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芒種后的“一片“蟬與藏在樹蔭里的量詞清歡
楊永革是被院墻上的“知了——知了——“叫醒的。拉開窗簾,芒種剛過的日頭把槐樹葉曬得發亮,知知蹲在窗臺上歪著頭,盯著樹干上爬著的蟬,腦門上的白毛沾著點樹膠,像抹了層琥珀。
“蟬一叫,夏天就坐實了。“他搖著蒲扇往樓下走,腳剛踩上樹蔭里的涼地,就見張大爺搬著個小馬扎往槐樹下挪:“老李!來殺'一盤'棋,這樹蔭底下涼快'三分'!“
李大爺拎著個布包從樓道里出來,包里裹著副象棋,棋盤邊角磨得發毛:“急啥?先泡'一壺'茶!當年在廠里值夜班,就靠這'一杯'茶提神,能熬'一整夜'。“倆人正說著,趙阿姨挎著個竹籃從菜場回來,籃子里裝著些剛買的黃瓜:“新摘的'一籃'嫩黃瓜,腌成咸菜能吃'一整個'夏天!“
知知突然撲到趙阿姨腳邊,對著竹籃“咯咯“叫。楊永革這才發現,籃把手斷了根竹條,用紅繩纏了兩圈——“一只“病籃“比“一個籃“更有嚼頭,趙阿姨自己也笑:“可不是嘛,裝過'一春'的香椿,盛過'一夏'的葡萄,就剩這'一只'念想了。“
老槐樹的濃蔭里,幾個老頭正圍著石桌擺棋。張大爺用手指敲著棋盤上的“將“:“你這'一步'棋臭到家了!當年跟王大媽處對象,我走的每'一步'都比這強!“
李大爺往茶杯里續著水,茶葉在水里“一沉一浮“:“你那叫瞎貓碰上死耗子!我當年追我家老婆子,寫的'一封'情書,字里行間都是學問,哪像你就會說'一句'瞎話。“正說著,王大媽拎著個竹筐從單元門出來,筐里裝著些剛縫好的布墊:“給石桌縫了'幾個'墊子,省得硌著'一屁股'。“
張大爺突然指著布墊笑:“還是你這'一針'線縫得勻,去年給我縫的'一個'煙荷包,裝'一荷包'煙都不掉渣。“王大媽拍了下他的手背:“少貧嘴!去年借我'一根'繡花針,現在還沒還呢!“
知知突然叼起石桌下的舊報紙,往楊永革手里塞。報紙上有篇報道,說老城區要種“一片“新樹,配圖是工人栽樹的“一幅“畫,樹苗上綁著“一根“紅繩,像給夏天系了個蝴蝶結。“你看這'片'和'幅',“楊永革指著字,“成片的樹用'片',畫里的樹用'幅',就像蟬鳴,熱鬧的是'一陣',入心的是'一聲'。“
正說著,周老太抱著個木箱從樹蔭外走來,箱子上的銅鎖掛著串槐樹葉,被風刮得“嘩啦嘩啦“響:“來幫我看看,這'一箱'老物件,該咋擺進展覽室。“打開一看,里面的東西讓所有人都靜了——
-一把蒲扇,竹骨松了兩根,扇面上畫的“一片“荷塘褪了色;
-一個陶甕,甕口結著層白堿,當年盛過“一甕“酸梅湯;
-一串鑰匙,鐵環銹得發黑,掛著“一把“銅鎖,鎖芯里卡著點木屑;
-一沓舊照片,上面印著“一群“年輕人在槐樹下合影,相紙都發脆了。
“這蒲扇是我婆婆的陪嫁。“周老太拿起蒲扇,指腹蹭過松脫的竹骨,“她說'一把'好扇要扇'一整個'夏天,就像'一顆'心要熱'一整個'歲月,才能吹走煩憂。“楊永革突然想起老周筆記本里的話:“把“字帶著人的力道,扇涼的物件配“把“,就像把清風握在了手里。
李大爺拿起那個陶甕,突然嘆了口氣:“當年我爹總用這'一只'甕腌酸梅湯,說'一口'能澆滅'一身'暑氣,酸里帶甜。“張大爺接話:“我家王大媽去年泡的'一壇'金銀花茶,就用這'一種'甕裝,喝了'一整個'伏天,敗火得很。“
“伏“字剛出口,知知突然往木箱里鉆,叼出本線裝書。封面上寫著“夏日量詞記“,字跡是用毛筆寫的,墨色里混著點汗漬。翻開一看,里面記著“一陣風““一泓水““一片蔭“,頁眉上畫著個小蒲扇。
“這是我那口子抄的。“周老太的聲音發顫,“他當小學老師時編的,總說'量詞是涼棚','一絲'風都能藏,'一滴'雨都能納,差一點,就遮不住暑氣了。“
楊永革翻到最后一頁,上面畫著個老槐樹下的茶攤,旁邊寫著“一張木桌,四條長凳,飄著一縷茶香“。畫得歪歪扭扭,卻透著股安逸——像怕驚擾了夏日的閑。
日頭爬到頭頂時,樹蔭里的蟬鳴更歡了,“一陣“高過“一陣“,像在開演唱會。小寶帶著幾個孩子舉著“一個“捕蟬網跑來,網兜里已經兜著“兩只“蟬:“楊爺爺,你看這'一只'蟬能叫'一整天'!“王大媽從竹筐里掏出“一袋“冰棍,拆開遞過去:“先吃'一根'降降溫,別中暑了。“
孩子們突然指著捕蟬網爭論起來:
-“該叫'一個'網!“
-“不對,是鐵絲編的,該叫'一張'網!“
-“楊爺爺說過,軟邊的叫'個',繃著鐵絲的叫'張'!“
知知突然飛到捕蟬網邊,用喙尖啄了下網眼——鐵絲繃得緊緊的,確實該叫“張“。孩子們笑成一團,楊永革看著他們,突然覺得這夏日的熱,都被這“一張“網的趣沖淡了。
中午,大家擠到王大媽家吃午飯。她在廚房煮著“一鍋“綠豆湯,新熬的米粥配著“一碟“腌黃瓜,清爽得人直咂嘴。趙阿姨端出“一盤“涼拌西紅柿,撒著白糖,“一勺“能甜到心里。李大爺從懷里掏出個紙包,打開是“一塊“薄荷糖,涼絲絲的,“我孫子給的,說'一顆'能涼'一整個'下午。“
酒過三巡,張大爺突然從兜里摸出個小布包,打開是“一副“護袖,藍布做的,洗得發白:“這是王大媽給我做的,你看這'一副',比原來那'一只'結實,下棋時胳膊再也不會被蚊子咬了。“
周老太突然笑了:“我那口子當年總說,'一雙手'要勤,就像'一畝'地要耕,不偷懶才能有清涼。“她給楊永革倒茶,“你看這茶,'一壺'是量,'一口'是品,差的那點,是樹蔭里的蟬鳴。“
知知蹲在桌角,正啄著塊掉在地上的黃瓜渣。楊永革突然發現,渣子上沾著“一滴“醋——原來這涼拌菜,酸得夠勁呢。
太陽偏西時,展覽室的夏日物件擺好了。周老太的蒲扇掛在墻上,下面貼著孩子們寫的字條:“一把蒲扇,一陣清風“。楊永革看著那些歪歪扭扭的字,突然覺得它們比任何空調都解暑。
回家的路上,知知突然往老周的雜貨鋪跑。鋪子門開著,老周正坐在門口編草席,手里的草“一根一根“編著,編出“一片“清涼。“給石桌鋪的,“老周笑了,“當年跟老張搶著在樹蔭下占位置,為'一塊'地方吵了'一上午',現在想想,樹蔭那么大,哪分什么你的我的。“
楊永革拿起草席的一角,就見邊緣編著個“一“字,是用綠草嵌的。知知突然跳到草席上,用喙尖點著那個字——像在說,再小的量詞,也帶著夏日的涼。
窗外的槐樹上,蟬還在“一聲一聲“地叫,把夕陽叫得通紅。楊永革摸著草席的紋路,突然明白:那些被他們嚼來嚼去的量詞,哪是字,是樹蔭織的網——“一片“蟬的鬧,“一陣“風的涼,“一只“雞的閑,合在一起,就是“一輩子“的清歡。
知知突然對著槐樹“咯咯“叫,聲音里帶著滿足。楊永革摸了摸它的頭,腦門上的白毛沾著點槐花香,像撒了把碎花瓣。他知道,等瓜熟了,這群老頭老太太又會為“一個“西瓜還是“一瓣“西瓜吵起來,而這,就是最該咂摸的夏日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