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上屋抽梯“抽出來的煙絲保衛戰,或論退休菜園的逼上梁山計
楊永革的水芹剛夠炒兩盤肉絲時,張大爺的煙絲罐成了菜畦邊的“軍事機密“。那是個紫銅小罐,罐口包著層牛皮紙,據說里面裝的是他托人從云南帶來的“云絲“,煙味醇得能讓路過的蜜蜂都打個趔趄。張大爺每天只敢在雞群歸籠后,躲在向日葵秸稈堆后抽一斗,抽完還把煙蒂埋進土里,生怕被楊永革看見。
“這叫'秘而不宣'。“楊永革蹲在秸稈堆旁,聞著土里殘留的煙香直咂嘴。《三十六計》“上屋抽梯“那頁被他夾在煙荷包里(從王大爺那借的),“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斷其援應,陷之死地“——這幾句話被煙油浸得發亮,像給計謀鍍了層尼古丁。
陳教授最近總念叨煙絲泡水驅蟲的效果:“古籍里說煙草浸出液能殺蚜蟲,比農藥環保。“他對著楊永革的水芹塘嘆氣,“就是沒好煙絲,普通煙卷的煙絲勁兒不夠。“
楊永革眼睛一亮——這正是“上屋抽梯“的好時機。他拍著胸脯保證:“教授放心,不出三天,保證讓您用上最好的煙絲。“
第一招“請君上屋“,是楊永革故意在張大爺的雞籠旁放了片被蚜蟲啃得千瘡百孔的茄子葉。張大爺果然心疼壞了,蹲在籠邊罵:“這群小蟲子,比王大爺的醋還毒!“
楊永革湊過去,假裝嘆氣:“我聽說用煙絲泡水噴葉子,蚜蟲立馬死光。陳教授說,最好的煙絲效果才好。“他故意往紫銅煙絲罐的方向瞟,“可惜咱沒這好東西。“
張大爺叼著空煙袋鍋,嘴硬道:“再好的煙絲也不如我的雞!蘆花雞啄蚜蟲比啥都管用。“話雖如此,卻下意識地把煙絲罐往懷里捂了捂。
第二招“搭梯引路“,由李大媽出馬。她拿著剛腌的水芹咸菜找到張大爺,神秘兮兮地說:“老張,我那咸菜壇子長霉了,陳教授說用煙絲水擦壇口能防霉,你那兒有沒有...?“
張大爺把煙絲罐藏到雞籠底下,搖頭晃腦:“沒有沒有,我這煙絲金貴著呢,擦壇子太可惜。“
李大媽“唉“了一聲:“那太可惜了,我還以為能換你點煙絲,給你腌壇'煙香蘿卜'呢——比王大爺的醋腌蘿卜有勁兒。“
這話戳中了張大爺的軟肋——他一直想在腌菜上壓過王大爺。果然,張大爺的喉結動了動,卻還是硬撐著:“我才不稀罕你的蘿卜。“
第三招“抽梯斷援“,是王大爺的“神助攻“。他故意拿著自己的粗煙絲往菜畦里撒,嘴上嚷嚷:“雖然不如老張的'云絲',但聊勝于無,總比讓蚜蟲把菜啃光強。“
張大爺看著王大爺那包黑乎乎的煙絲,急得直跺腳:“你這破煙絲泡水,別把菜毒死了!“
楊永革趁機添火:“就是,王大爺這煙絲太次。老張,你的'云絲'要是拿出來點,既能救菜,又能讓陳教授見識見識你的好東西,多有面子。“
張大爺的臉漲得通紅,像被煙袋鍋燙了似的。他看看被蚜蟲啃壞的茄子葉,又想想李大媽說的“煙香蘿卜“,最后狠狠往地上啐了口:“拿就拿!但說好了,只給一小撮,用完還得把罐子還我!“
紫銅煙絲罐剛打開,醇厚的煙香就飄了半條街。陳教授湊過來聞了聞,眼睛直發亮:“這是'云絲'啊!我在云南做調研時見過,現在很少見了。“
張大爺被夸得有點飄,故作大方地舀了一勺:“拿去用!不夠再說——但得記著,這是借的,不是給的。“
楊永革趕緊找了個玻璃瓶裝煙絲,往里面倒熱水,嘴里念叨:“這叫'借梯登高',既救了菜,又讓老張露了臉。“
可他沒算到,煙絲水的效果太好。噴在茄子葉上,蚜蟲當天就掉了一地;噴在李大媽的酸梅湯壇口,霉斑第二天就沒了;最絕的是王大爺,偷偷舀了點煙絲水倒進醋壇,說要腌“煙香醋蘿卜“,結果酸中帶辣,比以前還夠味。
“這煙絲是個寶啊!“李大媽拿著空了的玻璃瓶找張大爺,“老張,再借點唄,我給你腌兩壇'煙香酸梅湯'。“
張大爺看著空蕩蕩的煙絲罐,心疼得直抽氣:“都說了只借一勺!你們這是'趁火打劫'!“
王大爺舉著他的“煙香醋蘿卜“湊過來:“老張,我用蘿卜換你的煙絲,咋樣?一口蘿卜換一勺煙絲。“
張大爺剛要罵人,陳教授拿著本《中國煙草史》來了:“老張,你這煙絲罐是民國的吧?我看書上有同款,值不少錢呢!“
張大爺的注意力果然被轉移了,捧著煙絲罐翻來覆去地看:“真的假的?這是我爹傳下來的。“
楊永革趁機往煙絲罐里撒了把王大爺的粗煙絲,假裝是剩下的“云絲“:“教授您看,老張多大方,特意留了點給您研究。“
這場“煙絲保衛戰“的第一個反轉,是張大爺成了小區的“煙絲專家“。鄰居們聽說他的煙絲能驅蟲、防霉、腌菜,紛紛來請教,有的還拿自家的好東西換他的“煙絲秘方“——三樓的劉大媽用一袋糯米換了勺煙絲,說要做“煙香粽子“;五樓的孫大爺用兩斤核桃換了點,說要試試煙絲泡水澆蘭花。
張大爺的煙絲罐雖然空了,卻換回了一筐糯米、半袋核桃、三斤紅棗,還有李大媽特意給他腌的“煙香酸梅湯“,比原來的煙絲還值。他摸著煙絲罐笑:“這叫'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比守著罐煙絲強。“
第二個反轉,是“煙絲水“成了小區的“環保專利“。陳教授把煙絲水的配方寫成了宣傳單:“云絲半兩,熱水一斤,浸泡24小時,過濾后加半勺肥皂水——適用于蚜蟲、紅蜘蛛、霉斑。“宣傳單的落款是“菜園科研小組“,楊永革、張大爺、陳教授的名字排在一起,像篇發表的論文。
最妙的是,張大爺居然戒了煙。他說:“煙絲留著驅蟲腌菜,比抽進肺里強。“現在每天蹲在菜畦邊,不是教大家怎么用煙絲水,就是等著李大媽的新腌菜,日子過得比抽煙時還滋潤。
楊永革翻著《三十六計》,“上屋抽梯“那頁的煙油被他用紙巾擦了擦,露出“斷其援應“四個字。他突然明白,這計的“抽梯“不是逼人為難,是幫人放下執念——張大爺守著煙絲罐,其實是守著對父親的念想,可當煙絲變成驅蟲劑、變成腌菜料、變成鄰里間的話題,那份念想反而以另一種方式活了下來,比鎖在罐子里更有意義。
就像楊永革“逼“張大爺拿出煙絲,不是為了占便宜,是想讓他知道,好東西分享出來才更值錢;就像陳教授夸煙絲罐值錢,不是為了轉移話題,是想讓張大爺明白,除了煙絲,罐子里還有更珍貴的回憶。
他在書頁上寫了行新批注:“抽的是梯,留的是路。“寫完突然拍著張大爺的肩膀笑:“下一章試試'樹上開花'!咱把你的紫銅煙絲罐裝滿干花,擺在菜畦邊當'驅蟲香薰',既好看又實用——這叫'舊物新用'。“
張大爺舉著李大媽的酸梅湯壇笑:“先把你欠我的煙絲還了再說!陳教授說,下個月他去云南,能幫我帶新的'云絲',到時候...嘿嘿,還讓你幫我'借'出去。“
楊永革笑著點頭,心里卻在想:這老頭,終于明白“上屋抽梯“的真正意思了——有時候,把自己逼上梁山,才能看見不一樣的風景。
夕陽把紫銅煙絲罐照得發亮,罐子里插著李大媽摘的野菊花,黃燦燦的,比煙絲還好看。陳教授的《中國煙草史》攤在向日葵秸稈上,被風吹得嘩嘩響,像在講一個關于煙絲、關于分享、關于老伙計們的故事。
楊永革摸著《三十六計》上的煙油印記,突然覺得這些計謀哪是用來害人的,分明是群老頭老太太的生活辯證法——舍不得的,逼自己舍一次;放不下的,逼自己放一回;總守著的,逼自己打開門,說不定門外的世界,比屋里更熱鬧。
而那本被翻得起毛的《三十六計》,在晚風里輕輕晃,“上屋抽梯“那頁的空白處,多了幾行用煙絲水寫的字,干了后留下淡淡的褐色印記:
“梯可抽,情不可斷。“(楊永革)
“煙絲沒了,朋友來了。“(張大爺)
“老東西新用法,日子才有滋味。“(陳教授)
遠處,張大爺的蘆花雞正領著雞群啄蚜蟲,嘴里叼著片被煙絲水噴過的茄子葉,吃得津津有味。趙阿姨的兔子蹦到紫銅煙絲罐旁,聞了聞野菊花,突然打了個噴嚏——大概是想起了煙絲的味道。
楊永革突然覺得,退休后的日子就該這樣——有點“逼不得已“,有點“身不由己“,但最后都變成了“心甘情愿“,變成了菜畦里的驅蟲水、壇子里的煙香腌菜、和老伙計們臉上那抹藏不住的笑,怎么過都覺得值。
各位蹲在菜畦邊扒拉煙絲水驅蟲的老伙計,今天咱不聊三十六計,聊聊那些被蘆花雞啄過的稿紙、沾著醋漬的鋼筆,以及我為了寫這些“退休老頭的餿主意“,干過的比張大爺藏煙絲還離譜的蠢事。
先說“上屋抽梯“那章。為了搞明白煙絲泡水到底能不能驅蟲,我真偷了張大爺半罐“云絲“。那紫銅煙絲罐藏在雞籠底下,上面還壓著塊磚頭,我蹲在雞糞堆里摸了半天才摸出來,被蘆花雞追著啄了三條褲腿,現在膝蓋上還有個月牙形的疤——張大爺說這是“雞星高照“,李大媽說這是“偷雞不成蝕把米“的勛章。
泡煙絲水的時候更絕。我按陳教授說的比例,往玻璃罐里倒了熱水,結果煙絲太好,泡出的水濃得像醬油,噴在茄子葉上,蚜蟲是死了,葉子也被熏得卷了邊,活像被王大爺的醋腌過。張大爺發現時,正看見我對著卷邊的茄子磕頭,嘴里念叨“對不起對不起“,他叼著煙袋鍋笑:“老楊,你這是給茄子行拜師禮?“
寫“假癡不癲“時,我為了體驗“裝傻“的精髓,拿著陳教授的《水生蔬菜栽培學》追著小區門口賣煎餅的王師傅問:“師傅,光合作用是不是跟你攤煎餅翻面一個理?“王師傅以為我老年癡呆,多給我加了個雞蛋,說:“大爺,吃點好的補補腦子。“
還有蘆花雞的“外交出訪“。我真給它做了個襪子改的小背包,里面塞了李大媽的酸梅湯渣,結果這雞在隔壁小區的菜畦里拉了泡屎,正好落在人家的西紅柿苗上。老李的鄰居舉著沾著雞糞的西紅柿苗找上門,我硬著頭皮說這是“生態施肥“,結果被老李罰著澆了三天菜,澆到最后,那西紅柿苗居然長得比別的都旺——老李現在見人就說:“老楊的雞糞比化肥管用,就是有點費鞋。“
有人說我寫的故事太假:雞會巡邏?兔子能臥底?老頭老太太們整天琢磨計謀,不怕把腦子用禿?可我要告訴你,現實比故事離譜十倍。
小區門口的劉大爺,真能用彈弓打下來偷吃櫻桃的麻雀,還說這是“擒賊先擒王“;賣豆腐的張嬸,算賬時總說“給你打個'瞞天過海'折“,其實就是抹掉零頭;就連收廢品的老張,都知道用“聲東擊西“——先夸你家的舊報紙整齊,再壓價收你的空酒瓶。
寫“指桑罵槐“那章時,我為了觀察張大爺怎么用雞擠兌王大爺,蹲在籬笆后記錄了三天。第一天被蚊子叮了七個包,第二天被李大媽的酸梅湯潑了一身(她說以為我是偷壇子的),第三天最絕,張大爺的雞群突然集體拉稀,全拉在我新買的皮鞋上,張大爺蹲在旁邊笑:“這雞是在給你'指桑罵槐'呢,嫌你偷看。“
有個讀者給我寄了封信,說他按“渾水摸魚“那章的方法,在自家魚缸里攪水抓魚,結果把魚缸攪裂了,水漫了半屋,魚沒抓到,倒把他珍藏的《三十六計》泡成了紙漿。他問我能不能賠他本書,我說:“賠你本新的,但你得告訴我,魚最后游哪兒去了?“
其實寫這些故事,哪是教大家用計謀?不過是想說說咱退休人的日子——看著雞飛狗跳,其實全是熱熱鬧鬧;聽著吵吵嚷嚷,其實滿是真心實意。張大爺藏煙絲,不是小氣,是想留著給老伙計們分;王大爺護著醋腌蘿卜配方,不是摳門,是怕別人腌不好糟蹋了手藝;李大媽的酸梅湯總給多,不是傻,是想讓大家多喝點酸甜的,日子別太苦。
上次社區搞“退休人才展“,我把張大爺的紫銅煙絲罐(裝著干花)、王大爺的醋壇子、李大媽的酸梅湯壇都擺了上去,旁邊放著那本被翻爛的《三十六計》。有個年輕人指著書問:“大爺,您這書里的計謀,哪個最管用?“
我還沒說話,張大爺叼著煙袋鍋搶著說:“最管用的是'笑里藏刀'——笑著把菜分給你,讓你下次不得不還禮,這叫'禮尚往來'計。“
王大爺舉著醋壇子笑:“我說是'苦肉計'——故意說自己腌的蘿卜酸,讓你們可憐我,多來蹭飯,這叫'熱鬧計'。“
李大媽端著酸梅湯補充:“我說是'美人計'——用好吃的拴住你們的胃,讓你們天天來陪我聊天,這叫'不孤單計'。“
那天展臺上的干花被風吹得直晃,醋香混著酸梅湯的味,像壇釀了多年的酒。我突然明白,咱退休人哪是在用三十六計?咱是把日子過成了三十六計,每一計里都藏著“想和你湊湊“的熱乎氣。
最后跟大家透個底,寫“樹上開花“那章時,我打算把張大爺的煙絲罐掛在桃樹上當“驅蟲香薰“,結果罐子里的干花引來一群蜜蜂,把罐子當成了蜂巢。現在那紫銅罐上還沾著蜂蠟,張大爺寶貝得不行,說這是“蜂擁而至“,比裝煙絲時金貴。
有次孫子問我:“爺爺,你寫這些雞毛蒜皮的事,有啥意思?“我指著窗外菜畦里的老伙計們——張大爺在教陳教授用煙袋鍋,王大爺在給李大媽的酸梅湯壇蓋布,蘆花雞領著雞群啄蟲,趙阿姨的兔子蹲在旁邊看熱鬧。
我說:“你看,這些事看著碎,其實是日子的骨頭,沒這些,日子就散架了。“
就像那本被煙油、醋漬、雞糞泡過的《三十六計》,pages皺巴巴的,卻比任何新書都有分量——因為每一頁都記著誰笑了,誰吵了,誰把誰的煙絲借走了沒還,誰的醋腌蘿卜酸得人直咧嘴。
感謝看到這兒的你。如果你也有藏著故事的煙絲罐、醋壇子、酸梅湯壇,不妨在菜畦邊擺擺,說不定哪天,咱們的罐子碰在一起,就能釀出壇更熱鬧的日子。
——一個被蘆花雞啄過、被醋腌過、被煙絲熏過,卻覺得日子比蜜甜的退休老頭
(寫這段話時,張大爺的煙絲罐從桃樹上掉了下來,砸在我頭上,干花撒了一身,王大爺的醋壇子倒了,酸水濺了我一褲腿,李大媽笑得把酸梅湯灑了,正好澆在我腳邊的茄子苗上——你看,這日子,多像我寫的故事,亂糟糟,卻滿是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