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小學畢業那年,林薇收到了一封特別的信。信封上的字跡娟秀,郵戳來自鄰市的一個小鎮。
拆開信,里面掉出一張泛黃的照片——曬谷場上,幾十個農村婦女圍著講臺,前排抱著孩子的大嫂笑得格外燦爛。照片背面寫著:“林老師,我們村的電商合作社今年評上了省級示范社,孩子們都能上縣里的輔導班了。”
信里說,當年參加培訓的婦女們,有人開了土特產網店,有人成了村里的電商帶頭人,還有人把孩子送進了大學。“我們常說,是你讓我們知道,女人不光能圍著灶臺轉,還能靠著自己的本事,讓日子過得亮堂堂的。”
林薇把照片放進相框,擺在辦公桌最顯眼的位置。旁邊是念念的畢業照,小姑娘站在隊伍里,已經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眉眼間有她的影子,卻比她多了幾分坦蕩的銳氣。
戰略部的新同事看見照片,好奇地問:“林總監,這是您做的公益項目嗎?”
“不算公益,是雙贏。”林薇笑著說,“她們幫我們找到了好原料,我們幫她們打開了銷路。后來才發現,最好的合作,從來都是互相成就。”
那年冬天,公司要拓展海外市場,董事會討論派誰去帶隊。有人推薦了年輕力壯的男同事,說“跑海外辛苦,女人吃不消”。
林薇在會上翻出一組數據:“過去三年,我們和海外合作的項目中,由女性主導的談判成功率比男性高17%,客戶滿意度高23%。而且我女兒明年高考,我正好可以申請陪讀,兼顧工作和家庭。”
會議室里靜了片刻,隨即有人笑起來:“林總監這算盤打得真響。”
“不是算盤,是規劃。”林薇合上文件夾,“職場不該讓我們在‘工作’和‘生活’里二選一,而是提供‘既能工作,也能生活’的可能。”
最終,董事會批準了她的申請。出發前,李雪和蘇曉來送她,三個女人在機場咖啡館坐了很久。
“記得常發郵件,給我們講講海外市場的經驗。”李雪遞過來一盒家鄉的茶葉,“你總說,好經驗要分享,不然就發霉了。”
蘇曉則塞給她一本筆記本:“這是我整理的海外客戶資料,說不定能用得上。當年你教我的,現在該我回報你了。”
林薇看著面前兩張熟悉的臉,突然想起第一次在日料店聚餐的夜晚,李雪偷偷塞給她芥末章魚,蘇曉緊張得打翻了水杯。時光好像繞了個圈,把當年的青澀換成了如今的從容,卻把那份互相扶持的溫暖,原封不動地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