得像老樹皮:“以后記著,顏色越艷的菌子越毒,沒見過的寧可餓著,也別碰?!?/p>
從那以后,寨子里的娃采菌子都帶著青桃葉,阿公說這葉子能試毒——把菌子和桃葉一起煮,葉子變黑就有毒。阮清弦的竹籃里總躺著幾片桃葉,像揣著個護身符。有次她采了個紅通通的菌子,用桃葉一試,葉子真的發黑,嚇得她連滾帶爬跑下了坡。
十五歲那年,阮清弦在縣城的書店里,看見本《云南野生菌圖鑒》。她在書里找到了刷竹頭菌,原來學名叫“珊瑚菌“;草芽菌叫“粉褶菌“;杵臼子菌竟是“馬勃“的一種,而她從小叫的馬屁泡,學名也叫馬勃。書里說馬勃能止血,她忽然想起阿爺以前割草傷了手,就捏碎個馬屁泡敷上,血果然很快就止住了。
后來去了北方,阮清弦再也沒見過刷竹頭菌。菜市場里賣的蘑菇都胖乎乎的,沒一個像刷鍋的竹絲。有次她在超市看見盒裝的馬勃,標價貴得嚇人,她笑著跟老板說:“這東西在我們老家,雨后的坡上到處都是,孩子們撿來當球踢?!?/p>
古箏聲忽然慢了下來,像夕陽落在菌子坡上。阮清弦低頭看著琴弦,忽然想起去年視頻時,二丫給她看新采的刷竹頭菌,綠瑩瑩的堆在竹籃里,旁邊放著串青桃子。“現在娃們采菌子,還帶著桃葉試毒呢,“二丫笑著說,“阿公教的法子,錯不了?!?/p>
風從窗縫里鉆進來,帶著北方的干燥。阮清弦抬手撥了個長音,古箏的余韻里,仿佛有菌子坡的霧,有阿公的煙袋鍋,有青桃湯的酸澀,還有刷竹頭菌在鍋里翻炒的脆響——原來大山教給孩子的第一課,就是分辨生與熟、甜與苦。那些奇形怪狀的菌子,那些帶著桃毛的解藥,都是草木寫的課本,讀得懂的人,才能在山里穩穩當當地活下去。
阮清弦的古箏弦上沾了點灰塵,她用軟布擦了擦,琴弦發出“嗡嗡“的輕響,像極了阿公的竹杖敲在菌子坡的石頭上。她忽然想起十七歲那年的雨季,阿公在坡上摔了一跤,腿骨裂了,躺了三個月才能下床。那陣子,是她天天背著竹籃去采菌子,把刷竹頭菌、草芽菌曬成干,給阿公燉湯喝。
第一次獨自上山時,霧比往常都濃,竹籃撞著腿肚子,“哐當哐當“響。她學著阿公的樣子,用竹杖扒開腐葉,看見朵刷竹頭菌正從竹根下冒頭,綠瑩瑩的細條上掛著水珠,像串沒穿好的珠子。剛要伸手,忽然想起阿公說的“三看“——看菌蓋是否平整,看菌褶有沒有怪色,看根部有沒有蟲蛀。
這朵刷竹頭菌三樣都占了,她才敢摘下來,放進竹籃時特意墊了片芭蕉葉。走了沒幾步,又在棵老松樹下看見簇草芽菌,粉嘟嘟的菌蓋被露水打濕,像抹了胭脂。她蹲下去數,不多不少正好七朵,阿公說“七為吉“,采回去準能讓阿公高興。
可那天也碰著了嚇人的事。在坡頂的懸崖邊,她看見叢杵臼子菌,比往常見的都大,菌蓋中間的水汪里,竟泡著只死蟲子。她剛要轉身走,那菌子忽然“啪“地收縮了一下,把蟲子裹了進去。阮清弦嚇得魂都飛了,連竹籃都差點扔了,連滾帶爬跑下了坡,到家時褲腳都被露水打濕了。
“傻囡囡,“阿公躺在床上,聽她說完就笑了,“杵臼子菌本來就吃蟲子,這才長得壯實。你摘的時候避開那些泡著東西的,撿干干凈凈的采,保準沒事?!八麖恼眍^下摸出個布包,里面是幾片壓平的菌子干,“這是阿公年輕時采的馬屁泡,你看它的斷面,白生生的沒黑點,這才是能吃的。要是里面發灰發綠,哪怕聞著再香,也千萬別碰。“
阮清弦把阿公的話刻在心里,每次采菌子都帶著那幾片干馬屁泡比對。有回在溪邊看見個足球大的馬屁泡,表皮黃澄澄的,她以為是好的,可掰開一看,里面竟灰撲撲的,像揣了把老煙末。她趕緊用竹杖把它挑到溪水里,看著那團灰漿順著水流走,心里直后怕——這要是采回去,全家都得遭殃。
那年雨季特別長,菌子長得瘋,中毒的事也多了起來。前村的李家娃采了朵“白羅傘“,炒了一大盤,結果全家上吐下瀉,連夜被抬到縣城醫院。阮清弦去看時,李家娘正坐在門檻上哭,手里攥著片沒煮爛的桃葉:“都怪我,沒讓娃先煮桃葉試毒......“
那天回家,阮清弦把阿公教的“試毒法“寫在紙上,貼在灶房墻上:采來的菌子先和桃葉同煮,葉不變色再嘗一小口,半個時辰沒反應才敢下鍋。寨子里的人見了,都來抄這份“保命單“,后來竟傳到了鄰村,成了山民采菌子的“金標準“。
阿公能下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拄著竹杖帶她去菌子坡。他指著片被踩爛的菌子說:“這是雞油菌,你看它黃得像雞油,本來能賣好價錢,被不懂行的踩了,可惜了?!坝种钢鴧差伾G麗的菌子,“那是毒蠅傘,碰一下手上都起疹子,你姆媽當年就被它害過。“
阮清弦這才知道,姆媽左手背上那塊淡褐色的疤,竟是小時候采毒蠅傘留下的?!澳菚r候你阿公不在家,我跟你外婆上山,看著那菌子好看就摘了,結果手腫得像饅頭。“姆媽在灶房里炒菜,聲音隔著煙味飄過來,“還是你外婆用桃葉水給我泡,泡了七天七夜才消?!?/p>
后來阮清弦去北方讀衛校,學了微生物學,才知道蘑菇中毒是因為含了生物堿,而桃葉里的某些成分,確實能緩解部分毒素的作用。但她總覺得,阿公教的“三看“比課本上的圖譜更實在——那些藏在草木間的生存智慧,從來都不是憑空來的,是一輩輩人用教訓換來的。
去年夏天,她帶著北方的朋友回菌子坡。朋友是學植物學的,對著刷竹頭菌拍了半天照,說這在植物志上叫“綠枝瑚菌“,是珍稀品種。阮清弦笑著摘了朵遞給他:“在我們這兒,它就是下飯的菜?!芭笥褔L了口鮮炒的刷竹頭菌,眼睛都亮了:“比城里買的任何蘑菇都鮮!“
那天傍晚,他們坐在阿公的墳前,墳頭長了叢草芽菌,粉嘟嘟的在風里晃。阮清弦摘了朵放在墳頭,想起阿公說的“菌子是大山的饋贈,采的時候要留三分“。她忽然明白,那些年采的不只是菌子,是阿公教她的生存課——哪些能碰,哪些要躲,哪些該留著給后來人。
古箏聲漸漸平緩,最后一個音落時,窗外飄起了細雨。阮清弦起身走到窗邊,看著雨絲打在玻璃上,匯成細細的水流。她想起菌子坡的雨,想起竹籃里的刷竹頭菌,想起阿公煙袋鍋里的火星子,忽然覺得,那些藏在草木間的道理,其實很簡單:對自然存三分敬畏,對未知多三分小心,日子就能像刷竹頭菌一樣,脆生生、鮮亮亮的。
她從抽屜里翻出個小布包,里面是去年從老家帶來的菌子干,有刷竹頭菌的綠,草芽菌的粉,還有馬屁泡的白。阮清弦捏起片刷竹頭菌干,放在鼻尖聞了聞,那股淡淡的草木香里,竟還帶著菌子坡的霧氣,帶著阿公的山歌,帶著青桃湯又酸又苦的味道——原來最難忘的滋味,從來都不只是鮮,是藏在鮮里的那些故事,那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