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林瀾像往常一樣提早來到了公司,時間還沒到八點。走進辦公區,只見稀稀拉拉坐著幾位早班的同事,那鍵盤聲在這寂靜里輕得能飄起來,像雨點落在玻璃上。她習慣性地開機,把昨天訪談收集到的用戶反饋資料調了出來。
屏幕上那些密集的數據——什么活躍率、課程完成度、求職轉化、滿意評分……一串串數字爬滿了曲線圖,看著讓人頭有點昏。然而腦海中卻總是閃過那三個女人的眼神,她們的話語和表情,讓這些冰涼的數字仿佛也帶上了一絲體溫。
“你來得真夠早啊。”身后突然響起張經理的聲音。他走近道:“昨晚整理好的訪談記錄發我了嗎?”
林瀾幾乎有些緊張,連忙站起身,說:“已經發到您郵箱里了。”
張經理就在她身邊坐下,一邊翻郵件一邊隨口點評:“寫得挺細致。你自己對昨天那場訪談怎么看?”
“嗯……我覺得吧,她們遇上的問題,其實不僅限于培訓或者找工作的信息。”林瀾斟酌著詞句,“李美,需要的不止是育兒嫂技能,更看重彈性的時間安排;劉曉的問題遠不只是‘斷檔’,社會對職場媽媽那種無形偏見才最難應對;王雅創業的背后,其實折射出整個環境對女性并不太友好……”
張經理點頭示意,臉色卻嚴肅不少。他調出個PPT給林瀾看:“來,這季度業務數據都在這里。‘她社會’項目看似漲到了35%的用戶增長,但留存只有18%,轉化更慘淡—3.2%。老板已經發飆了。”
紅彤彤的一排下降箭頭晃得林瀾心頭微微發緊,她忍不住問:“為啥流失這么多?大家跑去哪兒了?”
“據說主要集中在三塊:課程內容沒貼實際需求,崗位信息老舊,經常缺乏針對性的服務。”張經理故作輕松,卻掩蓋不了焦慮,“我們只剩一個季度改進機會,否則就該卷鋪蓋走人咯。”
剛才還熱烈討論的氣氛一下冷下來。林瀾突然想到昨晚那三雙信任又含希望的眼睛,要是真把項目砍掉,這些人恐怕只能四處碰壁…心里堵得慌。
“今天你跟小陳外出家訪吧,”張經理揮揮手,“理論歸理論,還得真的去看看用戶家里的情況。不踏進去,你永遠想象不到各種瑣碎怎么影響生活與選擇。”
小陳,是部門里出了名的資深研究員,總戴副黑框眼鏡,說話慢悠悠但很溫和。他倆在地鐵上,小陳介紹拜訪目標:
“周敏,38歲,為孩子讀書從老家跑廣州三年多;老公干工地,她學完月嫂課正等機會呢。許雯雯29歲,以前做文案,被職場霸凌逼回家,現在靠接自由單養活自己。”
第一站來到天河區某個老樓——墻面斑駁但樓道收拾挺干凈,光線有些暗,看久了反倒覺得安穩。周敏家在六樓,一間不足三十平米的小屋臨時隔成兩個房間。
“哎呀兩位老師快請進!”周敏笑容滿面迎他們入內,很快沏好茶又端上自制糕點,“條件簡陋別嫌棄哈!”
屋子雖然窄小,但收拾極有條理。一角貼滿孩子獎狀,全家福下面擺著幾本育兒書,一個十三四歲的男孩悶頭做作業,不時偷瞄他們。
“小周,上課學怎么樣?”小陳問。
“特別認真!”周敏眉梢飛揚,從抽屜翻出筆記本遞過來。“全都記下啦:嬰兒營養搭配、護理、產康修復…每節精華我都標出來。”
林瀾隨手翻看,那字跡密密麻麻,偶爾還有插畫解釋。有那么一刻,她忍不住想象:夜深人靜燈光下,這個女人捧書苦讀到底承載多少壓力?
“現在工作找得如何?”林瀾順口問一句。
原本熾熱的話題一下熄火。周敏低下頭嘆氣:“投過不少簡歷,可不是嫌我年齡大,就是挑經驗不足。有些單位要求全天候待命,還必須住進去。我不能丟娃一個人在家呀,我男人工地傷著腿,也要照顧。”
“小周,現在最大困難是什么?”小陳補充一句。
“一切問題最后都指向一個詞——時間。”周敏搖搖頭,“上下學接送離不開人,大人生病沒人頂崗。我夢想的是能靈活安排時間,有這種崗位可惜少之又少…”
小陳飛快記錄現場細節,而林瀾則打量著屋里的每一道痕跡——冰箱門貼著課程表和學習日程表;茶幾壓著厚厚一摞簡歷,還有健身器材堆角落,也許是為了備考體力要求?
其實,我一直盼望平臺能推出鐘點類育嬰單子呀,”周敏嘴唇抖動了一下,“白天幫別人帶會娃,下班回來看自家的。不過現實總跟理想差太遠,大多數雇主還是喜歡全天候保姆。”
離開時,周敏把他們一直送到樓門口。“如果機會再多一點,我們這些媽媽真愿意努力。但家庭局限誰能懂呢?”
第二站去了番禺區,比之前新一些的小區。一居室裝飾很簡單卻溫馨,不經意露出主人細致用心——墻上映襯文藝電影海報,對面的高腳凳旁堆滿創意小說雜志。
許雯雯看起來顯年輕,不過眉宇間藏著股成熟脆弱交織。“喝杯咖啡吧?”她將咖啡推過去,人也坐回沙發另一側。
“去年八月開始,我就在家里接單混飯吃,”她聲音壓低緩緩說,“寫文案策劃稿件,還兼職些翻譯、新媒體運營。這行就是這樣,沒有固定收入,好歹不用天天看老板臉色…”
小陳關切追問:“以前干廣告公司的時候發生啥事?”
長久沉默之后,她終于低聲開口。“兩年前剛入職還不錯,新領導來了以后,總盯我是軟柿子使勁捏。當眾否定方案,在會議中貶低羞辱,每次布置根本沒人能完成任務,然后故意公開批評…”她嗓音明顯顫抖,“曾找HR申訴,可得到回復都是‘正常壓力’或‘習慣管理方式’,最后實在撐不住辭掉了。”
此刻空氣凍結般安靜下來,就算沒有肢體沖突,那種心理消耗也是足以讓人崩潰的大山啊……
現在每天怎樣?林瀾試探性問。
許雯雯勉強笑笑。“自由職業嘛,有利也有弊。不用被甲方虐待,但收入浮動大,而且很孤獨。有時一天一句話都懶得說出口…”
她示意電腦桌位置。“我的世界基本就鎖死在這方寸之間啦:搶單-寫稿-趕交-繼續投簡歷。最怕生病或突遭事情,無保障一點安全感都沒有。”
平臺這邊最渴望獲得哪些幫助?林瀾繼續引導
“優質工作資源肯定最重要,還有同行互助渠道,不然天天自閉誰受得了?另外要是有人拖欠費用什么糾紛,希望平臺提供靠譜法律援助信息……”
臨走前許雯雯很坦率送客:“其實圈內很多女生都有類似經歷,只不過大家大多默默忍耐。如果平臺能搭建互助組或維權通道就好了…”
下午四點,兩個人拖著略疲憊身體返回公司。在返程地鐵上,小陳率先發問:
你有什么真實感觸嗎?
感覺我們知道客戶太皮毛啦……”林瀾望向窗外若有所思,“數據層面解決不了根本矛盾,她們需要彈性時間、心理疏導、法律咨詢甚至彼此陪伴網絡……僅靠線上培訓和崗位推薦遠遠不夠啊”
小陳附和表示認同。但話鋒一轉,又提出現實困境:商業平臺能力有限,這么多深入需求究竟哪部分可以實現?
這個問題讓林瀾沉默良久。當晚回到辦公室,她打開電腦,把所有觀察細節碼成文字記錄,一遍遍琢磨如何真正為不同女性群體找到適合自己的支持路徑。這份共鳴,讓她聯想到更多用戶故事,也聯想到昔日初來廣州狼狽而渺小的自己。
因為,每一個掙扎尋路的人都有不同遭遇,每顆心求索方向各異。而作為這個項目的小運營,該如何拿捏好盈利與責任之間分寸?答案仍需摸索…
快七點,同事漸次離席,只剩零散幾個人守在格子間奮戰未完工序。張經理巡查回來:
收獲咋樣?
特別大。這次可能要重新考慮產品設計思路。”林瀾主動匯報今日所獲心得,并暢談個人建議。
張經理聽罷若有所思,卻話鋒直指現實底線。“你的洞察很棒。不過企業終歸不是公益組織,再高尚初心也繞不開商業模型考量。”
難道我們注定幫不上忙嗎?林瀾追問,有些憤憤難平
“不一定哦!”張經理拿白板筆畫圈圈圖解思路,“核心痛點假如能夠變成新功能,如匹配彈性鐘點服務、建設付費社群等,實現用戶粘性同時創造商業價值,不就是所謂雙贏嘛!”
這一句話猶如醍醐灌頂,讓林瀾瞬間振奮起來。“您的意思是,把既痛又癢的問題當作突破口?”
沒錯!產品創新往往源于團隊對需求痛感把握精準度明天參加規劃例會,你可以盡情發表建議。”
夜色降臨人才公寓的時候,整座城市已披上一層安詳外衣。林瀾坐回桌前,將今日親歷詳細寫進日記,一邊構思下一步具體方案計劃。不知怎滴,她又憶起剛漂泊來到這座都市時那個倉皇無措、不敢直視未來自己的影子。而如今短短數日,各種新鮮挑戰撲面而至,卻逐漸適應乃至享受其中變化與成長帶來的悸動……
可能人生旅途正如此吧,經由一次次經歷和相遇不斷質疑、自省,再一步步修正自我軌跡,總算慢慢摸索出屬于自己的道路來.
手機亮了,是好友方雨桐發的信息:
——“聽說今天跟去做用戶訪問啦,有啥新鮮發現?”
——“很多真實故事比統計數據復雜百倍,看過以后蠻震撼。”
——“別灰心,這種迷茫人人都會經歷,不過我們畢竟正在行動不是嗎?”
——“…嗯,被你說服了哈”
放下手機后,窗外夜景閃爍如星河橫渡,每幢大廈背后,都藏匿無數像周敏許雯雯一樣負重前行的人。而作為千萬普通運營者中的一員,我雖渺小,卻依然選擇堅守,在微光中綿綿耕耘。
想到明早還有會議任務等著自己,她打開文件夾,將全部觀察與設想整理成PPT草稿,也許杯水車薪,但涓滴匯流終究能夠改變些什么。
越夜越精神。從某種意義來說,是這些來自現實里的情感溫度,為擁有夢想的人提供持續奔跑動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