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計量員的秘密與“一肚子典故“的雞
楊永革捏著那枚“計量員“塑料牌,指腹蹭過邊緣的毛刺。牌上的紅漆掉了大半,“計量員“三個字歪歪扭扭,倒像是用刻刀隨便劃上去的。他抬頭看陽臺欄桿上的知知,這雞正偏著頭啄翅膀,腦門上的白毛被月光照得發亮,活像戴了頂小帽。
“你早就知道他要來?“楊永革沖知知揚了揚塑料牌。知知沒理他,突然撲棱著翅膀飛下來,爪子在他手背上輕輕一踩,又叼起塑料牌往客廳跑。它把牌丟在茶幾上,用喙尖敲了敲昨天從老張那兒叼來的賬本。
賬本上“賣雞蛋十二枚“那行字旁邊,被人用鉛筆圈了個圈,圈里寫著個極小的“?“。
楊永革突然想起什么,翻出手機給老張打電話。電話響了半天才被接起,老張的聲音帶著剛睡醒的迷糊:“永革?大半夜的,偷雞賊找到啦?“
“不是偷雞賊,“楊永革盯著那枚塑料牌,“你認識'計量員'不?“
電話那頭沉默了幾秒,突然傳來“哐當“一聲,像是手機掉在了地上。再撿起來時,老張的聲音發著顫:“你......你見著那牌子了?“
“就在我家樓下撿的,“楊永革故意說得輕描淡寫,“剛才有個黑影在你家雜貨鋪門口轉悠,被知知嚇跑了。“
老張突然拔高了嗓門:“那不是黑影!是老周!前兩年市場里管計量的老周!“他頓了頓,聲音壓得極低,“他跟我有仇,就因為我前年舉報他......“
話沒說完,知知突然對著聽筒“咯咯“叫起來,叫得又急又響。楊永革趕緊把手機拿遠,就聽老張在那頭喊:“讓那雞別叫!老周最恨雞!當年他偷換秤砣被我撞見,追著我打的時候,被我家老母雞啄了腿肚子,到現在見了雞就哆嗦!“
這就說得通了——知知剛才那通叫,哪是報警,分明是故意嚇唬人。楊永革看著在茶幾上踱步的知知,突然覺得這雞不僅懂量詞,還記仇。
掛了電話,老伴裹著毯子從臥室出來:“大半夜不睡覺,跟雞聊啥呢?“楊永革把塑料牌和賬本遞過去,她翻了兩頁突然指著一行字:“這'買仔豬一頭'改'一豚',是誰改的?“
“豚“是豬崽的意思,楊永革昨天查字典時見過。他突然想起王老師說的“古人給東西貼標簽“,這賬本上的修改,倒像是有人在給老張的用詞“貼正確標簽“。
“明天去問問老張。“楊永革把塑料牌塞進抽屜,“這事兒肯定跟老周有關。“
知知突然跳上抽屜,用喙啄了啄“豚“字,又往陽臺跑。它從紙箱里叼出個皺巴巴的牛皮紙信封,信封上寫著“張同志親啟“,字跡和賬本上的修改筆跡一模一樣。
楊永革拆開信封,里面是張泛黃的信紙,開頭寫著:“上次說的'一尾魚',查了《爾雅》,'魚單曰尾',單數用尾,復數用群,老漁民的說法沒錯......“
信里絮絮叨叨寫了不少量詞考據,比如“一羽鳥“比“一只鳥“更古雅,“一甌茶“比“一杯茶“更講究,最后落款是“周“。
“老周改的?“老伴瞪圓了眼,“他不是跟老張有仇嗎?“
知知突然叼來信紙,往“甌“字上啄。楊永革想起王老師說的“盞“帶“皿“,趕緊翻字典,“甌“果然是古代的一種器皿。他突然明白過來:老周哪是報復,分明是借著改賬本,跟老張聊量詞呢。
這倆人,一個舉報對方耍秤,一個偷偷改對方賬本,別扭得像對鬧別扭的小孩。
第二天一早,楊永革揣著信封和賬本去了老張的雜貨鋪。老張正蹲在門口修秤,見他來了趕緊往屋里讓:“快進來,我給你看樣東西。“
鋪子后屋堆著半箱舊書,最上面是本《漢語量詞大全》,扉頁上寫著“周贈“。老張撓撓頭:“老周退休前是中學語文老師,教古文的,后來跟校長吵架,才去市場當的計量員。“
他拿起那本書,手指在“豚“字那頁摩挲著:“他當年偷換秤砣,是因為他閨女得了白血病,急著用錢。我舉報他之后,心里一直不落忍,就總往醫院送菜。他倒好,每次都挑我用詞的錯,說我'一筐菜'說得俗,得說'一籃菜',籃比筐小,顯得實在。“
楊永革把信封遞過去,老張看完突然紅了眼眶:“這老東西,去年查出肺癌,我去看他,他還跟我爭'一服藥'和'一劑藥'哪個對......“
知知突然從楊永革懷里跳出來,往雜貨鋪角落跑。那里堆著些空酒瓶,知知用喙叼起一個,往老張腳邊放。老張一看就笑了:“這是老周最愛喝的'一壇酒',他總說'壇'比'瓶'有分量,喝著夠勁。“
正說著,鋪子門口傳來咳嗽聲。一個穿藍布衫的老頭拄著拐杖站在那兒,手里拎著個布袋子,袋子上印著“計量監督“四個字。是老周。
“張胖子,“老周喘著氣,“聽說你丟了只雞?我從菜市場給你買了'一只',不對......“他突然頓住,看著知知,“這不是你家那只嗎?腦門上這撮白毛,跟你年輕時留的分頭一個樣。“
老張臉一紅:“要你管!“嘴上這么說,卻轉身去抓了把米給知知。
老周在小馬扎上坐下,從布袋子里掏出個筆記本:“昨天去你家,想跟你說'一峰駱駝'的'峰',是因為駱駝背上有峰,結果被這雞嚇跑了......“他翻開筆記本,上面記滿了量詞典故,“你看這個'騎',古代說'一騎紅塵妃子笑','騎'不僅指馬,還包括騎馬的人,多精妙。“
楊永革湊過去看,筆記本上貼著不少小紙條,有菜市場的價簽,有藥盒上的說明,甚至還有張糖紙,上面用鉛筆寫著“一顆糖“——“顆“像小石子,正合糖的形狀。
知知突然跳上桌子,叼起老周的鋼筆,在筆記本空白頁畫了個歪歪扭扭的“隻“(“只“的繁體字)。老周眼睛一亮:“你看,'隻'是'隹'(短尾鳥)加'又'(手),古人造字時就想好'一只鳥'該用哪個字了。“
老張突然從柜臺底下摸出個酒壇子:“別光說不練,咱今天就著'一碟花生',聊聊'一壺酒'的'壺'('壺'的繁體字)咋來的。“
楊永革看著這倆老頭一唱一和,突然覺得知知這只雞,哪是什么搗蛋鬼,分明是根線,把這些藏著故事的人、藏著講究的字,都串在了一起。
午后的陽光透過雜貨鋪的窗,照在知知腦門上的白毛上。它蹲在賬本上,正用爪子扒拉著“一羽信鴿“的“羽“字,像是在說:別急,還有好多故事沒講呢。
而老周的筆記本里,夾著張醫院的繳費單,上面的“一次檢查“被改成了“一回檢查“。老張說,“回“像走了又來,比“次“多了份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