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公安局證物室的燈光慘白刺眼。程雪雙手微微發抖,指尖輕觸紙箱邊緣,仿佛在觸碰一段被封存的時光。紙箱里整齊碼放的十幾本筆記本,封面上“沈雨棠日記“幾個字已經褪色,卻依然能辨認出曾祖母那一手漂亮的簪花小楷。
“這些是在松本房間的保險柜里發現的,“警官指著登記表說,“和一堆日本二戰資料放在一起,估計他覺得有價值。“
許清遠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取出最上面一本。1949年的日期下面,有一行小字:“流香江一載,魂夢系廬山。“
“流香江...“程雪喉嚨發緊,“這是曾祖母到香港第一年的日記。“
翻開扉頁,一張黑白照片滑落。照片上的沈雨棠站在維多利亞港前,穿著素色旗袍,比1937年廬山照片消瘦許多,眼中卻依然有那種倔強的神采。照片背面寫著:“抵港百日攝于九龍碼頭,雨棠自題:'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陸游的詞...“許清遠輕聲說。
程雪接過照片,突然注意到照片邊緣有半個模糊的郵戳。她翻出手機放大拍攝——是1949年6月17日,九江郵局的印章。
“這照片是從九江寄到香港的!“她猛地抬頭,“有人幫曾祖母把照片寄給了她自己...這是給誰的信號?“
許清遠若有所思:“也許她在告訴某個能看懂的人——她安全到港了。“
他們繼續翻閱日記。1949年10月的條目寫道:
“十月一日,聽聞北方新政府成立,百感交集。表叔言此乃中國新生,我卻憂心文物何日得歸故土。昨夜夢回廬山,見墨林立于含鄱口,醒來淚濕枕巾。若他尚在人間,今當五十二歲矣。“
程雪眼眶發熱,指尖輕輕撫過那行字跡。透過這泛黃的紙頁,她仿佛看到曾祖母伏案書寫的背影——香港狹小的出租屋里,昏黃的臺燈下,一個孤獨的女子在戰亂年代記錄著對故土和愛人的思念。
“看這段。“許清遠指向1950年3月的一頁。那里夾著一份剪報,是《大公報》對南京建筑學會一次會議的報道,配圖中有個模糊的側影。
“今日學生自南京來,帶得《大公報》一份。圖中一人極似墨林,雖報載姓張,然其執筆姿勢與耳廓形狀,我斷不會認錯。廿三年過去,君容顏可改?欲修書問之,又恐政治未明,反害于他。焚信三封,終未寄出。“
日記這一頁有明顯的淚痕暈染,將“焚信三封“幾個字模糊成了一片藍色的憂傷。
程雪突然起身走到窗邊,背對著許清遠深呼吸。窗外是九江老城的屋頂,遠處長江如練。八十年前的某個夜晚,她的曾祖母也曾這樣眺望過香江夜色嗎?為了一封無法寄出的信,為了一個不敢相認的愛人。
“繼續看,“她的聲音有些啞,“后面肯定還有。“
日記到了1951年,沈雨棠開始在難民營教書。她詳細記錄了如何將九江童謠改編成識字教材,如何用廬山風景畫教孩子們地理。在一頁泛黃的教案旁,她寫道:
“今日教小兒唱'廬山高',一女孩忽問:'先生,廬山可似太平山?'我答:'廬山有瀑布三千尺,云霧繞峰如海。'眾兒皆瞪目不解。嗚呼!此輩生於亂世,竟不知祖國山河何等壯美!當竭力教之。“
程雪突然想起小時候,曾祖母也是這樣教她認字——用一首首九江童謠,一幅幅山水畫。那些她以為早已遺忘的兒時記憶,此刻如潮水般涌來。
“她從未忘記...“程雪喃喃自語,“即使在香港最困難的時候,她也在傳承這些文化。“
許清遠輕輕點頭,繼續往后翻。1955年的日記里夾著幾張泛黃的紙片,上面密密麻麻記錄著香港古董市場的中國文物信息:
“今日在荷李活道'寶墨齋'見一青銅爵,疑為江西出土,索價三千港幣。與記憶中大林寺藏器極似,然無力購之。遂詳記其形制紋飾,暗繪圖形,或他日可尋歸故土。“
程雪和許清遠對視一眼。這哪里是簡單的日記,分明是一份文物追蹤檔案!沈雨棠用她驚人的記憶力,記錄下了在香港見到的每一件可能來自廬山的文物。
“這里還有。“許清遠翻到1957年的一頁,上面貼著幾張照片,是某次拍賣會的圖錄。沈雨棠在旁邊批注:“此《秋山行旅圖》絕非廬山景,乃商人作偽。然卷尾題跋紙墨確是明代,或可查是否其他名跡改裝。“
程雪突然想起什么,急忙翻到最后幾本日記。在1965年的記錄中,她找到了關鍵線索:
“連日整理歷年所見文物資料,忽發覺一規律:凡廬山流出之物,多經'聚珍閣'轉手。該店老板陳某,系九江口音,疑與戰時日人往來密切。當留意之。“
下面用紅筆畫了一個星號,旁邊寫著一串看似隨機的數字:“3-12-7-21“。程雪盯著這串數字,總覺得似曾相識。
“這可能是密碼,“許清遠皺眉,“或者某種索引方式。“
他們繼續翻閱,在1978年的日記中發現了震撼的內容。那時的沈雨棠已經病重,字跡顫抖卻依然工整:
“昨夜大咳血,醫言肺疾已深,恐不久人世。此生憾事有二:一未護全廬山文物,二未與墨林白首。然前者已盡力,后者...或天命如此。近日聽聞大陸改革開放,文物將受重視。我將歷年所錄整理成冊,托學生阿萍攜回內地,望能助文物歸家。“
最后一頁夾著一張九江老地圖,上面用紅筆圈出了幾個地點,包括許家老宅和廬山圖書館。地圖邊緣寫著一行小字:“石鐘非唯一,鄱陽另有藏。“
程雪倒吸一口氣:“難道還有第二批文物?“
許清遠立即翻回那串數字:“3-12-7-21...會不會是坐標?鄱陽湖某個位置?“
正當他們專注研究時,程雪突然發現日記最后一頁的紙張比其他頁略厚。她小心地捏了捏,感覺中間似乎有夾層。
“有東西藏在里面!“
許清遠遞來一把小刀,程雪沿著紙邊輕輕劃開。一張薄如蟬翼的紙片滑落出來,上面是用特殊墨水寫的一首詩:
“鄱湖三萬六千頃,藏珠匿玉水云間。
不是漁郎指點處,縱尋千遍也枉然。
墨痕猶在心已遠,雨打芭蕉又一年。
若問寶藏在何處,且看匡廬第幾峰。“
詩后附著一張小圖,畫的是鄱陽湖與廬山的地理關系,幾個點被特別標注,卻沒有任何文字說明。
“這是藏寶圖?“程雪心跳加速,“曾祖母在暗示另一批文物的位置?“
許清遠仔細研究那幅小圖:“看這個湖灣的形狀,應該是鄱陽湖西南角的松門山附近。但'匡廬第幾峰'...廬山有九十九峰,她指的是哪一座?“
他們決定先把注意力轉回那串神秘數字。程雪突然靈光一現:“3-12-7-21...會不會對應字母表?C-L-G-U?“
許清遠搖頭:“不太通順。等等——如果是民國電報碼呢?“
他迅速用手機查詢,很快有了發現:“3在民國電報中代表'鄱',12是'陽',7是'湖',21是'西'...合起來就是'鄱陽湖西'!“
程雪眼前一亮:“和地圖吻合!曾祖母是把線索分成了文字和密碼兩部分,只有同時擁有日記和地圖的人才能破解!“
他們繼續搜索日記,在1968年的記錄中發現了關鍵線索。沈雨棠提到一位姓林的漁夫,曾在鄱陽湖西岸打撈起一件“刻有古怪文字的銅器“。她懷疑那是日軍沉船中的文物,但因當時無法進入大陸調查,只能將信息記錄下來。
“松門山水域...“許清遠在地圖上標出位置,“這里水深流急,確實可能有沉船。“
程雪突然想起什么,急忙翻到日記最后一頁。在沈雨棠1980年臨終前的記錄中,有這樣一段話:
“昨夜又夢少年時,與墨林同游廬山。醒時阿萍告我,大陸友人傳信,九江有位許姓建筑師,終身未娶,常在廬山獨行...會是他么?欲親往求證,奈何病骨支離。若天憐見,愿來生...“
字跡到這里戛然而止,最后幾個字已經模糊不清,像是被淚水暈染開的。程雪輕輕合上日記,淚水無聲滑落。
窗外,不知從哪里飄來一陣童謠聲:“廬山高,鄱湖長,我家住在潯陽江...“正是沈雨棠日記里提到的那首九江民謠。
程雪恍惚抬頭,仿佛看見曾祖母站在窗邊,對她微笑。那一刻,八十年的時光仿佛被折疊,兩代守護者的心靈在歷史的長河中短暫交匯。
“我們會找到那批文物的,“她輕聲對虛空中的曾祖母說,“完成你和許墨林未竟的心愿。“
許清遠輕輕握住她的手。兩人在寂靜的證物室里,對著那摞日記許下無聲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