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清弦的古箏弦突然沉了下去,像被露水打濕的竹枝,帶著股說不出的澀。她望著窗外那叢竹子,葉片在風里抖得厲害,讓她想起老家的金竹林——竹節泛著青黃,竹葉邊緣鋒利得能割破手,阿婆說那是“養魂的地方“,也是“收殤的地方“。
那年阮清弦十歲,跟著阿奶去外婆家走親戚,剛到村口就聽見女人們蹲在溪邊議論,聲音壓得像蚊子哼。“聽說了嗎?隔壁村的小妹,生下來臉就發青,被扔去金竹林三天了......““怕是早沒氣了,那地方邪乎得很,去年老張家的死娃,扔進去第二天就被野狗拖走了......“
阿奶趕緊捂住她的耳朵,往她手里塞了塊麥芽糖:“小孩子家別聽這些。“可那甜味壓不住心里的慌,她想起前陣子去金竹林割草,遠遠看見竹叢里露出塊花布,阿爺拽著她就走,“那是人家扔的娃衣,別碰。“
外婆家的灶臺挨著窗口,正對著去金竹林的路。傍晚燒火時,阮清弦看見幾個男人舉著柴刀往竹林那邊走,為首的是隔壁村的王阿娘,圍裙上還沾著面疙瘩。“我聽見了,就是孩子哭!“她的聲音在風里飄得忽遠忽近,“你們不去我去,大不了被鬼拖走!“
后來才知道,王阿娘去割牛草,路過竹林上方的大路時,聽見底下有“咿咿呀呀“的聲氣,像小貓叫,又像娃娃哭。同去的女人都說是山里的“殤魂“在作祟,嚇得往回跑,只有她蹲在路邊聽,越聽越覺得像人聲,愣是跑回村喊了人。
男人們舉著火把鉆進金竹林時,竹葉在火把光里晃得像鬼影。走在最前面的李叔突然“咦“了一聲——青黃的竹葉堆里,裹著個小小的身子,身上的襁褓早被露水打透,臉卻不像傳聞里那樣青紫,泛著點不正常的紅。最嚇人的是眉心,被鋒利的竹葉割出個十字形的印子,血珠凝在上面,像顆沒化的朱砂。
“還活著!“有人喊著把娃抱起來,襁褓里的小手突然動了一下,緊接著爆發出一聲啼哭,不響亮,卻像根針,扎得在場的人心里都一顫。王阿娘搶過娃裹在自己棉襖里,手摸到娃后頸,燙得像揣了塊炭:“是發燒!哪是死了,是燒糊涂了!“
消息傳回村里,小妹家的燈亮到了天亮。第二天一早,小妹的娘就跟著男人來了,眼睛腫得像桃子,想抱娃又不敢伸手。王阿娘把娃往她懷里一塞:“自己的骨肉,咋能說扔就扔?“她沒接,眼淚掉在娃臉上,“當時村里的老長輩都說......說沒氣了......“
那陣子村里的閑話像竹林里的霧氣,到處都是。有人說小妹是“金竹精“托生,不然咋能在竹林里活三天;有人說她爹娘是故意扔的,因為她是丫頭;還有人偷偷去金竹林燒香,說那地方以后不能再扔娃了,怕是有“靈“了。
阮清弦見過小妹幾回,都是跟著阿奶去送雞蛋。那娃總躲在娘身后,眉心的十字疤淡成了淺粉色,像片小小的竹葉。她不愛說話,眼睛卻亮得很,看人時直勾勾的,帶著股說不出的怯。有次阮清弦遞她塊米花糖,她接過去就跑,跑到門口又回頭看,像只受驚的小鹿。
后來聽外婆說,小妹的臉發青是因為“驚風“,燒退了就好了。可村里的老人們不這么說,總在背后念叨“不祥“,連帶著小妹家在村里都抬不起頭。她爹娘總低著頭走路,見人就遞煙,仿佛欠了全村人的債。
小妹長到十五歲,出落得像株細竹,就是不愛笑。有次阮清弦回老家,在鎮上的供銷社碰到她,正給娘扯布。“清弦姐。“她喊了一聲,聲音輕輕的。阮清弦問她近況,她低頭摸著布上的花紋,半天說了句:“有時候夜里做夢,總聽見竹葉響。“
再后來,小妹嫁去了外村,男人是個木匠,待她很好。過年回娘家時,她會給當年救她的王阿娘帶塊花布,給李叔帶瓶好酒,卻很少跟爹娘多說什么。有次喝多了,她跟阮清弦的阿姐抱怨:“其實我知道,那時候缺醫少藥,他們也怕......可我就是忘不了,金竹林的葉子刮在臉上,涼颼颼的。“
阿姐勸她:“你爹娘后來把你當眼珠子疼,你看你出嫁時,你娘哭得差點暈過去。“她笑了笑,眼角卻濕了:“我知道,可那道疤,總在心里癢。“
古箏聲忽然停了,阮清弦的指尖懸在弦上,像怕碰碎什么。她想起去年在鎮上趕街,遠遠看見個熟悉的身影,眉心有個淡淡的十字印,正牽著個小娃買糖葫蘆。是小妹。那娃吵著要去旁邊的竹林玩,小妹拉住他,輕聲說:“竹葉尖,會咬人。“
陽光透過窗欞照在琴弦上,泛著細碎的光。阮清弦忽然明白,金竹林的三天三夜,在小妹心里刻下的不只是眉心的疤,更是道看不見的溝——一邊是生身父母的無奈,一邊是撿回性命的慶幸;一邊是村里的閑言碎語,一邊是日子總要往下過的實在。
就像那片金竹林,既藏著恐懼,也藏著生機。竹葉能割破皮膚,也能擋住風雨;能成為“亂葬崗“的符號,也能成為撿回性命的見證。而那些被時代推著走的人,那些在缺醫少藥里掙扎的選擇,終究都化作了歲月里的一聲嘆息,輕得像片竹葉落地,卻又重得,壓在心頭許多年。
阮清弦的古箏弦上積了層薄灰,她用指尖一抹,琴弦發出“嗡”的一聲,像極了金竹林里風穿過竹節的空響。她想起十二歲那年,跟著阿爺去金竹林砍竹子,剛走進竹林就被什么絆了一下,低頭看時,是半塊繡著桃花的襁褓布,被竹根纏得死死的。
“快走。”阿爺的聲音沉得像壓了石頭,揮起砍刀砍斷布片,“別碰這些東西。”他往竹林深處瞥了一眼,那里的竹葉長得格外密,陽光都透不進去,“當年小妹就是在那片竹叢里被找到的,你王阿娘說,她懷里還揣著這個。”阿爺從兜里掏出個用紅繩系著的竹片,上面刻著個歪歪扭扭的“命”字,“是她爹娘扔她時,偷偷塞在襁褓里的。”
阮清弦捏著那竹片,邊緣被摩挲得光滑,竹紋里還嵌著點暗紅,像陳年的血漬。“他們既然要扔,為啥還要刻這個?”阿爺往砍刀上吐了口唾沫,“傻囡囡,那時候的人家,哪有不疼娃的?只是怕啊——怕她熬不過去,怕傳染,怕家里的口糧養不活張嘴的娃。”
那年冬天特別冷,小妹家的煙囪總是最早冒煙。阮清弦去送年貨時,撞見小妹的娘在灶房里哭,灶臺上擺著碗紅糖蛋,熱氣騰騰的。“她總不肯吃,”娘用圍裙擦著眼睛,“說看見雞蛋就想起金竹林的露水,涼得燒心。”小妹蹲在門檻上,手里削著竹片,刻的還是那個“命”字,聽見這話,手一抖,竹片劃了個口子,血珠滴在炭灰里,像朵小小的紅梅。
村里的閑言碎語沒斷過。有回開春耕種,女人們在地頭歇腳,三嬸往小妹家的方向努努嘴:“我瞅著她娘這幾天老往金竹林跑,該不是心里有鬼吧?”二丫的阿娘敲了敲煙袋鍋:“要我說,當初就該讓王阿娘養,現在倒好,親生的娃,看著跟仇人似的。”
這話偏被送飯的小妹聽見了,她沒作聲,放下籃子就往家跑,飯灑了一路。她娘追出來時,看見她正往金竹林走,腳步快得像被什么攆著。“囡囡!”娘在后面喊,聲音都劈了,“別去!那地方邪乎!”她沒回頭,直到娘抓住她的胳膊,才發現她手里攥著把剪刀,指甲縫里全是泥。
“我要把竹子全剪了!”小妹的聲音抖得像風中的竹葉,“憑啥都說我是撿來的?憑啥說我爹娘不要我?”娘把她摟在懷里,兩人在竹林邊哭了半天,路過的人都繞著走,只有王阿娘端著碗姜湯過來,往她倆手里一塞:“天大的事,喝碗熱湯就過去了。”
阮清弦后來才知道,小妹的娘往竹林跑,是去撿那些被風吹落的竹葉,曬干了燒成灰,說是“能壓驚”。她把灰縫在小妹的枕頭里,夜夜聽著女兒磨牙的聲音,直到天快亮才敢合眼。而小妹的爹,總在趕集時蹲在藥鋪門口,聽大夫說哪些藥能治“驚悸”,哪怕兜里只有幾個銅板,也要買片安神的草藥回來。
十六歲那年,小妹出落成了亭亭玉立的姑娘,眉心的疤淡得幾乎看不見,只有在太陽底下,才能看出淺淺的十字印。媒人來提親時,她爹娘總先問一句:“人家不嫌棄娃的過往吧?”得到肯定的答復,才敢把她的繡活拿出來——那些繡著金竹葉的帕子,針腳密得能數出個數。
男方家是外村的,男人老實巴交,第一次上門就給小妹帶了支銀簪,簪頭是片竹葉。“我娘說,”男人紅著臉,“經過大難的姑娘,命硬,能撐家。”小妹沒接,卻給他端了碗茶,茶里飄著片金竹葉——是她特意從竹林里摘的,用熱水燙過三遍。
嫁人的前一夜,小妹坐在火塘邊,給爹娘各繡了個荷包。給娘的繡著竹叢,給爹的繡著那個“命”字。“我知道你們不是故意的。”她把荷包往爹娘手里塞,聲音低得像耳語,“只是有時候,想起竹林里的冷,還是會疼。”娘把她的頭按在肩上,火塘里的竹炭“噼啪”響,像誰在輕輕嘆氣。
阮清弦參加了小妹的婚禮,看見她穿著紅嫁衣,眉心的疤被胭脂蓋著,卻還是能看出那道淺淺的印。拜堂時,她給王阿娘磕了三個響頭,比給爹娘磕的還重。王阿娘拉著她的手,往她手里塞了個布包,里面是當年裹她的那件棉襖,棉花都板結了,卻還帶著股淡淡的皂角香。
“以后好好過日子。”王阿娘的眼淚掉在她手背上,“別記恨,那時候的日子,人不由己。”小妹點點頭,轉身時,阮清弦看見她嫁衣的下擺,繡著片小小的金竹葉,被風吹得輕輕晃。
后來聽外婆說,小妹生了個兒子,眉心也有個小小的紅痣,像極了她當年的疤。她抱著娃回娘家時,會帶著去金竹林走走,給娃講“竹子會唱歌”的故事,卻從沒提過自己被扔在那里的三天三夜。只是有次,她男人跟阮清弦的阿爺喝酒,說夜里常聽見小妹說夢話,喊著“別扔我”,醒來時枕頭全是濕的。
阮清弦的古箏聲漸漸緩了下來,最后一個音落時,窗外的竹子還在風里搖。她想起去年回老家,看見金竹林周圍種上了一圈桃樹,是小妹出錢讓村里人栽的。“桃花開了,”王阿娘說,“就沒人覺得這地方陰了。”竹林深處,還能看見有人燒紙的痕跡,只是不再是扔娃的人家,更多的是像小妹這樣的,來感謝那片竹林——當年沒讓她被野物叼走,沒讓她被雨水淹著,留了她一條命。
她從抽屜里翻出片壓平的金竹葉,是上次去金竹林時撿的,邊緣還帶著點鋒利的尖。阮清弦用指尖碰了碰,忽然明白,那些在缺醫少藥的年代里被丟棄的孩子,那些在流言蜚語里長大的靈魂,就像這片金竹葉,看似脆弱,卻藏著能割破命運的韌性。而那些看似狠心的父母,那些無奈的選擇,終究都化作了歲月里的一聲嘆息,輕得像片落葉,卻又重得,能壓彎多少個不眠的夜晚。
北方的風穿過窗縫,帶著點涼意。阮清弦把竹葉夾進書里,仿佛看見那個在金竹林里啼哭的嬰孩,正一步步走出竹林,走向陽光里,身后的竹葉沙沙響,像在說:過去了,都過去了。而那些刻在眉心的疤,那些藏在心底的怨,終究會被日子磨平,只剩下對活著的慶幸,和對往后的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