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假癡不癲“裝出來的種植圖風波,或論退休菜園的裝傻哲學
楊永革的水芹炒蛋剛香透半條街,陳教授的水芹種植圖就成了菜畦邊的“暢銷書“。圖上用不同顏色標著水芹的生長周期:綠色是發(fā)芽期,藍色是拔節(jié)期,紅色是收獲期,旁邊還密密麻麻寫著“水溫控制在15℃最佳““每周換水一次“等專業(yè)術(shù)語,看得張大爺直撓頭:“這比我孫子的奧數(shù)題還難,老楊你能看懂?“
楊永革把種植圖鋪在向日葵秸稈堆上,瞇著眼睛瞅了半天,突然一拍大腿:“看不懂!“他故意把“看“字拖得老長,眼角卻偷偷瞟著陳教授帶來的那罐龍井,“陳教授,您這圖上的'拔節(jié)期'是啥意思?是不是跟我家玉米長個子一個理?“
陳教授推了推眼鏡,果然上鉤:“差不多,但水芹的拔節(jié)需要光照和水溫配合...“他蹲在圖邊,拿著樹枝當教鞭,從水芹的根系結(jié)構(gòu)講到光合作用,講得口干舌燥。楊永革趕緊遞上李大媽新煮的酸梅湯:“教授您歇會兒,喝口湯潤潤喉,這湯加了陳皮,比龍井還解膩。“
這出“假癡不癲“的戲碼,楊永革排練了好幾天。他早就把種植圖看明白了——畢竟種了一輩子菜,啥植物啥脾氣門兒清,裝傻不過是想讓陳教授多來幾趟,既能學新學問,又能蹭他帶來的好茶(上次陳教授帶來的碧螺春,香得張大爺?shù)碾u都圍著茶缸轉(zhuǎn))。
王大爺是第一個看穿的。他蹲在魚塘邊釣魚(劉大媽特批的,只準釣小雜魚),看著楊永革拿著種植圖追著陳教授問東問西,直笑:“老楊你這招'裝傻充愣'夠高明,比'假道伐虢'還損,借著問種植,實則蹭茶喝。“
楊永革趕緊擺手:“可別瞎說,我是真不懂。“他故意把圖拿反了,“你看這紅色的,是不是說水芹該澆水了?“
王大爺剛要戳穿,陳教授突然說:“這紅色是收獲期,說明可以割了。老楊你要是實在不懂,我明天帶本《水生蔬菜栽培學》來,比圖清楚。“
楊永革心里樂開了花——這叫“請君入甕“升級版,不僅能蹭茶,還能蹭書看。他趕緊幫陳教授收拾圖:“那太謝謝教授了!我這人笨,就得您這樣的文化人多指點。“
張大爺?shù)碾u群顯然也看透了楊永革的心思。第二天陳教授帶著書和新茶來時,蘆花雞居然叼著個空茶杯往陳教授腳邊送,被張大爺一把薅住:“你這雞也學壞了,想蹭茶喝?“
李大媽拎著剛腌的水芹咸菜路過,見陳教授在講種植圖,笑著往他手里塞了塊咸菜:“教授嘗嘗,這是按老楊說的'酸過醋蘿卜'腌的,您給評評,夠不夠酸?“
陳教授咬了一口,酸得直皺眉,卻笑著說:“夠酸!里面加了花椒吧?既解膩又提香,比我在研究所吃的外賣還開胃。“
這場“裝傻求學“的風波,很快演變成了“菜畦課堂“。每天下午三點,陳教授就帶著書和茶來菜畦邊,楊永革搬個小馬扎當“課桌“,張大爺、王大爺、李大媽、趙阿姨圍著聽,連蘆花雞都蹲在旁邊,偶爾“咯咯“叫兩聲,像在回答問題。
課堂上的“意外“總比學問多:
-楊永革假裝看不懂“光合作用“,讓陳教授用“菜葉子曬太陽長個子“來解釋,實則想讓他多講點接地氣的法子;
-張大爺故意問“雞糞當肥料會不會燒壞水芹“,其實是想知道自家雞糞的“肥力等級“;
-王大爺拿著醋腌蘿卜問“為啥蘿卜泡在醋里會變脆“,實則想炫耀自己的腌菜手藝;
-最絕的是趙阿姨的兔子,總在陳教授講到“根系生長“時,往水芹塘里蹦,像是在演示“根須怎么扎進泥里“。
陳教授大概也看穿了大家的“裝傻“,卻樂得配合。他把《水生蔬菜栽培學》里的知識,全改成了“菜畦版“:“水芹喜歡干凈水,就像張大爺?shù)碾u愛干凈窩;蘿卜要多曬太陽,就像王大爺喝酒得就著太陽;酸梅湯放冰糖,就像給菜畦撒甜料,日子才不寡淡。“
第一個反轉(zhuǎn),是陳教授的學生來了。一群戴眼鏡的年輕人拿著筆記本,對著水芹塘拍照,說要做“社區(qū)農(nóng)耕生態(tài)研究“,還采訪了楊永革:“楊大爺,您是怎么想到用水芹凈化魚塘水質(zhì)的?“
楊永革繼續(xù)裝傻:“啥凈化?我就想種點芹炒肉絲,沒想到歪打正著。“他偷偷給陳教授使眼色,“都是陳教授教得好。“
學生們回去后,寫了篇報道,標題是《退休老人巧用傳統(tǒng)智慧,水芹治污顯奇效》,把楊永革夸成了“生態(tài)達人“。社區(qū)主任拿著報紙來菜畦,非要給楊永革頒獎,被他笑著推了:“這獎該給陳教授,我就是個種菜的。“
第二個反轉(zhuǎn),是陳教授的茶罐空了。他本來只打算來教幾次,結(jié)果被這群“裝傻“的老頭老太太黏上了,茶罐換了一個又一個,從龍井到碧螺春,從鐵觀音到普洱,最后索性把家里的茶柜搬了個空,說:“跟你們喝茶聊天,比在研究所看論文有意思。“
最妙的是,陳教授居然跟著楊永革學起了“裝傻“。他故意說看不懂李大媽的腌菜壇子,讓李大媽手把手教他腌水芹;假裝不會用張大爺?shù)臒煷仯審埓鬆斀趟趺囱b煙絲;甚至學著王大爺?shù)臉幼樱自隰~塘邊釣小雜魚,說:“這比做實驗有趣多了。“
楊永革翻著《三十六計》,“假癡不癲“那頁被他用茶水浸出個圓形印記,像個茶杯底。他突然明白,這計的“癡“和“癲“不是真傻,是給日子留的“活口“——太精明了,就少了湊在一起的理由;裝裝傻,反而能把學問、茶香、笑聲都揉進菜畦里,變成誰也離不開的熱鬧。
就像陳教授,明明懂那么多學問,卻愿意蹲在菜畦邊講“菜葉子曬太陽“;就像張大爺,明明知道楊永革在裝傻,卻故意配合著問東問西;就像王大爺,嘴上罵著“老楊你真笨“,卻把最好的醋腌蘿卜留給陳教授下茶。
他在書頁上寫了行新批注:“真傻是笨,裝傻是智慧——讓別人舒服,自己也快活。“寫完突然拍著陳教授的肩膀笑:“下一章試試'上屋抽梯'!咱騙張大爺把他珍藏的煙絲拿出來給您嘗嘗,然后說這煙絲泡水驅(qū)蟲效果最好,讓他不得不貢獻出來——這叫'逼上梁山'。“
張大爺聞言舉著煙袋鍋瞪他:“想動我的煙絲?先問我家蘆花雞答不答應!“
蘆花雞像是聽懂了,“咯咯“叫著往張大爺懷里鉆,翅膀還護著煙袋鍋,活像個稱職的“煙絲保鏢“。陳教授笑得直搖頭:“你們這群老伙計,比我的研究生還會'勾心斗角',不過——“他喝了口茶,“我喜歡。“
夕陽把“菜畦課堂“的影子拉得老長,陳教授的《水生蔬菜栽培學》攤在向日葵秸稈上,被風吹得嘩嘩響,像在念課本。楊永革的水芹在塘里綠得發(fā)亮,張大爺?shù)碾u群蹲在旁邊聽“課“,王大爺?shù)聂~竿在水面晃出圈圈漣漪,李大媽的酸梅湯在壇子里散發(fā)著酸香。
楊永革摸著《三十六計》上的茶杯印,突然覺得這些計謀哪是用來算計的,分明是群老頭老太太的“保鮮劑“——讓退休的日子不那么枯燥,讓老伙計們的交情不那么平淡,讓像陳教授這樣的“新人“,能輕易融進這團熱熱鬧鬧的生活里。
而那本被翻得起毛的《三十六計》,在晚風里輕輕晃,“假癡不癲“那頁的空白處,多了幾行用不同筆跡寫的字,是課堂上的“隨堂筆記“:
“裝傻也是本事,能讓日子變甜。“(楊永革)
“煙絲能驅(qū)蟲,也能泡茶(試過,不好喝)。“(張大爺)
“教授的茶,配我的蘿卜,絕了。“(王大爺)
“下次教教授腌酸梅湯,讓他也學學'裝傻'。“(李大媽)
遠處,趙阿姨的兔子叼著片水芹葉,蹦到陳教授腳邊,像是在交“作業(yè)“。陳教授笑著摸了摸兔子的頭,把茶水倒了點在地上:“給你也喝點,算'課堂獎勵'。“
楊永革突然覺得,這大概就是最好的退休生活——有人愿意陪你裝傻,有人愿意聽你胡扯,有人愿意把好茶分給你,有人愿意把日子過成本熱熱鬧鬧的《三十六計》,翻開哪一頁,都是笑,都是暖,都是過不夠的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