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鴿哨里的量詞與“一肚子往事“的雞
雜貨鋪的木門被風推得吱呀響,老周的筆記本攤在柜臺上,陽光透過紙頁上的字跡,在地上投出細碎的影子。知知蹲在“一羽信鴿“那行字上,突然歪頭對著窗外叫了兩聲,聲音清亮得像帶了哨音。
“它這是聽見鴿哨了。“老張往窗外瞥了眼,“西頭老李養的信鴿,每天這時候準飛過去。“他從貨架頂上摸出個銹跡斑斑的銅哨,“老周,你還記得這玩意兒不?“
銅哨上刻著朵梅花,哨口磨得發亮。老周的手指剛觸到哨子,突然像被燙到似的縮了回去:“你還留著?“
“當年你閨女住院,我用這哨子喚鴿子給她送信,你忘啦?“老張把哨子湊到嘴邊,吹了聲短促的哨音。沒過多久,幾聲“咕咕“從天上傳來,三只灰鴿子落在雜貨鋪的房檐上,爪子上還綁著小竹管。
楊永革這才注意到,鴿腿上的竹管上寫著字——“一札信“。他突然想起老周筆記本里的話:“札,古時寫信用的小木片,故'一札信'比'一封信'更見古意。“
“那時候沒錢打電話,就靠鴿子傳信。“老張摸著銅哨,“老周閨女愛畫畫,每次都在信上畫鴿子,說'一羽鴿'比'一只鴿'好聽,像帶著羽毛的風。“
知知突然飛起來,用翅膀拍打房檐上的鴿子。鴿子受驚飛起,落下片灰色的羽毛。知知叼起羽毛,往老周手里塞。老周捏著羽毛,指節泛白:“她走那天,也是這樣的好天氣,鴿子落在窗臺上,嘴里叼著朵小雛菊......“
他沒說下去,從布袋子里掏出個鐵皮盒。盒子里裝著疊畫,最上面那張畫著只雞,旁邊寫著“一隻雞“,字跡稚嫩,“隻“字的撇捺拉得老長,像雞張開的翅膀。
“這是她十歲畫的,“老周的聲音發啞,“那天我教她'隻'字,說像手抓著鳥,她非說雞也能用,就畫了這個。“
知知突然跳上鐵皮盒,用喙尖點了點畫上的雞。楊永革這才發現,畫上的雞腦門上,也畫了撮白毛。
“這雞......“老張突然站起來,“跟知知一個樣!“
老周沒說話,從盒子底下翻出張泛黃的獎狀,上面寫著“周小雅同學獲全市少兒書法獎“,獲獎作品是“一羽沖天“四個大字。“她總說,'羽'字比'翼'字輕,寫出來能飛。“
知知突然撲到老周的肩膀上,對著他的耳朵“咯咯“輕叫。老周愣了愣,突然笑了,眼角的皺紋堆成了褶:“你是說,'羽'和'翼'的區別?“他指著窗外的鴿子,“展開的叫翼,收攏的叫羽,就像信鴿歇著的時候,翅膀是'一羽',飛起來就是'一翼'了。“
楊永革突然想起昨天查的字典,“翼“字的本義是鳥的翅膀,而“羽“是鳥的羽毛,難怪古人分得這么細。這些藏在筆畫里的講究,原是把萬物的姿態都刻進了字里。
傍晚,老李來取鴿子,見了知知眼睛直放光:“老張,你這雞賣不?我那鴿子最近不愛下蛋,讓它去作伴。“
“不賣!“老張把知知護在身后,“這雞比你那鴿子金貴,懂'一羽'和'一只'的區別。“
老李被逗笑了:“還懂這個?那我考考它——'一桿槍'和'一挺機槍',哪個對?“
知知突然往墻角跑,那里堆著老張孫子的玩具槍。它用喙叼起一把長槍,又叼起一挺轉盤機槍,把長槍往“桿“字那頁字典上放,機槍往“挺“字那頁放。
“神了!“老李拍著大腿,“當年我在部隊,班長就說'桿'是單管的,'挺'是多管的,這雞咋知道?“
老周突然開口:“這不是雞知道,是用了一輩子的人刻在骨子里的。就像你說'一發子彈','發'字帶個'弓',原是說箭離弦,后來才用到子彈上。“
老李聽得入了迷,非要拉著他們去喝兩杯。酒桌上,老李說起部隊的事:“我們說'一班人','班'原是古代軍隊的編制,十人為班;說'一排人','排'是排隊的排,透著整齊。“他給楊永革倒酒,“永革,你退休前在局里管檔案,知道'一卷檔案'的'卷'咋來的不?“
楊永革想了想:“是不是像書卷起來的樣子?“
“沒錯!“老周搶過話頭,“古代文書是卷起來的,所以叫'卷';現在檔案是裝訂的,也叫'卷',這就是老規矩的講究。“
知知蹲在桌角,啄著盤子里的花生米。突然,它叼起一粒花生,往“顆“字那頁字典上放,又叼起一瓣蒜,往“瓣“字上放。
“你看你看,“老張指著知知,“它還知道花生論'顆',蒜論'瓣'!“
酒過三巡,老李突然壓低聲音:“其實我來取鴿子,是想讓它們給山里的戰友送點藥。他腿不好,上次打電話說'一貼膏藥'不夠,得'一副'——'副'是成對的,左右腿各一貼,這量詞用得講究。“
老周突然站起來:“我跟你去!我認識藥材商,知道'一味藥'和'一劑藥'的區別,別買錯了。“
“我也去!“楊永革跟著站起來,“我幫你寫地址,保證'一行字'都不寫錯。“
知知突然飛起來,叼起老李的軍帽,往他頭上戴。帽檐上的紅星在燈光下閃了閃,像顆亮起來的星。
回去的路上,楊永革抱著知知,聽著老周和老張爭論“一程路“和“一段路“的區別。老周說“程“是有起點終點的,老張說“段“是中間的部分,爭著爭著就笑了,像倆孩子。
走到樓下,楊永革突然想起什么:“老周,你那本筆記,能借我看看不?“
老周從布袋子里掏出筆記本,扉頁上寫著:“萬物有稱,稱中有道。“他指著這行字:“當年教小雅的時候寫的,現在看來,這'道'就在柴米油鹽里。“
知知突然從楊永革懷里跳下來,往樓道里跑。它在三樓停住,對著一扇門“咯咯“叫。那是王老師家的門。
門開了,王老師探出頭:“永革?我正想找你,我孫子問'一輪紅日'的'輪',為啥不能說'一個紅日'......“
知知突然撲到王老師手里的課本上,課本翻開的那頁,畫著輪圓圓的太陽。它用爪子在“輪“字上劃了個圈,像在說:你看,多圓。
楊永革看著這只雞,突然覺得它哪是什么雞,分明是個活的量詞字典,把藏在日子里的講究,一點一點啄開給他們看。而那些被啄開的地方,都閃著光,像老周筆記本里的字跡,像老張銅哨上的梅花,像小雅畫里的白毛雞,藏著數不清的往事。
夜風吹過樓道,帶來遠處鴿哨的聲音。楊永革摸著懷里的筆記本,突然很期待明天——知知會帶他們發現哪個量詞的秘密呢?是“一縷風“的“縷“,還是“一星火“的“星“?
他低頭看了眼腳邊的知知,這雞正歪著頭,盯著天上的月亮,腦門上的白毛在月光下亮閃閃的,像沾了片星光。
各位讀者,當你們翻開這一章時,或許會好奇:一只懂量詞的雞,一群琢磨字詞的老頭,這樣的故事到底想講些什么?其實寫著寫著,我自己也漸漸明白——它講的不是量詞本身,而是那些藏在字詞背后的人,和他們沒說出口的牽掛。
老周的筆記本里夾著女兒畫的雞,老張的銅哨上沾著鴿哨的余音,老李的軍帽里藏著部隊的記憶,這些物件比任何字典都更懂“一羽鴿”“一瓣蒜”的分量。因為量詞從來不是冷冰冰的規則,是“一札信”里沒寫完的牽掛,是“一貼膏藥”里藏著的惦記,是“一輪紅日”升起時,總有人記得給你講講它為什么叫“輪”。
寫知知這只雞時,我總在想:它為什么偏偏懂量詞?后來想通了,它不懂,是那些被它“啄”開的記憶懂。老張記得“一尾魚”的靈動,是因為年輕時和老周在河邊釣過魚;老周執著“一羽鴿”的雅致,是因為女兒曾指著鴿子說“像會飛的字”;楊永革琢磨“一只雞”的來歷,是因為孫輩糾正他時,眼里閃著和當年自己教孩子認字時一樣的光。
有人說這些老頭太閑,才會對著“一顆花生”“一瓣蒜”較勁。可生活不就是這樣嗎?我們總在趕路,忘了“一程”和“一段”的區別——“程”是有來處的,“段”是有歸處的。就像老周和老張,吵了大半輩子,卻在“一壇酒”里喝出了彼此的心事;就像老李,退伍多年,說起“一班人”“一排人”時,腰桿還是挺得筆直。
為了寫準那些量詞典故,我跑了三趟古籍館。查到“騎”在《說文解字》里是“跨馬也”,既指馬也指人,突然懂了“一騎紅塵妃子笑”里藏著的急;看到“甌”字從“瓦”,知道了“一甌茶”比“一杯茶”多了份粗陶的暖意。可最讓我觸動的,不是這些考據,是社區菜市場里賣菜的阿姨說“長茄子論根,圓茄子論個”時,眼里的篤定——她不懂《爾雅》,卻懂生活該有的樣子。
書里有個細節,老周改老張的賬本,把“一筐菜”改成“一籃菜”。有人問我為什么,其實很簡單:“籃”比“筐”小,透著實在,就像老周別扭的關心,從不說“我惦記你”,只說“你這詞用得不對”。這多像我們的父輩,感情藏在“一捆柴”“一碗粥”里,從來不明著說,卻比任何華麗的詞藻都重。
寫老李那段時,我特意去拜訪了退伍的姑父。他說部隊里“一發子彈”“一挺機槍”的說法,是從戰場上學來的——“發”是箭離弦的速度,“挺”是機槍架起來的穩。這些詞里藏著生死,所以錯不得。他給我看他的軍功章,說“一枚章”比“一個章”聽著莊重,因為“枚”是“木”字旁,像刻在木頭上的名字,擦不掉。
知知為什么總偷老張的雞蛋?后來我想,它不是偷,是在送。送的是“一枚雞蛋”里的講究,是讓兩個別扭的老頭有機會吵架,有理由惦記。就像生活里那些說不出口的關心,總得找個由頭——可能是“一碟花生”,可能是“一壇酒”,也可能是一只總惹麻煩的雞。
寫到王老師教孫子“一輪明月”時,我想起我爺爺。他沒讀過書,卻會指著月亮說“這叫一輪,圓的”,指著星星說“那叫一顆,小的”。他不懂什么是量詞,卻懂怎么把世界講給孩子聽。現在他不在了,可每次說“一輪月”時,我總會想起他的聲音,像月光一樣,輕輕的,卻暖。
所以這個故事里的每個量詞,都是一段沒說完的話。“一羽鴿”是沒送到的信,“一貼膏藥”是沒說出口的惦記,“一只雞”是兩個老頭互相牽掛的由頭。它們像一個個鉤子,勾著那些藏在日子里的溫柔,讓我們知道:那些被我們說慣了的詞,原來都帶著人的溫度。
有讀者問,最后知知會一直留在楊永革家嗎?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啄開的那些量詞,會變成楊永革教孫輩的故事,變成老張和老周下棋時的拌嘴,變成老李給戰友寫信時的鄭重。就像那些藏在詞里的牽掛,從來不會消失,只會變成“一縷風”“一星火”,在日子里慢慢傳。
寫到這里,窗外的鴿子又飛過去了。我數了數,三只,該叫“一群鴿”還是“三只鴿”?突然覺得都好。因為重要的不是怎么叫,是看鴿子的人心里,有沒有想起某個人,某段事,某個藏在詞里的暖。
感謝你們愿意聽這些老頭和一只雞的故事。也愿你們往后的日子里,說“一尾魚”時想起河水的清,說“一枚章”時想起名字的重,說“一只雞”時,能笑出聲來。
下次見,或許在菜市場的吆喝里,或許在“一輪明月”的光里。
作者敬上
于鴿哨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