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長安城,瑞雪初霽,銀裝素裹。李東陽站在翰林院偏院的窗前,望著庭院中那株落滿白雪的老槐樹,心中思緒萬千。自那日在朝堂上大膽預測開元十三年正月初一將有日食之后,已經過去了兩個多月。這兩個多月里,他成了長安城里最受關注,也最具爭議的人物。
信者,視他為“天縱奇才”,能窺天機,紛紛猜測他手中的“古籍殘卷”究竟是何神物;疑者,尤其是以楊國忠為首的一眾官員,則暗中散布流言,稱其“妖言惑眾”,“蠱惑君心”,只待明年正月初一,預言落空,便要將他打入十八層地獄。
李東陽對此卻表現得異常平靜。他知道,任何言語上的辯解都是蒼白無力的,唯有時間和事實,才能證明一切。這段時間,他除了每日到翰林院點卯,應付各種或好奇、或探究、或敵意的目光外,大部分時間都躲在自己的偏院里,一方面繼續鉆研那些被他“借”來的天文歷法書籍,努力將現代知識與這個時代的認知體系進行對接和“包裝”;另一方面,則開始著手準備一些簡單的觀測工具。
他需要證明,他的預測并非空穴來風,而是基于“測算之法”和“觀測實證”。他利用有限的資源,指導翰林院的雜役,用竹子、木板、絲綢和少量金屬,制作了一個簡易的“圭表”用于測日影,又制作了一個粗糙的“渾儀”模型,用于演示日月星辰的運行。雖然簡陋,但對付即將到來的日食觀測,應該足夠了。
日子在平靜與暗流涌動中一天天過去,終于,迎來了開元十三年的元旦。
這一天,整個長安城都籠罩在一種異樣的氣氛中。期待、緊張、懷疑、恐懼……種種情緒交織在一起。天還未亮,皇宮內外,以及長安城中的主要街道空曠地帶,便已經聚集了大量的官員和百姓。唐玄宗更是早早地登上了大明宮的丹鳳門樓,身邊簇擁著皇后、貴妃、皇子公主以及文武百官。司天監的官員們,包括嚴善思在內,都面色凝重地守在臨時搭建的觀測臺前,架設著各種傳統的天文儀器。
李東陽也被特意召到了丹鳳門樓上,站在一個相對靠前的位置。他穿著一身嶄新的青色官袍,神色平靜,手中拿著他自制的簡易觀測工具——幾塊帶有刻度的木板和一張半透明的油紙。
“李待詔,”唐玄宗的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緊張,“時辰快到了吧?”
“回陛下,按照‘測算’,辰時初刻,日食當會初虧?!崩顤|陽看了一眼天色,從容回答。此刻,晨曦微露,東方的天空已經泛起了魚肚白。
周圍的官員們屏住了呼吸,目光緊緊盯著東方的天空,以及司天監官員手中的漏刻。
楊國忠站在不遠處,眼神陰鷙地看著李東陽,嘴角掛著一絲冷笑。他不信!他絕不相信一個鄉野村夫能預測什么日食!今天,就是李東陽身敗名裂的日子!
長寧公主也悄悄地站在宮女群中,小手緊緊攥著帕子,為李東陽捏了一把汗。
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
辰時到!
漏刻的指針,準確地指向了辰時初刻。
然而,東方的太陽,已經冉冉升起,光芒萬丈,絲毫沒有要被“侵蝕”的跡象。
“嗯?怎么回事?”
“太陽好好的?。 ?/p>
“難道……李待詔預測錯了?”
人群中開始出現竊竊私語,一些質疑的目光投向了李東陽。
楊國忠臉上的笑容開始綻放:“李待詔,這辰時初刻已到,為何……不見日食???莫不是你的‘古籍殘卷’,也有不準的時候?”
嚴善思等司天監官員,也松了一口氣,同時看向李東陽的目光,帶著一絲幸災樂禍。
李東陽眉頭微蹙,但心中并不慌張。他知道,日食的預測,尤其是古代缺乏精確數據的情況下,些許的時間誤差是正常的。
“陛下,稍安勿躁?!崩顤|陽沉聲道,“或有片刻誤差,容下官再行觀測?!?/p>
他舉起手中的簡易觀測工具,通過油紙的過濾,仔細觀察著太陽的輪廓。
又過了大約一刻鐘。
就在眾人的耐心即將耗盡,質疑聲越來越大的時候,李東陽忽然開口,聲音帶著一絲篤定:“來了!初虧!”
眾人聞言,連忙再次望向太陽。
起初,許多人還看不真切。但漸漸地,眼尖的人發現,太陽的右上角,似乎真的出現了一絲極其微小的、暗黑的缺口!
“真的!有缺口!”
“天哪!真的有日食!”
“李待詔……預測對了!”
驚呼聲此起彼伏。
唐玄宗猛地向前一步,緊緊盯著太陽,臉上露出了難以置信的狂喜!
缺口在一點點擴大!速度雖然緩慢,但清晰可見!
嚴善思等司天監官員,目瞪口呆地看著太陽,又看看李東陽,臉上充滿了震驚和羞愧。他們引以為傲的專業知識,在李東陽的“古籍殘卷”面前,竟顯得如此蒼白無力!
楊國忠臉上的笑容瞬間僵住,如同見了鬼一般,他死死地盯著太陽,眼神中充滿了震驚、恐懼和不甘!怎么可能?!這怎么可能?!他竟然真的預測對了!
長寧公主看到太陽上的缺口,激動得捂住了嘴,眼中閃爍著晶瑩的淚光,為李東陽感到由衷的高興。
時間繼續推移,太陽被遮擋的部分越來越多。到了巳時一刻左右,太陽的中心區域幾乎被完全遮擋,只剩下一圈金色的光環,如同一個巨大的金環懸掛在天空——這正是日環食!雖然李東陽之前預測的是“日偏食”,但考慮到他簡陋的計算工具和唐代的歷法誤差,能預測到如此精確的時間和食分(接近全食的環食),已經是神乎其技了!
“金環!是金環!”
“大吉大利??!”
“天佑大唐!陛下圣明!”
人群中的驚呼聲變成了歡呼聲,官員們紛紛跪倒在地,向唐玄宗山呼萬歲。
唐玄宗站在丹鳳門樓上,望著天空中那壯麗而詭異的日環食,感受著身邊山呼海嘯般的歡呼聲,激動得渾身顫抖。
他知道,李東陽創造了一個奇跡!一個足以載入史冊的奇跡!
他轉過身,看向一直從容觀測,仿佛一切盡在掌握的李東陽,眼中充滿了無與倫比的欣賞和信任。
“李東陽!”唐玄宗的聲音因為激動而有些沙啞,但充滿了威嚴和喜悅,“你……你真是朕的國寶!朕的智囊!哈哈哈哈!”
日食持續了一段時間后,開始緩緩復圓。直到巳時末刻,太陽才基本恢復了原狀,雖然光芒略顯暗淡,但那場震撼人心的天象奇觀,已經深深烙印在了每一個見證者的心中。
丹鳳門樓上,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
“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李待詔千歲!”
一些激動的官員,甚至開始高喊起李東陽的名字。
唐玄宗抬手,示意眾人安靜。
“傳朕旨意!”唐玄宗的聲音響徹云霄,“翰林院待詔李東陽,上識天文,下知地理,博聞強識,忠君愛國!以古籍之智,窺天機之妙,準確預測日食,安定朝野,功莫大焉!”
“即日起,破格擢升李東陽為……將作監丞!正七品上!”
將作監丞!正七品上!
這個任命,雖然出乎一些人的意料(很多人以為會讓他進入司天監),但仔細一想,卻又在情理之中。
將作監,掌管宮室建筑、金玉珠翠、器皿織造等工程事務,與李東陽之前改良農具的“技術”背景,最為契合。讓他擔任將作監丞,負責工程技術的改良和創新,無疑是知人善任。而且,正七品上的官階,相較于他之前從九品的待詔,已是連升數級,恩寵之重,可見一斑!
“謝陛下隆恩!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李東陽鄭重地跪倒在地,向唐玄宗行三叩九拜大禮。
聲音平靜,心中卻波瀾壯闊。
將作監丞!正七品上!
他終于不再是那個無依無靠、任人欺凌的“待詔”,不再是那個僅憑“古籍殘卷”博取生存空間的“異類”!他在大唐,終于有了正式的身份,有了屬于自己的職位和權力!這不僅僅是官位的提升,更是皇帝對他能力的最大認可!
從今日起,他李東陽,才算真正踏入了大唐的仕途!雖然只是一個正七品的監丞,但這已經是一個堅實的起點!
楊國忠站在一旁,臉色灰敗,如同泄了氣的皮球。他知道,自己徹底失去了打壓李東陽的機會。一個被皇帝如此看重,又有“通天徹地之能”的將作監丞,已經不是他能輕易撼動的了。他眼中閃過一絲怨毒,但更多的是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嚴善思等司天監官員,則是五味雜陳。李東陽雖然沒有進入司天監,但他的才華已經得到了皇帝的肯定。他們隱隱感覺到,大唐的天文歷法,恐怕真的要迎來一場變革了,而這場變革的源頭,正是眼前這位年輕的將作監丞。
長寧公主在人群中,看到李東陽跪倒謝恩,眼中閃爍著喜悅的光芒,嘴角不由自主地微微上揚。她就知道,他一定可以的!
李東陽站起身,目光掃過丹鳳門樓上的眾人。曾經的質疑、嘲笑、敵意,如今大多變成了敬畏、羨慕和討好。他心中感慨萬千,但并未因此而驕傲自滿。他知道,這只是一個開始。將作監丞的職位,意味著更大的責任,也意味著更多的挑戰。
宮廷的工程建造,工匠的管理,技術的改良創新……這其中,牽扯著巨大的利益,也必然會觸動許多人的蛋糕。楊國忠雖然暫時蟄伏,但以他的為人,絕不會善罷甘休。
前路依舊充滿荊棘。
但此刻,站在丹鳳門樓上,沐浴著元旦的晨光和皇帝的恩寵,李東陽的心中,充滿了斗志和希望。
他不再是孤身一人。他有了正式的身份,有了皇帝的信任,更有了長寧公主這樣默默支持他的朋友。
他將在將作監這個新的舞臺上,施展自己的才華,將更多現代的技術和理念,以這個時代能夠接受的方式,引入大唐!改良農具只是開始,他還想改良紡織機,改良水利設施,甚至……嘗試燒制水泥,煉制鋼鐵!
他要讓大唐變得更加強盛,更加繁榮!
這不僅是為了報答唐玄宗的知遇之恩,為了守護身邊人的善良與美好,更是為了他自己——一個來自異世的靈魂,在這個波瀾壯闊的時代,留下屬于自己的印記!
“李監丞,”唐玄宗親切地拍了拍李東陽的肩膀,“將作監事務繁雜,責任重大。朕希望你能不負所托,在任上……多多‘改良’,為朕,為大唐,建造出更多利國利民的‘巧奪天工’之物!”
“臣,定不辱使命!”李東陽目光堅定,沉聲應道。
陽光灑在他年輕而堅毅的臉上,將作監丞的官袍,在晨光中熠熠生輝。
這一刻,屬于李東陽的大唐仕途,正式拉開了序幕。正七品上的將作監丞,或許權力不大,但對他而言,卻是通往更高處,實現更大理想的,至關重要的一塊基石。
他知道,自己的路,才剛剛開始。而前方,既有鮮花和掌聲,更有風雨和挑戰。但他已經做好了準備,以一個將作監丞的身份,在這盛唐的畫卷上,揮毫潑墨,書寫屬于自己的傳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