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月光下的“一綹“與雞窩里的秘密
王老師家的臺燈暖黃得像塊融化的黃油,孫子小寶趴在桌上,手指點著課本上的“一輪紅日“犯愁:“爺爺,月亮能說'一輪',太陽為啥也能說?“知知蹲在桌角,突然撲棱著翅膀飛到窗臺,對著天上的月亮“咯咯“叫。
楊永革順著它的目光抬頭——今晚的月亮缺了個角,像被誰咬了一口。“你看,“他指著月亮笑,“圓的時候叫'一輪',缺的時候叫'一彎',就像燒餅,整個的叫'一個',掰開的叫'一塊'。“
小寶眼睛一亮:“那星星呢?'一顆星'為啥不能說'一粒星'?“知知突然從窗臺叼來顆紐扣,又叼來粒米,把紐扣放在“顆“字上,米粒放在“粒“字上。王老師拍著大腿笑:“這雞比我會教!'顆'是硬的、圓的,'粒'是小的、散的,你看星星多像掉在天上的紐扣,能叫'一粒'嗎?“
正說著,老張打電話來,聲音透著急:“永革,快來!老周把我腌的'一壇咸菜'倒了!“楊永革趕到雜貨鋪時,就見老周正蹲在地上撿咸菜,老張舉著個空壇子氣得手抖:“我腌了仨月的芥菜,他非說該叫'一缸咸菜',壇和缸能一樣嗎?“
“咋不一樣?“老周梗著脖子,“《禮記》里說'壇以祭天,缸以儲糧',你這咸菜是吃的,就得用'缸'!“知知突然撲到墻角,那里堆著個破缸,缸底還沾著點鹽粒,它又叼來個碎壇子,壇口刻著花紋——腌菜的缸沒花紋,祭祀的壇子才有。
“你看!“老張指著破缸,“我這咸菜缸沒花紋,就配叫'一缸'!“老周看著缸底的鹽粒,突然紅了臉:“我......我就是想讓你嘗嘗我新腌的'一甏蘿卜','甏'比缸小,適合下酒。“
“甏“是南方裝咸菜的陶器,楊永革在老周的筆記本里見過。他看著這倆老頭,突然覺得“一壇“和“一缸“的爭論,不過是想找個由頭往對方跟前湊。就像知知總偷雞蛋,哪是偷,是怕他們忘了彼此。
夜里回家,楊永革發現知知的雞窩里多了團毛線。是老伴織毛衣剩下的,紅的綠的纏在一起。知知正用喙把毛線撕成一縷一縷的,擺成個“綹“字。“綹“是量詞,用于線、發等,他昨天剛查過。
“你是說'一綹青絲'?“楊永革蹲下來,想起老張說的“男人的頭發叫一頭,女人的叫一綹“。知知突然叼起一綹紅毛線,往他頭上放——他最近總掉頭發,老伴老念叨他“快成禿瓢“。
這雞竟還會安慰人。楊永革笑著把毛線拿下來,卻發現線團里裹著個小布包。打開一看,是枚銀戒指,戒面上刻著個“周“字。
第二天一早,他拿著戒指去找老周。老周正在給花盆松土,見了戒指突然僵住:“這是......小雅媽留下的。“他摩挲著戒面,“當年我跟她求婚,說要給她'一捧花',她非說該是'一束','束'是捆起來的,像過日子,得扎扎實實地捆在一起。“
知知突然往老周的花盆里啄,叼出粒花種。老周眼睛一亮:“這是虞美人的種子,小雅生前最愛,說'一朵虞美人'比'一枝'靈動,像會跳舞。“
“朵“是花開得最盛的樣子,“枝“帶著枝干,楊永革突然懂了。就像老周說的,過日子得像“一束花“,有根有葉,捆在一起才穩。
中午,老李帶著戰友的回信來了。信上寫著:“膏藥收到了,'一副'正好,左腿一貼,右腿一貼,像你當年教我的'一步',得兩只腳都動才算數。“老李指著“一步“倆字笑:“他總說'步'是兩只腳,少一只都不算往前走。“
知知突然叼來信紙,往“步“字上啄。楊永革想起“步“的甲骨文像兩只腳印,原來古人早把“一步“的道理刻在了字里。
下午,社區通知要辦“老物件展“。老張搬來他的銅哨,老周帶來小雅的畫,老李捧著他的軍功章,楊永革想了想,把知知擺的“只“字(羽毛、石子、枯葉)裝在相框里帶去。
開展那天,知知成了明星。有人問“一幅畫“和“一張畫“的區別,它就把小雅的畫(裝裱的)放在“幅“字上,把小寶的涂鴉(沒裝裱的)放在“張“字上;有人問“一頂帽子“和“一個帽子“,它就叼來老李的軍帽(有頂的)和楊永革的線帽(沒頂的)比給人看。
王老師站在展臺前,給孩子們講“一葉扁舟“:“你們看,'葉'多輕,像樹葉漂在水上,比'一艘船'更有詩意。“孩子們指著知知笑:“那這只雞該叫'一葉雞'嗎?“
知知突然撲到孩子們手里的畫冊上,畫冊里印著“一羽天鵝“。它用翅膀拍了拍“羽“字,又拍了拍自己的羽毛,像是在說:我有羽毛,該叫“一羽雞“?
眾人都笑了,笑聲里,楊永革突然看見老張偷偷往老周的茶杯里續水,老周把自己的“一碟花生“推到老張面前,老李正給王老師講“一聲令下“的來歷——“聲“是從嘴里出來的,比“一個命令“多了份急迫。
閉展時,社區主任送來本紀念冊,讓大家題字。楊永革寫下“一生一世“,老張寫“一粥一飯“,老周寫“一詞一句“,老李寫“一戰友“。知知跳上紀念冊,用爪子蘸了印泥,按了個紅紅的爪印,像個歪歪扭扭的“心“字。
回家的路上,知知突然往菜市場跑。賣活禽的老李正吆喝:“新鮮的鵝,一只八十!“知知對著鵝籠“咯咯“叫,又叼來塊寫著“羽“字的紙板。老李愣了愣:“哦對!老周說過,鵝該叫'一羽',比雞大,比天鵝小,正好用'羽'!“
楊永革看著這只雞,突然覺得它哪是什么成精的雞,是個提著燈籠的引路人,照亮了那些藏在日子縫隙里的講究。就像今晚的月亮,雖然是“一彎“,卻把光灑得到處都是,連墻角的“一叢“雜草,都閃著銀亮的光。
夜里,他被陽臺的動靜吵醒。知知正對著窗外叫,聲音里帶著前所未有的急切。他探頭一看,雜貨鋪的方向亮著燈,老張和老周正蹲在門口,手里拿著本字典,對著“一夜“和“一宿“爭論不休。
月光落在他們身上,像給倆老頭披了件銀毯子。知知突然飛起來,翅膀掃過窗臺的毛線,一縷紅線飄了出去,正好落在字典上“夜“字的筆畫里,像給這個字,添了點暖。
楊永革笑著回了屋。他知道,明天一早,知知準會叼著本字典,去給那倆老頭當裁判。而那些關于量詞的爭論,會像“一縷風“,“一聲笑“,在往后的日子里,慢慢飄,慢慢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