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圍魏救趙“澆出的菜園水災,或論退休老頭的灌溉荒誕劇
楊永革的菠菜苗剛長出第三片真葉,就遇上了“生死劫“——連續七天沒下雨,土干得像塊鐵板,用手指戳都戳不動,苗葉子卷成了小喇叭,看著就讓人揪心。
“這哪是種菜,這是煉鋼鐵。“張大爺蹲在自家菜畦邊,用鋤頭往地上刨,“咔“一聲,鋤頭彈起來,震得他虎口發麻,“我那幾棵茄子,昨天還精神著呢,今天葉子全耷拉了,跟李大媽跳廣場舞累癱了似的。“
楊永革抱著《三十六計》在菜畦邊轉了三圈,汗水順著下巴滴進土里,連個水印都沒留下。他翻到“圍魏救趙“那頁,盯著“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琢磨——意思是與其硬剛,不如找薄弱環節下手。可這太陽毒得像要吃人,薄弱環節在哪兒?
“要不接根水管?“李大媽提著個破水桶路過,桶底有個洞,她往洞里塞了團舊抹布,“我昨天從三樓接水下來,澆了半桶就累得直喘,這叫'杯水車薪'。“
楊永革眼睛突然亮了:“水管?不用!我用'圍魏救趙'!“
他說的“圍魏救趙“,是小區西北角那片荒地。據說以前是個池塘,后來填了蓋樓,留下塊低洼地,下雨天總積水。楊永革某天遛彎時發現,那片地的土是濕的,扒開表層干土,底下能攥出泥來。
“水在那兒呢!“楊永革拍著大腿,“咱這菜畦在高處,荒地在低處,按說水往低處流,可咱反著來,把低處的水引到高處,這不就是'攻其必救'?“
張大爺聽得直撓頭:“你是說...挖溝?“
“挖溝太費勁。“楊永革神秘兮兮地從家里拖來個舊吸塵器——是兒子淘汰的,吸力不大,噪音不小,“咱用這個'抽水'!“
接下來的畫面,成了小區三天的笑料。
楊永革把吸塵器的吸頭拆了,換上根塑料軟管,軟管另一頭接了個飲料瓶,瓶底扎了無數個小洞。他把飲料瓶埋進荒地的濕土里,插上電源,吸塵器“嗡“地一聲啟動,震得地面都發顫,果然有渾濁的泥水順著軟管往上爬,雖然慢得像蝸牛,但確實在動!
“看見沒?這叫'聲東擊西'的變種。“楊永革得意地向圍觀群眾講解,“吸塵器噪音大,是'聲東';偷偷抽水,是'擊西'。“
張大爺蹲在旁邊,吧嗒著旱煙:“我看這叫'瞎折騰',抽一天也不夠澆半畦菜。“
還真讓張大爺說中了。那吸塵器功率實在太小,抽了倆小時,才攢了小半桶泥水,里面還混著草根、碎石子,甚至還有半只死蚯蚓。楊永革把泥水往菠菜苗根上澆,剛澆完,太陽一曬,泥水里的水分蒸發了,在苗根周圍結了層“泥殼“,把菠菜苗裹得更蔫了。
“這叫'弄巧成拙'。“李大媽拎著她那破水桶,已經接了第三趟水,“老楊,聽我的,接水管靠譜。“
楊永革不服氣,他翻到《三十六計》的“以逸待勞“:“困敵之勢,不以戰;損剛益柔。“他盯著荒地,突然有了新主意——不抽水了,挖“滲水渠“!
他找老周借了把工兵鏟(老周年輕時玩過戶外),在荒地和菜畦之間挖了條淺溝,溝里鋪了層紗布(從李大媽那討的,她說用來過濾豆漿的),紗布上蓋著碎木屑(社區木工房撿的)。
“原理是'滲透'。“楊永革邊挖邊解釋,“荒地的濕氣會順著溝往菜畦滲,慢是慢,但持久,這叫'以柔克剛'。“
張大爺抱著胳膊看熱鬧:“我賭五毛,明天這溝準干。“
第二天一早,楊永革跑去一看,差點背過氣——溝是濕的,但不是滲水,是昨晚下了場“過云雨“,溝里積了點雨水,還落了只死麻雀,不知道是不是被吸塵器噪音嚇死的。更氣人的是,他的菠菜畦里,居然有幾處新的雞屎——張大爺家的雞趁他不在,又來“偷襲“了!
“老張!你管不管你的雞!“楊永革沖進張大爺家,正看見張大爺在給雞喂小米,雞食盆就放在他家菜畦邊。
“雞哪懂規矩。“張大爺往雞頭上撒了把米,“再說你那溝挖得擋路,雞繞道走,正好經過你菜畦。“
楊永革氣得發抖,突然看見張大爺家墻根堆著幾個大塑料桶,是裝涂料的,桶底沒洞。他盯著桶,又看了看《三十六計》的“借尸還魂“,突然笑了:“老張,借你桶用用。“
他把塑料桶搬到荒地,裝滿濕土,再往桶里倒水,讓水慢慢滲進土里,然后把桶倒扣在菜畦邊,桶底鉆了個小孔,讓滲進桶里的水慢慢滴進菜畦——這就是他發明的“土法滴灌“。
“這叫'借尸還魂'的活用。“楊永革拍著塑料桶,“桶是'尸',滲水是'魂',借別人的桶,還我菜苗的命。“
這招居然真管用。塑料桶里的水慢慢滴,一天下來,真把半畦菜澆透了。菠菜苗漸漸舒展開葉子,雖然還是有點蔫,但好歹活過來了。楊永革正得意,突然發現張大爺在他家菜畦邊也擺了幾個桶,連滴孔都打得一模一樣。
“你這是'偷師'!“楊永革佯裝生氣。
張大爺嘿嘿笑:“這叫'見賢思齊',再說你那招本來就源自'共享精神'。“
可好景不長,第三天半夜,狂風大作,把塑料桶吹得滿地滾,有個桶還撞翻了李大媽的黃瓜架,架上剛結的小黃瓜掉了一地,摔得“稀巴爛“。
李大媽早上發現了,拎著摔爛的黃瓜找上門:“老楊!你看你干的好事!這叫'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楊永革看著滿地狼藉,心里過意不去,主動提出幫李大媽重新搭架子。搭架時,他發現李大媽家的黃瓜地比他家菜畦低半尺,突然又冒出個主意——“連環計“!
他先幫李大媽在黃瓜地旁邊挖了個蓄水池,用塑料布鋪底防漏,下雨時能積水。然后從蓄水池往他家菜畦挖了條更細的溝,溝里鋪了棉線(拆了件舊毛衣),棉線能吸水,把蓄水池的水引到菜畦。
“這叫'連環計'第一步:蓄水。“楊永革指著蓄水池,“第二步:引水。第三步...還沒想好,但肯定管用。“
李大媽半信半疑:“能行嗎?別到時候我的黃瓜沒澆著,你的菜又淹了。“
怕啥來啥。沒過兩天,天降暴雨,李大媽的蓄水池灌滿了水,還溢出來了。棉線吸足了水,真把水引到了楊永革的菜畦,可引得太多了!菜畦變成了“小池塘“,菠菜苗泡在水里,葉子都黃了,活像群溺水的小鴨子。
“這叫'過猶不及'!“張大爺扛著鋤頭來“救場“,幫著挖排水溝,“我就說你那'連環計'不靠譜,現在好了,'圍魏救趙'變成'水淹七軍'了!“
楊永革蹲在水里,看著泡爛的菠菜苗,欲哭無淚。他掏出《三十六計》,雨水把書頁泡得發漲,“圍魏救趙“四個字暈開了,像在嘲笑他。
就在這時,他突然發現水里漂著點綠色——不是菠菜,是從李大媽黃瓜架上沖下來的黃瓜須,居然在水里扎根了!更神奇的是,張大爺為了排水挖的溝,把積水引到了小區的綠化帶,那里的月季花開得正艷,被水淹過之后,居然更精神了。
“嘿,這叫'歪打正著'!“楊永革突然笑了,“雖然菠菜泡爛了,但黃瓜須活了,月季也旺了,這不就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李大媽拎著桶來舀水,聞言白了他一眼:“就你會說!回頭賠我黃瓜架!“但她嘴角的笑意,藏都藏不住。
張大爺把最后一鋤頭土填好,拍了拍手:“行了,別琢磨你的'詭計'了。我跟物業說了,從消防栓接根臨時水管,大家輪流澆地,這叫'釜底抽薪'的正道。“
楊永革看著被水泡得皺巴巴的《三十六計》,突然覺得,有時候最管用的“計謀“,其實是最簡單的辦法。就像這水,硬引不行,硬堵不行,順著它的性子來,反而能澆出好收成。
他把書揣回兜里,幫著張大爺接水管。水管噴出的清水“嘩嘩“流進菜畦,沖刷著殘留的泥水,也沖掉了他額頭的汗。遠處,趙阿姨家的兔子跑過來,蹲在水邊喝水,尾巴尖沾了點泥,像個小逗號。
楊永革突然開始琢磨:下一章該試試“暗度陳倉“了,種點啥好呢?或許...可以種點不怕淹的蘿卜?
而那本被水泡過的《三十六計》,在沒人注意時,“圍魏救趙“那頁慢慢舒展開,上面多了幾行歪歪扭扭的水痕,像在寫:“水無常形,計無定法,順其道而行之,方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