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小滿時的“一穗“麥與藏在麥場里的量詞實在
楊永革是被窗外的“喳喳“聲鬧醒的。拉開窗簾,小滿剛過的日頭把麥場曬得發亮,幾只麻雀落在墻頭啄麥粒,知知蹲在窗臺上弓著背,腦門上的白毛沾著點麥糠,像撒了把碎銀子。
“麥子快熟了,連鳥都急著來嘗鮮。“他揣著煙袋往樓下走,腳剛踩上麥場的土,就見張大爺扛著個木叉往麥垛走,叉齒上還掛著片麥葉:“老李!來幫我翻'一場'麥子,過兩天該打了!“
李大爺拎著個竹籃從場邊的草棚鉆出來,籃子里裝著些空布袋:“急啥?這'一垛'麥還潮著呢,得再曬'一日'。“倆人正拌嘴,趙阿姨挎著個竹筐從地頭拐過來,筐里裝著些剛摘的黃瓜:“給你們送'一籃'菜,就著新麥饃吃,香'一嘴'。“
知知突然撲到趙阿姨腳邊,對著竹筐“咯咯“叫。楊永革這才發現,筐底編漏了個小洞,露出里面墊著的玉米葉——“一只漏底筐“比“一個筐“更實在,趙阿姨自己也笑:“可不是嘛,裝過'一春'的豆角,盛過'一夏'的西紅柿,就剩這'一只'念想了。“
麥場中央的石碾子旁,幾個老頭正圍著張大爺的二八大杠擦車。車后座綁著個舊麻袋,張大爺用掃帚掃著上面的麥糠:“你看這'一袋'麥,夠磨'一石'面!當年王大媽就愛用新麥面蒸饃,說比陳面甜'一分'。“
李大爺蹲在碾子邊,用手捻著麥粒:“得挑出'一捧'飽滿的留種,明年的收成就靠這'一把'籽了。“正說著,王大媽拎著個布包從場邊走來,包里裹著些新蒸的饃:“剛出鍋的麥饃,來'一個'墊墊肚,干活才有勁。“
張大爺突然指著布包笑:“還是你這'一塊'布縫得牢,去年包'一斤'糖糕都沒漏糖。“王大媽拍了下他的手背:“少貧嘴!去年你借我'一根'搟面杖,現在還沒還呢!“
知知突然叼起場邊的舊報紙,往楊永革手里塞。報紙上有篇報道,說鄰村要開“一屆“麥收節,配圖是農民割麥的“一幅“畫,金黃的麥浪里藏著“一抹“紅——那是姑娘的頭巾。“你看這'屆'和'幅',“楊永革指著字,“活動用'屆',畫兒用'幅',就像麥收,是'一季'的忙活,也是'一段'的熱鬧。“
正說著,周老太抱著個木箱從場邊的老屋里走來,箱子上的銅鎖掛著串麥秸,被日頭曬得發黃:“來幫我看看,這'一箱'老農具,該咋擺進展覽室。“打開一看,里面的東西讓所有人都靜了——
-一把鐮刀,刀背磨得發亮,木柄包著層厚漿;
-一個簸箕,柳條編的,邊緣斷了兩根條,用麻繩捆著;
-一袋麥種,布袋上印著“豐產一號“,角上磨出了個小洞;
-一沓賬本,上面記著“一畝收麥三石““一戶分糧五斗“,紙頁都卷了邊。
“這鐮刀是我公公的。“周老太拿起鐮刀,指腹蹭過刀刃的小豁口,“他說'一把'好鐮要認'一季'的麥,就像'一雙手'要懂'一年'的苦,割起來才不費勁兒。“楊永革突然想起老周筆記本里的話:“把“字帶著人的力道,農具配“把“,就像把汗水灑進了土里。
李大爺拿起那個簸箕,突然嘆了口氣:“當年我爹總用這'一只'簸箕揚場,說'一下'能揚出'一粒'土,留下'一顆'糧。“張大爺接話:“我家王大媽去年曬的'一匾'干辣椒,就用這'一種'簸箕晾,紅得像'一團'火。“
“火“字剛出口,知知突然往木箱里鉆,叼出本線裝書。封面上寫著“麥事量詞譜“,字跡是用毛筆寫的,墨色里混著點土黃。翻開一看,里面記著“一鐮麥““一石糧““一倉囤“,頁眉上畫著個小鐮刀。
“這是我那口子抄的。“周老太的聲音發顫,“他插隊時記的,總說'量詞是秤星','一斤'不能多,'一兩'不能少,差一點,良心就不安。“
楊永革翻到最后一頁,上面畫著個麥場,旁邊寫著“一盤石碾,一扇風車,堆著一場麥“。畫得歪歪扭扭,卻透著股踏實——像怕算錯了收成。
日頭爬到頭頂時,麥場的麥粒曬得發燙,抓一把能燙紅手心。小寶帶著幾個孩子舉著“一柄“小鐮刀跑來,學著大人的樣子割草:“楊爺爺,我們要割'一捆'喂小羊!“王大媽從布包里掏出“一袋“糖果,拆開撒在石碾上:“先歇'一會兒',吃塊糖再玩。“
孩子們突然指著麥垛爭論起來:
-“該叫'一個'麥垛!“
-“不對,是'一堆'麥捆堆的,該叫'一堆'麥垛!“
-“楊爺爺說過,捆得整齊的叫'個',松松散散的叫'堆'!“
知知突然跑到麥垛邊,用爪子扒了下捆麥的繩——麥捆紋絲不動,整整齊齊像塊方磚。孩子們笑成一團,楊永革看著他們,突然覺得這麥場的熱,都從這些“捆“啊“堆“啊的詞里冒了出來。
中午,大家擠到場邊的草棚里吃飯。王大媽在泥灶上燉著“一鍋“南瓜湯,新麥面的饃泡在湯里,香得人直咂嘴。趙阿姨端出“一碟“咸豆,說是新腌的,“一顆能下'一口'饃“。李大爺從懷里掏出個紙包,打開是“一塊“麥芽糖,硬邦邦的,“我孫子給的,說'一口'能嚼出麥香來。“
酒過三巡,張大爺突然從兜里摸出個小布包,打開是“一副“護腕,粗布縫的,洗得發白:“這是王大媽給我做的,你看這'一副',比原來那'一只'結實,揚場時再也不會磨破手了。“
周老太突然笑了:“我那口子當年總說,'一雙手'要硬,就像'一畝'地要肥,不使勁哪有收成就。“她給楊永革倒茶,“你看這茶,'一壺'是量,'一口'是品,差的那點,是麥場里的汗味。“
知知蹲在草棚角,正啄著塊掉在地上的饃渣。楊永革突然發現,渣子上沾著“一點“麥殼——原來這新麥饃,帶著麥芒的刺呢。
太陽偏西時,展覽室的農具擺好了。周老太的鐮刀掛在墻上,下面貼著孩子們寫的字條:“一把鐮刀,一季收成“。楊永革看著那些歪歪扭扭的字,突然覺得它們比任何獎狀都金貴。
回家的路上,知知突然往老周的雜貨鋪跑。鋪子門開著,老周正坐在門檻上編麥秸,手里的麥稈“一根一根“纏著,編出“一個“小螞蚱。“給小寶玩的,“老周笑了,“當年跟老張搶著拾麥穗,為'一把'麥穗該分誰吵了'一晌',現在想想,多收少收不都是麥地里的日子。“
楊永革拿起那個麥秸螞蚱,就見翅膀上編著個“一“字,是用黃麥稈嵌的。知知突然跳到螞蚱上,用喙尖點著那個字——像在說,再小的量詞,也連著麥根的勁。
窗外的麥場里,石碾子轉得“咕嚕咕嚕“響,麥粒從碾盤縫里漏出來,堆成“一小堆“金粉。楊永革摸著麥秸螞蚱的翅膀,突然明白:那些被他們嚼來嚼去的量詞,哪是字,是麥稈編的繩——“一穗“麥的實,“一場“麥的滿,“一只“雞的鬧,合在一起,就是“一輩子“的殷實。
知知突然對著麥場“咯咯“叫,聲音里帶著歡騰。楊永革摸了摸它的頭,腦門上的白毛沾著點麥香,像撒了把新麥面。他知道,等蟬叫了,這群老頭老太太又會為“一聲“蟬鳴還是“一陣“蟬鳴吵起來,而這,就是最該珍惜的煙火人間各位朋友,咱們又見面了。
寫下這些字的時候,窗外的蟬鳴正“一陣一陣“地鬧,像在催我把心里的話趕緊倒出來。從“一場雪“寫到“一穗麥“,不知不覺已經攢了十三章,連我自己都覺得稀奇——一個64歲的退休老頭,每天趴在鍵盤上敲這些家長里短,到底圖個啥?
其實剛開始寫,就是閑得慌。退休金每月九千多,吃喝不愁,孩子們也不用操心,白天在小區遛彎,聽張大爺李大爺為“一把菠菜“還是“一捆菠菜“吵得臉紅脖子粗,晚上回家就想把這些吵吵鬧鬧記下來。沒想到寫著寫著,倒成了習慣——就像每天要喝“一杯“茶,遛“一圈“彎,不敲上幾千字,總覺得少了點啥。
有人說我寫的太淡,沒有反轉沒有激烈,像白開水。可我總覺得,日子本來就是這樣啊。你看小區里的老頭老太太,哪有那么多驚天動地的事?無非是“一碗“姜湯的暖,“一聲“爭吵的熱,“一只“舊盆的念想。這些藏在量詞里的細碎,才是日子的真模樣。
就說書里的楊永革,其實就是我自己的影子。年輕時總覺得“一輩子“很長,要干番大事業,到老了才明白,能把“一頓“飯吃香,把“一場“覺睡好,把“一個“老伙計的玩笑聽進心里,就已經很不容易。還有張大爺李大爺,他們吵了一輩子,可下雨天張大爺會給李大爺送“一把“傘,李大爺會給張大爺修“一輛“車——這些吵吵鬧鬧里的暖,比任何華麗的詞藻都動人。
寫這些量詞的時候,總想起我爹。他是個老農民,一輩子沒讀過多少書,卻最懂這些詞的分量。他說“一粒“米不能浪費,因為那是“一滴“汗換的;他說“一棵“苗要扶正,因為那是“一年“的盼頭。那時候不懂,現在握著筆寫“一穗麥““一場雨“,突然就懂了——這些詞哪里是字,分明是老一輩人把日子過明白的道理。
有人問我,寫這么多有人看嗎?說實話,我不在乎。就像小區門口的老槐樹,春天發芽,秋天落葉,從不管有沒有人看。我寫這些,就像給歲月記本賬,把“一口“破盆的故事,“一枚“頂針的念想,“一爐火“的暖都記下來。等哪天走不動了,翻出來看看,就像又跟老伙計們坐在太陽底下,聽他們為“一個“量詞吵吵嚷嚷,多好。
也有人勸我,簽約吧,推廣吧,能掙點錢。可我覺得,錢這東西,夠花就行。我一個月九千多退休金,夠買“一壇“好酒,“一筐“好菜,犯不著為了多掙那“一塊“兩塊,把寫字的樂子變成負擔。你看那些被平臺催著日更的作者,多累?我就想慢悠悠地寫,今天寫“一只“雞,明天寫“一場“雨,想停就停,想寫就寫,這才叫自在。
接下來還會寫下去,寫到100部就停。到時候回頭看看,這些“一“字開頭的詞,串起來的其實就是“一輩子“——從“一場雪“的冷,到“一爐火“的暖;從“一穗麥“的實,到“一壺茶“的醇。就像老周說的,這些詞是日子磨出來的念想,少了哪個,都不圓滿。
最后想跟大家說句掏心窩子的話:別總想著找“一場“轟轟烈烈的人生,能把“一頓“飯吃出香,把“一個“平凡的日子過出暖,就已經很了不起。就像書里的那些老頭老太太,他們吵了一輩子,鬧了一輩子,可轉過頭,還是會為對方留“一碗“熱湯,遞“一把“傘——這,才是最該珍惜的人間。
感謝看到這兒的你。如果你也有藏在量詞里的故事,不妨留個言。說不定哪天,你的故事就會變成書里的“一“段光陰,“一“縷暖。
——一個寫著玩的退休老頭
(寫這段話時,窗外的蟬還在叫,知知正蹲在我腳邊打盹,陽光透過紗窗,在鍵盤上投下“一塊“亮斑,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