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初八的雪下得綿密,溫婉呵著白氣搓了搓手,指尖凍得發紅。舅父家偏院的廂房不比正屋暖和,炭盆里的火苗奄奄一息,她舍不得多加炭,只將青杏熬好的臘八粥捧在手里取暖。
“姑娘,再加塊炭吧。“青杏掀簾進來,發梢沾著雪粒,“這天氣,手都要凍僵了還怎么抄經?“
溫婉搖頭:“舅母昨日還說炭價漲了,咱們省著些用。“她低頭抿了口粥,甜味淡得幾乎嘗不出來。府里分給她們的米是陳米,紅棗桂圓更是少得可憐。
窗外傳來一陣笑聲,溫婉循聲望去,見表妹趙月蓉披著大紅猩猩氈,由丫鬟簇擁著往正院去。那氈子是舅父上月從江南帶回來的,據說價值不菲。
“聽說裴侍郎府上今日設臘八宴,請了半個京城的官眷。“青杏湊到窗邊小聲道,“表小姐一早就起來梳妝,怕是盼著去呢。“
溫婉指尖一顫,粥碗險些脫手。自寒山寺一別已過半月,那枚蓮花玉佩被她藏在妝奩最底層,再不敢拿出來看。裴硯之三個字像塊燒紅的炭,燙得她心頭一顫。
“姑娘?“青杏疑惑地看她。
溫婉定了定神:“咱們這樣的人家,與裴府攀不上關系。“她頓了頓,“那日的事,莫要再提。“
話音未落,外頭突然傳來一陣嘈雜。周嬤嬤尖細的嗓音刺破雪幕:“溫姑娘可在屋里?夫人叫立刻過去!“
溫婉心頭一跳,匆忙理了理衣裳。舅母王氏素來不待見她,突然傳喚必有緣故。她摸了摸發間唯一的銀簪——還好,還算體面。
正屋里炭火燒得旺,溫婉一進門就被熱氣撲了滿臉。舅母王氏端坐上位,身邊站著滿臉不情愿的趙月蓉。地上跪著個小廝,正捧著一方描金帖子。
“婉兒來了。“舅母難得露出笑容,卻讓溫婉后背發涼,“你瞧瞧,這可是給你的?“
溫婉接過帖子,燙金的“裴“字刺得她眼睛發疼。翻開一看,竟是邀她明日過府抄經的請帖,落款“裴硯之“三個字力透紙背。
“這......“她喉頭發緊,“怕是送錯了吧?“
“錯不了!“那小廝抬頭,“我家大人特意囑咐,要親手交給溫姑娘。還讓我帶了這個做憑證。“他捧出一物,正是那枚蓮花玉佩。
舅母眼睛一亮,趙月蓉更是直接沖過來搶過玉佩:“這成色......“她話沒說完,就被舅母瞪了回去。
“婉兒何時結識了裴侍郎?“舅母笑容里帶著探究,“怎么從未聽你提起?“
溫婉攥緊請帖,紙緣硌得掌心生疼:“只是在寒山寺偶遇,說了兩句話。大人許是見我字尚可,才......“
“哎呀,這是好事!“舅母打斷她,親熱地拉過她的手,“明日讓月蓉陪你一道去,也好有個照應。“
溫婉心下了然。舅母這是要借她攀附裴府。她垂眸應是,余光瞥見趙月蓉正嫉恨地盯著她,指甲在那玉佩上掐出幾道白痕。
回到偏院,青杏急得團團轉:“姑娘真要帶表小姐去?她那性子......“
“由不得我。“溫婉苦笑,將請帖放在桌上。紙上的墨香幽幽飄來,與那日裴硯之身上的氣息如出一轍——清冷的松木香里摻著一絲藥苦。
夜深人靜時,溫婉從妝奩底層取出錦囊。玉佩在月光下泛著柔光,蓮花的紋路清晰可辨。她忽然發現背面刻著兩行小字:“一念清凈,烈焰成池“。這是《法華經》里的句子,正是她當日抄寫的經文。
雪停了,月亮像塊冰掛在窗前。溫婉輾轉難眠,總覺得明日之行似有深意。裴硯之那樣的人,怎會無緣無故請一個素不相識的女子過府抄經?
次日清晨,舅母親自來為溫婉梳妝。月白色襖裙外罩了件藕荷色比甲,是連夜從箱底翻出來的好料子。發間那支銀簪被換成鎏金芙蓉,溫婉戴著只覺得沉。
“婉兒今日格外標致。“舅母笑著往她腕上套了只玉鐲,“到了裴府,多替你舅父美言幾句。“
趙月蓉一身鵝黃繡襦,珠翠滿頭,聞言撇了撇嘴:“人家請的又不是她,得意什么。“
馬車穿過半個京城,溫婉始終攥著袖中的玉佩。裴府比想象中簡樸,黑漆大門上銅釘森然,兩側石獅怒目圓睜,活像刑部衙門的架勢。
門房見是她們,立刻引了進去。繞過影壁,溫婉心頭一緊——這宅院布局竟與刑部大牢有幾分相似,回廊曲折如迷宮,假山石形似刑具。
“姑娘這邊請。“一個老嬤嬤迎上來,卻將趙月蓉攔下,“裴大人只請了溫姑娘一人。“
趙月蓉頓時變了臉色:“憑什么......“
“表妹稍候。“溫婉輕聲道,心跳如鼓地跟著嬤嬤往里走。穿過幾重院落,她被帶到一間書房前。門楣上懸著“慎獨齋“三字,筆力遒勁,與請帖上的字跡如出一轍。
“溫姑娘請進。“嬤嬤推開門,“大人稍后就到。“
書房內陳設簡樸,四壁書架上堆滿卷宗。溫婉不敢亂動,只站在窗邊打量。案幾上攤開一冊案卷,墨跡猶新。她無意中瞥見“溫如晦“三字,頓時呼吸一滯。
“溫姑娘對刑部案卷感興趣?“
低沉的嗓音在身后響起,溫婉驚得轉身,正對上裴硯之深不見底的眼睛。他今日未著官服,一襲靛青直裰襯得身形修長,腰間系著條玄色繡銀的腰帶,整個人如出鞘的劍。
“大人。“她慌忙行禮,“民女并非有意......“
裴硯之徑直走到案前,合上那冊案卷:“無妨。“他示意她坐下,“今日請姑娘來,是想請你抄錄幾份經文。“
溫婉小心翼翼坐在椅沿,背挺得筆直:“大人抬愛,只是民女字跡粗陋......“
“溫姑娘過謙了。“裴硯之從抽屜取出一卷紙,“這是你上次的抄經,字字皆有筋骨。“他頓了頓,“尤其這一捺,頗有歐陽詢之風。“
溫婉心頭微震。父親教她書法時確實說過,她的捺筆與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中的“九“字如出一轍,都是先頓后提,末端如刀削。
裴硯之鋪開一張雪浪紙:“今日請姑娘抄《金剛經》第四品,關于'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那段。“
溫婉提筆蘸墨,手腕卻微微發抖。裴硯之就站在她身側,松木香混著藥苦縈繞鼻尖。她余光瞥見他右手虎口處有道陳年疤痕,形狀可怖。
“令尊近來可好?“他突然問道。
筆尖一頓,墨汁在紙上暈開個小點。溫婉強自鎮定:“家父......三年前已流放嶺南。“
“哦?“裴硯之語氣平淡,“所犯何罪?“
溫婉喉頭發緊:“科場舞弊。“
“是嗎?“裴硯之從書架上取下一冊卷宗,“可我查到的卻是另一回事。“
溫婉抬頭,正見他翻開的那頁上赫然寫著“溫如晦案疑點“。她心跳如擂,眼前浮現父親被帶走時挺直的背影。
“大人這是何意?“她聲音發顫。
裴硯之卻不答,轉而指向墻上掛著的一幅未完成的人物畫像:“溫姑娘看這畫如何?“
畫中是個女子的側影,只有輪廓沒有五官。但那發髻的樣式,那微微低頭的姿態,竟與溫婉有七八分相似。
“這......“她指尖發涼。
“十年前我初入刑部,曾接手一樁奇案。“裴硯之忽然道,“國子監生員接連暴斃,死前皆收到一朵金蓮花。“
溫婉心頭劇震——父親當年正是因此案受牽連!她還記得那夜父親在書房焚毀一疊信箋,火光中他的側臉凝重如鐵。
“大人與我說這些做什么?“她強自鎮定。
裴硯之目光如刀:“溫姑娘的字,與當年案中關鍵證物上的字跡極為相似。“
溫婉手中的筆啪嗒掉在紙上。她終于明白裴硯之為何對她格外關注——他懷疑她與舊案有關!
“民女不明白大人的意思。“她站起身,膝蓋撞到案幾,“若大人懷疑什么,不妨直說。“
裴硯之忽然笑了,那笑意卻未達眼底:“溫姑娘多慮了。今日請你來,真的只是抄經。“他指向案幾,“請繼續。“
溫婉重新坐下,卻再也靜不下心。每一筆都像走在刀尖上,生怕寫錯什么。裴硯之就站在她身后,呼吸聲近在耳畔。
一個時辰后,她終于抄完。裴硯之接過細看,忽然道:“溫姑娘可知,為何我獨愛這段經文?“
溫婉搖頭。
“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他輕聲道,“有時候,我們篤信的真相,恰恰是最深的謊言。“
溫婉不解其意,卻見他從案卷中抽出一封信:“這是當年案發現場找到的密信,字跡與你的幾乎一樣。“
信紙已經泛黃,但上面的字確實神似她的筆跡。溫婉心頭狂跳:“這不可能......“
“當然不可能。“裴硯之將信與她剛抄的經文并排而放,“因為這是臨摹的。有人刻意模仿了這種字體。“
溫婉腦中靈光一閃:“所以父親是冤枉的?“
裴硯之卻不置可否,轉而問道:“溫姑娘可認識一個叫周慕青的人?“
這名字如一道閃電劈進溫婉記憶。周慕青是父親的門生,常來府上請教。父親出事前一個月,他突然不再登門。
“他是......“
“當年暴斃的生員之一。“裴硯之收起信箋,“也是本案的關鍵。“
窗外突然傳來吵鬧聲,隱約聽見趙月蓉尖利的嗓音。裴硯之皺眉,朝外吩咐道:“送客。“
溫婉這才驚覺時辰已晚,忙起身告辭。裴硯之卻攔住她:“溫姑娘若想查清令尊的案子,三日后未時,獨自來見我。“他遞還那枚蓮花玉佩,“以此為信。“
回程的馬車上,趙月蓉一直冷著臉:“裝什么清高,還不是被趕出來了!“她盯著溫婉,“你們在里頭做什么了?“
溫婉握緊袖中的玉佩,只搖頭不語。舅母見她空手而歸,臉色頓時沉了下來,晚飯只讓人送了兩個冷饅頭到偏院。
夜深人靜,溫婉取出偷藏在袖中的一頁紙——那是她從裴硯之案卷中悄悄撕下的。上面詳細記載了父親案中的疑點,最下方有一行小字:“金蓮花重現,周氏女可疑“。
“周氏女......“溫婉喃喃自語,忽然想起舅母的陪嫁嬤嬤就姓周,而且右手有六指。父親出事前,曾見她在書房附近鬼鬼祟祟。
雪又下了起來,簌簌地撲在窗紙上。溫婉望著跳動的燭火,忽然覺得這京城就像一張大網,而她正站在網中央。裴硯之是收網的人,還是與她一樣被困的魚?
她摩挲著玉佩上的蓮花紋樣,想起那句“一念清凈,烈焰成池“。父親常說,蓮能出淤泥而不染。可這京城的水,到底有多深?
燭花爆了一下,溫婉驚覺案幾上自己抄寫的經文被裴硯之收走了。而他看她的眼神,分明像在看一件亟待解開的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