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夏至2024年,一條河流的兩岸
一、開場白:2024年5月20日
傍晚六點,二十九歲的周敘把電動車停在一中后門。鐵柵欄刷了新的綠漆,仍能聞到2006年夏天的味道——粉筆、汽水、剛剪過的草坪。他掏出手機,屏幕停在一條沒有發(fā)出的短信:
“林笙,今天路過母校,突然想問你——那年黑板報右下角的小字,是不是你寫的?”
短信最終沒有按出發(fā)送鍵。他把手機塞回口袋,抬頭看見最后一排教學樓的天臺,風把云吹得很低,像一張沒寫完的草稿紙。
二、2006年9月1日高一報到
鏡頭切進十六歲的夏天。
周敘頂著軍訓帽檐下的汗,瞇著眼找班級名單。林笙站在他前面,馬尾掃過他的鼻尖,帶著淡淡的橘子味洗發(fā)水。她回頭借筆,他遞過去一支0.38的藍色中性筆。
“謝謝。”她笑的時候,左邊有一顆淺淺的虎牙。
那一刻,周敘的世界安靜得只能聽見蟬鳴。
三、2006年10月12日圖書館
午后的光透過百葉窗,落在兩人之間的《歷屆高考滿分作文》。
林笙的食指在目錄上畫圈,突然壓低聲音:“喂,周敘,你語文那么好,幫我想個筆名吧。”
周敘在草稿紙上寫下“笙聲慢”三個字,推到她面前。
她拿筆在旁邊補了一句:“那你的呢?”
他寫了“敘敘叨叨”,又很快涂黑。其實他想寫的是“敘你”。
涂黑的墨跡暈開,像沒說出口的心跳。
四、2007年3月9日運動會
3000米終點,周敘喘得像漏風的老風箱。林笙從人群里沖出來,把一瓶冰鎮(zhèn)橘子汽水貼到他臉上。
“別停,慢走。”
她的指尖冰涼,他卻覺得燙。
那天傍晚,廣播里放周杰倫的《晴天》,操場的風帶著塑膠的味道。周敘偷偷回頭,看見林笙站在終點線旁,用口型對他說了一句什么。他沒聽清,但記了十七年。
五、2007年6月25日期末考后
晚自習停電。全班點起蠟燭,火光把每個人的影子拉得很長。
林笙傳過來一張對折的紙條。
周敘在桌肚里展開——
【下周日我生日,下午三點,校門口奶茶店,你來嗎?】
他剛寫下“一定”,班主任的電筒光突然掃過來。他慌忙把紙條塞進練習冊,卻撕破了半張。
那半張寫著“一定”的紙條,從此卡在他語文課本第127頁,一卡就是整個青春。
六、2007年7月1日生日缺席
周敘沒來得及赴約。
那天凌晨,奶奶突發(fā)心梗。他在醫(yī)院守到深夜,手機沒電。等他趕回學校,奶茶店關門了,門口貼著一張便利貼:
“周敘,我先走啦。下次吧。”
便利貼被雨水暈開,字跡模糊不清。
他攥著那張紙,在雨里站了很久,直到墨跡全部化進掌心。
七、2008年9月文理分班
林笙去了文科重點班,周敘留在理科。兩棟教學樓隔著一條連廊,他們開始頻繁地“偶遇”——
早操時,她下樓,他上樓;食堂里,她排左隊,他排右隊;圖書館,他借《球狀閃電》,她借《挪威的森林》,背對背,卻始終沒說一句話。
每次擦身而過,周敘都聞到淡淡的橘子味,像一場無聲的臺風。
八、2009年5月20日高考前夜
晚自習下課,林笙在樓梯口攔住周敘,遞給他一張新的紙條。
“明天考完,天臺見,我有話跟你說。”
周敘把紙條夾進準考證,心跳聲大得蓋過整個夏天的蟬鳴。
可高考第二天,林笙缺考了英語。
周敘后來才知道,她父親在考場外突發(fā)車禍。
那天下午,暴雨,他站在天臺等了三小時,懷里揣著一封寫了又撕、撕了又寫的信。
信紙最后變成濕透的紙漿,順著排水溝流走,像一條沒有名字的河。
九、2009年6月畢業(yè)照
照片里,林笙站在第三排左邊,周敘在最后一排右邊。
快門按下時,她回頭,他低頭。
那張照片后來被他剪成兩半,一半貼在大學日記本第一頁,另一半藏在錢包夾層。
十、2009年至2023年失聯(lián)
他們去了不同的城市。
周敘在南京讀建筑,林笙隨母親搬去BJ。
QQ頭像灰了十年,朋友圈沒有交集。
偶爾,周敘會在深夜搜索那個爛熟于心的號碼,卻總在按下添加前退出。
大三那年,他路過校門口的奶茶店,招牌換了,裝修成了銀行。
他在ATM前站了很久,機器嗡嗡響,吐出的憑條上寫著:
“余額不足,無法完成交易。”
他笑了笑,把憑條折成紙飛機,扔進垃圾桶。
十一、2023年10月同學會
班長在群里發(fā)通知:一中百年校慶,老校區(qū)最后一天開放。
周敘猶豫到凌晨兩點,還是報了名。
那天,他提前到了。教學樓走廊的墻報還貼著泛黃的作文紙,他在右下角找到了那行小字:
“笙聲慢,敘你。”
字跡被歲月磨得發(fā)毛,卻仍能一眼認出。
十二、2024年5月20日重逢未遇
校慶后,周敘托老同學打聽到林笙的消息——她在BJ一家出版社做編輯,下周要回母校簽售新書,書名就叫《未寄的半張紙條》。
他買了最早一班高鐵,卻在出站口接到同學電話:
“簽售臨時取消,林笙母親病重,她直接飛海南了。”
那天傍晚,他回到一中后門,把電動車停在老位置。
手機停在未發(fā)出的短信界面,光標一閃一閃,像當年停電時的蠟燭。
十三、尾聲:2024年6月1日兒童節(jié)
周敘收到一個快遞,沒有寄件人。
盒子里是一本書——《未寄的半張紙條》。
扉頁夾著一張泛黃的半張紙條:
“一定”后面,補了三個字——“喜歡你”。
落款日期:2007年7月1日。
紙條背面有一行新墨:
“周敘,對不起,我來晚了。”
他合上書,走到陽臺。
初夏的風吹過,帶著橘子汽水的味道。
十七年前操場上的那句無聲口型,此刻終于清晰:
“我也喜歡你。”
可風已經(jīng)吹遠,紙條上的墨跡再也回不到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