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言情小说推荐_女生小说在线阅读 – 潇湘书院

首頁楊永革退休學量詞

第24章冬至里的“一鍋”暖與浮在湯上的量詞團圓

第二十四章:冬至里的“一鍋”暖與浮在湯上的量詞團圓

雞叫三遍時,楊永革被灶間的“叮叮”聲吵醒。披衣下床,見窗紙透著“一片”橘黃,知知蹲在門檻上,歪頭盯著伙房的方向,腦門上的白毛沾著“一點”水汽——王大媽定是天不亮就起了灶,不然這暖香怎會鉆透“一層”窗紙。

“冬至大如年,人間小團圓。”他裹著棉襖往伙房走,腳剛踩上回廊的青石板,就見趙阿姨正往灶膛里添“一捆”松枝,火星“一簇簇”蹦出來,映得她鬢角的“一縷”白發發亮:“得燒‘一爐’旺火!這鍋餃子要煮‘三滾’才夠味,當年我婆婆總說,‘一滾’添‘一勺’涼水,餃子才不會破‘一個’。”

張大爺蹲在案板旁搟皮,搟面杖磨得溜光,搟出的皮“一張”比“一張”圓:“你看這‘一張’皮,中間厚‘一分’,邊緣薄‘一絲’,包上餡才站得住。當年在公社食堂,我一天能搟‘一百張’,胳膊酸得抬‘一下’都費勁。”

李大爺坐在小板凳上拌餡,手里的筷子“一雙”,夾著“一撮”韭菜往盆里撒:“這韭菜是窖里藏的‘一把’,就等今天用。加‘一勺’香油,‘一撮’鹽,香得能勾出‘一肚子’饞蟲。”他用筷子挑起“一點”餡嘗,“差‘一絲’鮮,再放‘一個’雞蛋。”

知知突然跳到案板邊,對著張大爺手里的面皮“咯咯”叫。楊永革才發現,最邊上的“一張”皮搟漏了個小洞,張大爺正用“一點”面補:“這‘一張’得小心包,不然煮的時候漏‘一滴’湯,整鍋都失了味。”他把補好的皮遞給李大爺,“給你包,你手巧,能遮‘一點’丑。”

糧倉的耳房里,周老太正擺“一碟碟”小菜。碟子里是“一撮”腌韭菜花,“一塊”醬蘿卜,“一小堆”炸花生:“都是當年過年常吃的。這韭菜花是‘一秋’腌的,用了‘一斤’鹽,能吃到開春。”她指著墻上的“一張”舊年畫,畫里的胖娃娃抱著“一條”大鯉魚,“這畫掛了‘二十年’,邊角卷了‘一折’,卻越看越親。”

王大媽端著“一盆”餃子餡從灶間出來,盆沿沾著“一點”肉末:“快來搭把手!這‘一盆’餡能包‘三百個’,夠‘一屋子’人吃。”她往周老太手里塞“一雙”筷子,“你包的‘一個’像元寶,比老張包的‘一個’歪瓜裂棗強。”

張大爺不服氣,舉著手里的“一個”餃子笑:“這叫‘一只’金元寶!當年我給你家送年禮,就用這‘一只’籃子裝了‘一筐’餃子,你娘吃了‘一個’就夸我手藝好。”

正說著,小寶帶著“一群”孩子跑進來,每人手里舉著“一支”紅蠟燭:“楊爺爺,我們要點‘一排’蠟燭守歲!”孩子們把蠟燭擺在窗臺,擺得“一行”歪歪扭扭,像串起來的“一顆一顆”星星。

李大爺從倉里摸出“一串”鞭炮,用紅繩捆著,響仗“一個”挨“一個”:“等餃子熟了放‘一串’!當年我爹總說,‘一響’驅邪,‘二響’納福,‘三響’來年收‘一囤’糧。”他把鞭炮掛在門框上,“離柴草遠‘一尺’,安全。”

孩子們圍著鞭炮爭論:

-“該叫‘一串’鞭炮!”

-“不對,是‘一個’一個結的,該叫‘一掛’鞭炮!”

-“楊爺爺說過,連起來的叫‘串’,成掛的叫‘掛’,這用紅繩捆的,是‘一串’!”

知知突然叼起地上的“一個”小鞭炮,往楊永革手里送。鞭炮上的引信短了“一截”,像少了“一筆”的“寸”字。楊永革把鞭炮放回串上,笑著摸知知的頭:“這‘一個’可不能瞎叼,炸了‘一聲’能嚇著你。”

灶間的水“咕嘟咕嘟”開了,王大媽端著“一盤”餃子往里倒,餃子“一個個”沉底,又“一個個”浮起來,像“一群”白胖的魚。她用“一把”長勺攪了“三圈”:“第一滾添‘一勺’水,第二滾點‘一滴’醋,第三滾撒‘一撮’香菜,這是規矩。”

趙阿姨往“一個個”碗里舀湯,湯上漂著“一層”油花,“一點”香菜:“每人‘一碗’,多‘一滴’都沒有,公平。”她把第一碗遞給周老太,“您先吃,這‘一口’暖了,渾身都舒坦。”

李大爺端著碗蹲在門檻上,咬“一口”餃子,湯汁濺了“一臉”:“香!比當年在公社吃的‘一碗’強‘十倍’。”張大爺搶過他碗里的“一個”餃子,“我嘗嘗差‘一絲’啥,哦,差‘一點’我包的那‘一個’。”

酒過“三巡”,老周背著“一壇”米酒從外面進來,壇口封著“一塊”紅布:“剛從地窖取的,埋了‘三年’,今天開封正合適。”他給每人倒“一盅”,酒液清得像“一汪”泉水,“當年跟老張打賭,誰輸了誰請‘一壇’酒,結果他賴了‘一回’,我記到現在。”

張大爺灌了“一大口”笑:“再倒‘一盅’!今晚不算賬,就圖‘一樂’。”

窗外的雪不知何時又下了,落得“一片”靜。楊永革看著桌上的“一碗”餃子,“一碟”小菜,“一盅”米酒,突然覺得這些“一”字,湊起來就是“一家”的暖——“一個”餃子的香,“一滴”湯的鮮,“一只”雞的守歲,合在一起,就是“一世”的團圓。

知知蹲在灶門口,正啄著“一粒”掉在地上的餃子餡。楊永革摸了摸它的頭,腦門上的白毛沾著“一點”油星,像撒了把碎金子。他知道,等立春了,這群老頭老太太又會為“一縷”風還是“一陣”風拌嘴,而這,就是藏在量詞里的日子——熱熱鬧鬧,卻又實實在在。

《關于那些藏在日子褶皺里的量詞》

寫完這組關于節氣與量詞的故事,窗外的石榴樹剛好落盡最后一片葉。知知蹲在窗臺上理羽毛,陽光透過光禿禿的枝椏,在它腦門上投下細碎的光斑——像極了故事里那些被反復咀嚼的“一粒”“一絲”“一撮”,小得像塵埃,卻攢著沉甸甸的分量。

很多人問,為什么要花這么多筆墨寫量詞?

其實最初動筆時,我只是想記錄那些正在消失的鄉村聲響:石碾子轉起來的“咕嚕”聲,糧倉木門的“吱呀”聲,老頭們拌嘴時煙袋鍋敲石階的“篤篤”聲……寫著寫著發現,這些聲音里總裹著些特別的字:張大爺說“一囤糧”時,下巴會微微揚起,像在丈量谷堆的高度;李大爺數“一斗米”時,手指會沿著斗口平掃,那架勢比現在用電子秤還鄭重;趙阿姨提起“一只瘸腿籃”時,眼里的光比說“一個籃”亮得多。

這些字就是量詞。它們不是課本里冷冰冰的語法規范,是老人們揣在兜里的尺子,是丈量日子的繩。

記得第一次跟著楊永革去糧倉,張大爺指著谷堆說“這叫一囤”,又指著麻袋說“那是一袋”。我問有啥區別,他撿起一粒谷往谷堆扔:“你看,囤是站得住的,袋是扛得動的,就像人,站著是一輩子,扛著也是一輩子。”后來查資料才知道,“囤”在《說文解字》里是“圓倉”的意思,可在張大爺嘴里,它不是字,是谷堆壓在倉底的沉,是老鼠鉆不進去的實,是能扛過三九天的穩。

那些被孩子們爭論的量詞更是有趣。“一囤谷”還是“一堆谷”?“一根輻條”還是“一條輻條”?孩子們吵得臉紅脖子粗,老頭們在旁邊笑,笑完了慢悠悠說:“裝在倉里叫囤,散在場上叫堆,這是規矩。”這規矩里藏著多少代人的生活經驗?谷堆要堆成能擋風的形狀才叫“囤”,輻條要直得能撐住車輪才叫“根”,就像餃子要煮三滾才叫“一鍋”,布要織夠三丈才叫“一匹”——量詞從來不是隨意安的,是日子熬出來的分寸。

周老太的“糧倉量詞錄”是虛構的,但現實里真有這樣的人。我爺爺當過半輩子村會計,賬本上的“一石”“一斗”“一升”全用毛筆寫,數字旁邊總畫著小記號:斗的旁邊畫個小木斗,秤的旁邊畫桿秤,連“一把木叉”都要在“把”字旁邊補個小叉。他說“字要跟著物件走,不然記不住輕重”。后來爺爺得了癡呆,不認人了,卻還能指著糧倉說“一囤”,指著麻袋說“一袋”。那些刻在骨子里的量詞,成了他與世界最后的聯系。

寫趙阿姨的“一只瘸腿籃”時,我想起外婆的菜籃。那籃子用了二十多年,竹條斷了三根,全用紅繩捆著,繩結打得歪歪扭扭。外婆總說“這籃裝過三春的榆錢,兩夏的槐花”,說的時候會摸著斷條的地方,像在摸老朋友的傷疤。后來籃子被收廢品的收走,外婆找了三天,最后在廢品站的角落扒出來,抱著哭了一場。那哪是哭籃子,是哭那些“一春”“一夏”里的日子啊。

知知這只雞的設定,最初是為了添點生氣,寫著寫著發現,它成了最好的“量詞觀察者”。它啄“一粒”谷,叼“一張”紙,蹭“一點”谷糠,用最樸素的動作提醒大家:量詞藏在最細碎的地方。就像故事里那粒紅豆,混在雜糧飯里毫不起眼,卻是秋天漏下的一點彩;就像那根斷了的輻條,扔在墻角蒙著灰,卻扛過一馬車的歲月。

有人說這些量詞太土,太舊,跟不上時代。可當我們說“一棟樓”時,能想起“一院瓦房”的屋檐有多寬嗎?說“一串數據”時,能想起“一沓糧票”的紙有多脆嗎?說“一段視頻”時,能想起“一幀老照片”里的人笑得有多憨嗎?那些被新詞語替代的舊量詞,不是消失了,是躲進了記憶的褶皺里,等著被某陣風吹出來——可能是秋分的谷香,可能是冬至的餃香,可能是某個老人拌嘴時突然蹦出的一句“差一分都不行”。

寫到最后一章,楊永革說“量詞是糧囤堆的山”,突然明白這就是我想寫的:“一囤”是實,“一秋”是沉,“一只”是伴,“一輩子”是總和。這些字單看輕飄飄,湊在一起就成了山,能擋住霜降的風,能接住大雪的白,能托住日子的暖。

現在每次回老家,我都會蹲在糧倉前看一會兒。石碾子還在轉,碾出的小米順著石槽流進瓦盆,堆成“一小堆”碎金。張大爺的二八大杠靠在墻上,輻條上的漆掉了大半,卻還直挺挺的。王大媽坐在門檻上補麻袋,針腳還是歪歪扭扭,嘴里念叨著“一針線要縫牢”。陽光落在他們身上,像撒了把新碾的米,暖得讓人想落淚。

知知在故事里是只雞,在現實里可能是你家的貓,是村口的狗,是趴在窗臺的麻雀。它們不說話,卻替我們記著那些容易被忽略的“一”:一聲雞鳴,一縷炊煙,一口熱飯,一個擁抱。這些“一”加起來,就是我們常說的“一生”。

最后想借周老太的話說一句:“量詞是日子的骨,少一寸都撐不起歲月。”愿我們都能在快節奏的生活里,慢慢嚼出“一粒”米的香,“一口”湯的暖,“一聲”好的甜——畢竟,日子從來不是“一堆”碎片,是“一囤”沉甸甸的實在。

窗外的石榴樹又落了點雪,知知抖了抖羽毛,腦門上的光斑晃了晃,像在說“知道了”。

美麗雅閣210 · 作家說

上起點讀書支持我,看最新更新 下載App
推薦
舉報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朝阳县| 灵山县| 揭东县| 温泉县| 海阳市| 武穴市| 克拉玛依市| 礼泉县| 河曲县| 肇源县| 建昌县| 密云县| 河东区| 福贡县| 婺源县| 磐安县| 西乌| 名山县| 永德县| 威海市| 乐平市| 大安市| 叶城县| 犍为县| 灵璧县| 平罗县| 丹阳市| 楚雄市| 襄樊市| 太康县| 盘锦市| 泾源县| 昔阳县| 龙川县| 论坛| 宜阳县| 西乌| 博爱县| 措勤县| 黔西| 襄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