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的冬雪,總是來得悄無聲息,卻又鋪天蓋地。鵝毛般的雪花紛紛揚揚,將這座宏偉的帝都裝點得銀裝素裹,靜謐而祥和。駙馬府的書房內,炭火正旺,溫暖如春。李東陽臨窗而坐,手中捧著一卷農書,目光卻透過窗欞,落在庭院中那幾株被積雪壓彎了枝頭的梅樹上,若有所思。
自他將土豆和玉米引入大唐以來,這些高產作物迅速在大地上生根發芽,結出了豐碩的果實。如今,土豆和玉米的推廣已初見成效,各地報來的秋收數據令人振奮。戶部經過仔細核算,預計來年的糧食儲備將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這一消息迅速在朝野間傳開,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消息傳到宮中,唐玄宗龍顏大悅,對李東陽更是贊不絕口。賞賜如流水般送入駙馬府,金銀珠寶、綾羅綢緞堆積如山。朝中大臣們也紛紛向李東陽道賀,稱他為“大唐福將”、“百姓衣食父母”。然而,面對這些贊譽和賞賜,李東陽卻顯得異常冷靜。
他深知,土豆和玉米只是解決了“吃飽”的問題,但要真正實現大唐的長治久安和持續繁榮,僅僅依靠高產作物是遠遠不夠的。這些時日,他頻繁地與各地的勸農使、地方官員以及來訪的學者交流,深入田間地頭,實地考察農業生產情況。通過這些交流和考察,他越發感覺到一個深層次的問題——人才的匱乏和知識的普及程度低下。
新式農具的推廣需要懂得原理和操作的工匠來制作和維護;土豆玉米的科學種植需要懂得土壤、肥料、病蟲害防治的農民來實施;日益復雜的政務和工程建設則需要懂得計算、規劃和管理的官員來統籌。然而,現實卻是,即便是在長安這樣的文化中心,真正具備這些實用知識的人也寥寥無幾,更不用說偏遠的鄉村了。
科舉制度雖然為朝廷選拔了不少文官,但考試內容多集中在經史子集,注重的是詩詞歌賦和道德文章。對于格物致知、數理化等實用學問,科舉考試卻幾乎是一片空白。這使得許多有才華的工匠、農民和學者因為無法通過科舉考試而得不到朝廷的認可和重用。
民間的工匠技藝多靠師徒相授、口耳相傳,缺乏系統的理論總結和推廣。許多精湛的技藝因為傳承斷絕而失傳,這對于大唐的工業生產和技藝傳承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損失。農民們世代耕作,憑的是經驗傳承,卻不明其理。對于新的農業技術,他們往往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接受和掌握,這嚴重制約了農業生產力的提高。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李東陽輕輕搖頭,否定了這句古老的格言。在他看來,這并非治國良策,反而是阻礙社會進步的枷鎖。知識只有普及開來,才能轉化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巨大力量。一個國家的強大不僅僅在于疆域的遼闊和軍隊的強盛,更在于國民素質的整體提升和知識水平的普遍提高。
回想起自己穿越前的那個時代,李東陽不禁感慨萬千。在那個時代,義務教育的普及讓每個孩子都能接受到基礎的科學文化知識。這不僅提高了民眾的整體素質,更為社會的高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如今的大唐,雖然文化繁榮、經濟發達,但在教育普及和知識傳播方面卻遠遠落后于那個時代。
“教育……對,是教育!”李東陽的眼中再次閃爍起智慧的光芒,“必須建立一套新的教育體系,普及基礎知識,培養實用人才!”這個念頭一旦生根發芽,便迅速成長為參天大樹。他開始構思一種全新的學堂模式——不同于傳統的私塾和官學,這種學堂不局限于教授儒家經典和詩詞歌賦,更要傳授那些被視為“奇技淫巧”的數理化基礎知識以及他帶來的現代農業技術、工程技術等實用學問。
他將這種學堂命名為“啟蒙學堂”,旨在讓更多的平民子弟能夠接受基礎教育,識文斷字、掌握基本的計算能力和科學常識。他相信通過啟蒙學堂的培養和教育,大唐將涌現出更多具備實用知識和才能的人才為大唐的繁榮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先生您又在想什么天下大事呢?”一個清脆的聲音打斷了李東陽的沉思。他回頭一看只見李婉馨端著一碗熱氣騰騰的銀耳羹走了進來。她身上穿著一件粉色的棉襖更顯得嬌俏可人。看到李東陽眉頭微蹙她放下銀耳羹關切地問道:“這幾日看你總是愁眉不展的是不是推廣土豆玉米的事情還有什么難處?”
李東陽接過銀耳羹放在桌上伸手將婉馨拉到身邊坐下笑道:“土豆玉米的事情進展很順利父皇和各地官員都很支持百姓們也受益匪淺。我愁的是另外一件事。”
“哦?什么事能讓我們足智多謀的駙馬都尉如此煩惱?”婉馨好奇地眨了眨眼睛。
李東陽便將自己關于建立新式學堂、普及知識的想法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婉馨。從當前大唐教育的弊端到知識普及的重要性再到他構想中的“啟蒙學堂”的課程設置——識文斷字、基礎算術、格物(物理化學啟蒙)、農學基礎等等。他還向婉馨闡述了啟蒙學堂對于提高國民素質、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以及他對于大唐未來的美好愿景。
婉馨靜靜地聽著眼中閃爍著驚訝和欽佩的光芒。她雖然是女子但也讀過不少書深知傳統教育的局限性。李東陽的這個想法大膽而新奇卻又充滿了遠見卓識。她深知如果這個想法能夠得以實現將對于大唐的教育體系產生深遠的影響也將為大唐的繁榮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聽完李東陽的講述婉馨輕輕地握住他的手說道:“先生您的想法真是太好了。我全力支持您!我相信在您的帶領下啟蒙學堂一定能夠成為大唐教育史上的一座豐碑!”
李東陽感激地看著婉馨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在婉馨的支持下他將更加堅定地走向這條充滿挑戰和希望的道路。而他也將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為大唐的繁榮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