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搬家那天,天灰蒙蒙的。
像極了我當初來上海時的天氣——
不熱,不冷,沒有陽光,也沒有雨。
我站在空蕩蕩的客廳里,最后看了一眼那張兩人合用的長書桌。
它上面刻著兩道淺淺的劃痕,那是我們爭論“排版居中還是左對齊”時,我生氣用筆尖刮下的。
現在,那道痕跡還在。
可人,早已不在了。
—
我租了一間loft小公寓,十分鐘地鐵,二十分鐘咖啡館,一面墻全是落地窗。
朋友說這里“太空了,一個人住容易焦慮。”
可我喜歡。
我喜歡打開窗簾時,陽光一下子灑滿整個客廳。
就像一種通透的、不再逃避的生活。
—
搬進去那晚,我獨自點了外賣,在新沙發上打開電視。
電視里是個老電影,女主角一個人背包旅行,在火車上寫信:
“有些人,你要一生感謝他來過;
有些人,你只需要好好告別。”
我看著看著,眼眶濕了。
我明白,她說的“告別”,不是大哭大鬧,是悄無聲息地搬出舊回憶,然后過好新日子。
—
第二天,我收到了一家出版公司發來的長約合作:
他們希望我出一本基于“枕山集”文案風格的女性成長散文集,名字、版式、宣傳方向都寫得很具體。
我把計劃書看了三遍,最后,在“作者署名”一欄,寫下:
林佳佳
不是“林佳佳&Z”,不是“枕山集主創”,也不是“情感寫手之一”。
是我,我一個人。
我忽然覺得,寫這個名字的那一刻,才算真正走出了過去。
—
小趙沒有再聯系我。
他的朋友圈也沒更新。
有一次,我無意間刷到他被艾特的合照,他站在人群后排,笑得拘謹。
我停留了三秒,又劃過去。
不是因為不想看,
而是終于明白:
不是每一個看著你長大的人,都能陪你一起長大。
—
我發了一條推送,標題就叫:
《春天還沒來,我已經不等你了》
文案寫了七百多字,沒有提他一個字。
但字字句句,全是從“等待”里長出來的覺悟:
“我們不等,是因為等太久的人,也學會了往前走。”
后臺評論中有一條特別打動我:
“你終于不等他了,我也終于敢不等那個一直沒回我消息的人。”
我輕輕點了個贊,像點亮另一個我。
—
關掉后臺后,我泡了一杯茶,在陽臺上曬太陽。
風輕得剛剛好,像是提前抵達的春天。
我低聲說了一句:
“謝謝你沒回頭,才讓我學會,轉身不是放棄,是開始。”
陽光落在我的睫毛上。
我不等春天了。
我自己,就是春天。
本章金句節選:
“不是每一個看著你長大的人,都能陪你一起長大。”
“春天還沒來,我已經不等你了。”
“你終于不等他了,我也終于敢不等那個一直沒回我消息的人。”
“謝謝你沒回頭,才讓我學會,轉身不是放棄,是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