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遠交近攻“玩出來的菜種外交戰,或論退休菜園的跨界聯盟
楊永革的向日葵秸稈剛被張大爺劈了當柴燒,隔壁小區的老李就扛著半袋西紅柿種子找上門了。這老李是退休前的中學歷史老師,說話總帶著股講課本的調調:“老楊,聽說你們用三十六計種地?我那小區的菜苗最近鬧蚜蟲,想討招'克敵制勝'的法子,這袋'粉太郎'西紅柿種子當見面禮,結的果子比姑娘的臉蛋還紅。“
楊永革盯著種子袋上的圖案直樂——這哪是“遠交近攻“,分明是“不請自來“。他翻出《三十六計》那頁,“形禁勢格,利從近取,害以遠隔“被李大媽的酸梅湯濺了個黃點,倒像給“遠“字加了個著重號。“老李,討招可以,種子得換——我用三斤'心里美'蘿卜種換你這袋西紅柿種,再附贈張大爺的煙絲驅蟲秘方,咋樣?“
老李眼睛一亮:“成交!但我有個條件:得讓你們那只會巡邏的蘆花雞去我小區指導指導,我家的雞只會下蛋,不會捉蟲。“
這場“菜種外交“的序幕,就從蘆花雞的“出訪“開始。張大爺給它做了個迷你紅綢帶,系在脖子上,活像個戴紅領巾的小學生。李大媽往它的小背包(用襪子改的)里塞了包酸梅湯渣當“干糧“,趙阿姨的兔子非要跟著,被楊永革按住了:“這次是'單雞出訪',下次帶你搞'兔雞聯合代表團'。“
蘆花雞的首次外交任務堪稱“雞生巔峰“。它在隔壁小區的菜畦里踱著方步,見蚜蟲就啄,見菜葉就聞(絕不亂啃),引得老李的鄰居們圍著拍照,說這是“軍事化管理的戰斗雞“。老李趁機掏出小本本,把張大爺的煙絲泡水配方記下來:“煙絲半兩,熱水一斤,泡半天,過濾后加半勺洗衣粉——這叫'化學武器'結合'物理攻擊'?“
楊永革在家里等著“捷報“,卻等來個棘手的消息:老李的小區想用黃瓜種換王大爺的醋腌蘿卜配方,王大爺急得直拍桌子:“這是我家祖傳的秘方,換種?門兒都沒有!“
“這叫'近攻受阻'。“楊永革嚼著剛腌好的蘿卜絲,辣得直吸氣,“老王,秘方可以給'簡化版'——比如少放兩味料,既保住祖傳的面子,又不得罪鄰居,這叫'外交辭令'。“
王大爺琢磨了半天,在紙上寫了個“刪減版“配方:陳醋三斤(實際用五斤),冰糖二兩(實際用四兩),生姜五片(實際用八片),至于那關鍵的“酒泡花椒“,壓根沒提。“這叫'留一手',免得他們腌得比我好,搶我生意。“
可老李是個“較真派“。他拿著簡化版配方腌出來的蘿卜,總覺得差點味,特意拎著壇子來“回訪“,非要嘗嘗王大爺的原版。王大爺把壇子藏在床底下,嘴硬說“吃完了“,結果被老李聞著味兒找到了,揭開壇蓋的瞬間,酸香飄得滿樓道都是,連三樓的小孩都跑來扒門縫看。
“老楊,你這朋友不實在啊。“老李舉著半根原版蘿卜,吃得直咂嘴,“這味兒比我腌的濃三倍,肯定藏了料!“
楊永革趕緊打圓場:“要不這樣,咱搞個'菜種交流會',你帶你們的黃瓜種,我帶我們的蘿卜種,王大爺現場演示腌蘿卜(只演不教關鍵步),張大爺讓雞群表演捉蟲,咋樣?“
交流會定在周末的小區廣場,楊永革特意在橫幅上寫了“以菜會友,以種傳情“,把李大媽的酸梅湯、趙阿姨的蜂蜜草莓擺成“外交展臺“,最顯眼的是個玻璃罐,里面泡著楊永革的“得意之作“——用《詩經》里的“苤苢“(車前草籽)泡的酒,標簽上寫著“詩經特釀,喝了能背'采采苤苢'“。
老李的小區果然派來了“代表團“,領頭的是個愛較真的張老師,手里攥著本《蔬菜栽培學》,見楊永革的蘿卜地就蹲下來看:“你這蘿卜間距太密,應該留三十厘米,你這才二十厘米——這叫'資源浪費'。“
張大爺聽了不樂意,把雞群往地里趕:“密點咋了?我家雞能鉆進去除蟲,三十厘米?雞都轉不開身!“
兩人吵得面紅耳赤,差點把交流會變成“學術辯論會“。楊永革趕緊端出酸梅湯:“張老師,嘗嘗這個,李大媽用'間苗'的嫩蘿卜纓熬的,這叫'廢物利用',跟你說的'資源優化'一個理。“
這場“外交危機“的轉機,藏在趙阿姨的兔子窩里。兔子不知啥時候叼了顆老李小區的黃瓜種,埋在自己的胡蘿卜地里,居然長出了棵小苗,一半像黃瓜,一半像胡蘿卜(其實是旁邊的胡蘿卜苗長歪了)。趙阿姨舉著這棵“混血苗“跑過來:“快看!這是'友好象征',它自己通婚了!“
老李和張老師看得直稱奇,張老師突然笑了:“得,算我輸。種地哪有那么多規矩,你們這'亂中有序',比書本上的靠譜。“他掏出包自己培育的“水果黃瓜“種,“這個送你們,不用換,就沖這棵'混血苗'。“
交流會的成果遠超預期:楊永革換來了五種西紅柿種、三種黃瓜種;王大爺的簡化版腌蘿卜配方被老李小區的人印成傳單,還給他送了面“醋香飄千里“的錦旗(其實是用舊被面改的);張大爺的雞群收了六個“干兒子“(老李鄰居家的小雞),每天早上兩邊的雞一起打鳴,像在唱“外交歌“。
最絕的是楊永革的“詩經特釀“,被老李帶回小區當“文化展品“,說要讓學生們知道“古人種地也喝酒“。楊永革偷偷樂——那酒里根本沒放苤苢籽,就是普通的米酒加了點藍墨水,騙老李的。
“遠交近攻“的后續,是兩個小區搞起了“菜畦聯賽“。比誰的西紅柿紅,誰的黃瓜直,誰的蘿卜甜,評委是兩邊的老頭老太太,打分全憑“眼緣“和“嘴饞“。楊永革的“心里美“蘿卜因為“名字吉利“得了冠軍,獎品是老李手寫的“農耕文化大使“獎狀,邊框用黃瓜皮貼的。
楊永革翻著《三十六計》,“遠交近攻“那頁被他貼了片西紅柿葉,葉脈清晰得像張外交地圖。他突然明白,這計的“遠“和“近“哪是距離,是心——愿意把好種子分給你的,再遠也是近;總惦記你秘方的,再近也是遠。就像老李,隔著兩個小區,卻能因為一袋種子湊成朋友;就像王大爺,嘴上說“秘方不外傳“,卻在老李腌壞三壇蘿卜后,偷偷把完整版寫在煙盒上塞給他。
他在書頁上寫了行新批注:“交的是情,攻的是隔。“寫完突然拍著大腿喊:“下一章試試'假道伐虢'!借劉大媽的魚塘養點水芹,說是幫她清理塘底,其實想收水芹炒肉絲——這叫'借地生財'!“
王大爺舉著新腌的蘿卜干笑:“我看你是想借劉大媽的魚竿釣魚,上次摸魚沒摸夠吧?“
張大爺的蘆花雞突然“咯咯“叫著往劉大媽家跑,脖子上的紅綢帶飄得像面小旗子,估計是聽見“魚塘“二字,想再當回“外交雞“。趙阿姨的兔子叼著顆“混血苗“跟在后面,活像個“跟屁蟲外交官“。
夕陽把兩個小區的菜畦連成一片,西紅柿的紅、黃瓜的綠、蘿卜的紫,在光里閃得像堆寶石。楊永革摸著《三十六計》,突然覺得這些計謀哪是用來打仗的,分明是幫退休老頭老太太找樂子的由頭——今天“外交“,明天“聯賽“,后天說不定“結盟“去偷摘公園的果子(當然是開玩笑),反正怎么熱鬧怎么來。
而那本被翻得卷邊的《三十六計》,在晚風里輕輕晃,“遠交近攻“那頁的空白處,多了幾行用不同筆跡寫的字,是兩個小區的人合寫的:
“種要換,情要傳。“(楊永革、老李)
“雞要親,人要近。“(張大爺、張老師)
“退休了,別關著門,出去走走,菜畦比世界大。“(王大爺、李大媽)
遠處,兩個小區的雞一起打鳴,聲音此起彼伏,像在合唱一首沒詞的歌。楊永革突然覺得,退休后的日子就該這樣——帶著點“小算計“,揣著點“小心眼“,但更多的是愿意把種子分給別人的熱乎氣,是隔著菜畦喊“嘗嘗我的黃瓜“的實在勁,是老了老了,還能像個孩子似的,為了顆好種子、一根甜蘿卜,笑得滿臉褶子。
這大概就是《三十六計》里沒寫的最后一計——“以心換心“,用在菜畦里,用在老伙計身上,百試百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