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妖節的彩燈還沒摘下,牛車水的紅燈籠就已掛滿街。鄭明遠和阿妮塔擠在人群里,看印度裔工匠用金粉在華人店鋪的玻璃上畫吉祥圖案。一位戴頭巾的馬來師傅正幫華人老板掛春節裝飾,他踩著梯子,把寫著“恭喜發財“的揮春貼在印著阿拉伯花紋的門楣上,動作熟練得像在貼自家的開齋節對聯。
“今晚有跨宗教的慶祝活動。“阿妮塔指著不遠處的廣場,“佛教團體準備了素食宴,穆斯林協會帶了不含酒精的飲料,印度廟的信徒在教大家做rangoli(彩色地畫),連基督教青年會都來幫忙布置場地。“他們走近時,正看見位華人阿婆在教馬來姑娘包水餃,姑娘的頭巾上還沾著面粉,笑起來露出兩顆小虎牙。
廣場中央,不同族裔的孩子們圍著位穿紗麗的印度舞者。她跳著傳統的bharatanatyam舞,腳鈴的節奏卻漸漸融進了華人的鑼鼓點。突然,幾個馬來少年加入進來,跳起了silat(馬來武術),招式里竟藏著太極的圓融。鄭明遠舉起相機,鏡頭里:戴小帽的穆斯林老者在給穿唐裝的孩童點提拉克(額頭紅點),華人主婦把紅包塞進印度教徒的小孩手里,而阿妮塔正幫位印度媽媽給嬰兒裹好沙籠裙。
“嘗嘗這個。“一位馬來大叔遞來盤kuihmuih(馬來糕點),“我太太加了你們華人喜歡的蓮蓉,說這樣大家都能吃。“鄭明遠咬了一口,椰香里果然混著熟悉的甜糯,像兩種味覺在舌尖跳圓舞曲。旁邊的攤位上,印度廚師正在做改良版的laksa(叻沙),特意少放了辣椒,還貼心地準備了福建的烏龍茶。
深夜的祈福儀式上,佛教的誦經聲、伊斯蘭教的贊詞、印度教的咒語在夜空交織。鄭明遠看見不同信仰的人們并肩而立,雙手合十的姿勢里,既有掌心向上的謙卑,也有十指相對的虔誠。當祈福燈被一起點亮時,他突然想起阿妮塔祖父的話:“神有很多名字,愛卻只有一種寫法。“
回家的路上,他們經過間24小時營業的咖啡店。老板是華裔,伙計是印度人,正用馬來語跟穆斯林顧客確認咖啡里有沒有奶精。電視里在重播白天的慶祝活動,畫面切到位老華僑,他說:“年輕時總怕孩子忘了祖宗,現在才明白,記得自己是誰,也尊重別人是誰,才是真正的不忘本。“
阿妮塔突然停下腳步,指著天邊的月亮:“你看,不管是中秋節的圓月,還是開齋節的新月,都是同一個月亮。“鄭明遠望著那輪清輝,突然想給遠方的堂兄寫封信,告訴他南洋的月光里,藏著多少種溫暖的故事——就像祖父當年的僑批,把不同的星光,都寫成了同一片天空下的牽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