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雨季說來就來,但好在兩道堤壩的加固工程都趕在雨季之前便竣工了。盡管雨水之下,兩條河的水位線逐漸上漲,倒也沒有越過堤壩,算是有驚無險。
金秋時節,經過雨水滋潤、大地蘊蓄的稻穗,顆粒飽滿,稻株低垂,在村長的帶領下,村民們頂著彎腰收割,顆粒歸倉,豐收的畫卷在洼塘村徐徐展開。對于農人來說,半年的忙碌,幾畝的田地,多一點少一點雨水,關乎的可是全家的溫飽,是異常重要的存在。好在今年是個豐收季,一部分糧食留著自己吃,剩下的都希望能賣個好價,年底就能過上一個安穩年。
對于洼塘村來說,只要有田,有收成,日子就能過下去。
隨著最后一波稻子收完,村里就更熱鬧了。閑下來的莊稼人有的忙忙自家園子里的那點菜,有的小伙子趁著年輕力壯,便結伴進城,打點短工,攢點老婆本,錢存夠了,說不定明年就能給家里的瓦房再加蓋一層;而老人們和女人家大多只能繼續守著田,守著家,在村子東轉轉、西晃晃,家長里短地嘮嘮嗑,用閑聊打發日子。
但老王家最近有點忙,上月托的媒人回話了,洼塘村東北向的牛塘村有戶人家姓孫,孫家有個大女兒今年剛滿18歲,初中畢業后就在自家表姐介紹下,到潢土鎮上的紡織廠里做了一個工人,還有一個月就可以轉成正式工了。孫家一共三個女兒,還有兩個妹妹都在讀初中。只等三個女娃娃都進廠上班,孫家兩口子就定心了。
王家嫂子聽了也算滿意,畢竟老孫家沒有兒子,將來得指望三個女兒養老,因此對女兒都很重視,那陪嫁肯定少不了。雖然是農戶出身,但紡織廠工人也是有穩定收入的。聽說女娃娃個子不矮,模樣也周正。王嫂和丈夫一合計,就托媒人上門了。整個婚事談得都格外順利,孫家的彩禮要得不多,只要老王家能蓋個小二層給長子長媳單獨有個住處,老孫家出個三大件的陪嫁沒問題。
于是,老王家趁著最近農忙已過,村里閑下來的人手不少,便加緊喊人,一起把二層小樓蓋了起來,這可是整個洼塘村第為數不多的“二層小洋樓”。天氣涼下來,納彩訂婚的一套手續也基本走完,王家的婚事就等春節過了辦。
這天下午,郭大媽正和媳婦牛玲在廚房忙得熱火朝天,婆婆負責發面、搟面皮,媳婦負責剁菜肉餡,為過年做準備。遠遠就聽見“出事了,出事了,郭大娘,快救救我家姑娘啊!”
郭大媽和牛玲子一聽是王家嫂子的聲音,趕緊放下手中的活計迎出去。王嫂子已經跑得上氣不接下氣“快……快……救人啊……”
“怎么了?你緩口氣,把話說清楚。”
“急死人了,你快跟我來,郭大娘!”
話還沒說,郭大媽就被王嫂子拉往王家新宅。
一路上,王家嫂子支支吾吾地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說了。
自從上次請仙,王家嫂便嘗到了甜頭,因為“全中了!”
一切都如田頭姑娘的指示,先是田里不僅沒淹著,還收了好幾批稻子。關鍵自家兒子婚事也順利,真在東北方向尋著了媳婦。
因此王家嫂更加堅信“請仙”這檔子事。
這不,婚事定在哪一天?新媳婦能不能給老王家一舉得個男丁?還有姑娘婷婷能不能考上高中……心里又攢了一堆問題要好好問道問道。
可總不能又來麻煩郭大娘吧?畢竟老村長可以明確反對的。
因此,王嫂子就想著自家姑娘上次已經有過“一回生”,那這次就再喊上李家小英子來個“二回熟”。
經過上次的“驚嚇”,兩個小姑娘都不是很樂意。但架不住王嫂子給的“誘惑”——問成這一次,就帶兩個小姑娘上街扯布做身新衣裳。要知道這對農村小姑娘來說可是不小的福利,很多妹妹都只能穿姐姐的舊衣服,就是過年也是舊布拼新布,老棉花加新棉花,拼湊出的新襖子。對于到了青春期正是愛美的婷婷和英子來說,請一次仙換一件新棉襖,值!
于是,便有了兩個小姑娘第二次“請仙”。
依葫蘆畫瓢,兩人先在太陽落山前去田的一角給仙姑下帖。
這次熟練多了,兩人分工明確。第一輪:英子負責請:
“仙姑仙姑,有事要問,今晚戌時,請你現身。”
下完帖的兩人在田里站了會,東看看西瞧瞧,似乎很想知道這次的田頭姑娘會從哪上來。
但冬天的田只剩下一個個短短的秸稈根,冷冽的寒風直面吹來,直鉆到兩人的脖頸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