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言情小说推荐_女生小说在线阅读 – 潇湘书院

首頁楊永革的田園詭計

第27章且悟歲月流轉里卸桎梏輕行囊的處世通透

第二十七章:“金蟬脫殼”蛻衣見透,且悟歲月流轉里卸桎梏輕行囊的處世通透

老槐樹的樹皮在秋陽里裂了道深縫,最底下的老皮卷著邊,像件被撐破的舊衣裳,里面裹著層嫩綠色的新皮,潤得能掐出水。楊永革踮著腳摸了摸那老皮,指尖一碰,就簌簌往下掉渣,露出的新皮滑溜溜的,帶著股樹汁的清苦氣。

“這就是‘殼’了。”他用指甲輕輕把卷邊的老皮往外掀了掀,新皮在風里微微顫,像個剛睡醒的孩子。《三十六計》“金蟬脫殼”那頁,夾著片蟬蛻,半透明的翅翼還保持著展翅的姿態,卻輕得沒有一點分量。他用朱筆在“存其形,完其勢;友不疑,敵不動”旁邊畫了棵槐樹,樹干上畫了層剝落的皮,像給樹穿了件半脫的蓑衣。“金蟬脫殼,不是逃跑,是卸重——殼太重了,就飛不起來;老皮太緊了,樹就長不粗。”

王大爺扛著梯子來摘槐米,見他對著樹皮發呆,把梯子往樹旁一靠:“這老槐每年都蛻層皮,你才發現?”他踩著梯子夠高處的槐米,老皮被梯子一碰,“嘩啦”掉下一大片,“你看,它自己也在卸呢,不把老皮蛻了,新皮怎么舒展開?”

李大媽挎著竹籃來撿槐米,撿起片剛掉下的老皮,翻來覆去地看:“這皮看著干硬,當年也是嫩的。”她把老皮放進籃底,“留著燒火,比新柴引火快——老東西有老東西的用處,就是別總裹在身上不放。”

張大爺叼著煙袋鍋蹲在樹根旁,煙袋鍋里的火星映著他眼角的皺紋:“我年輕時總愛穿件藍布褂,洗得發白了還舍不得扔,后來胖了,穿著勒得慌,才狠心給了收廢品的。現在想想,人啊,就像這槐樹,身子長了,舊衣裳就得脫,硬穿著,難受的是自己。”

陳教授背著畫板來畫樹,見老皮剝落的樣子,突然放下畫筆:“從植物學角度說,樹皮的脫落是為了適應莖稈的加粗生長,舊皮無法隨莖稈增粗而延展,就會自然脫落,為新皮騰出空間——這是一種‘生長性脫落’,不是損傷,是新生。”他指著新皮上的細絨毛,“你看,這些絨毛能保護新皮,就像人脫殼時,也得有層自我保護的軟甲。”

“脫殼”的第一手,在“認”。

楊永革沒急著幫槐樹剝老皮,就蹲在樹下看:哪些老皮已經卷邊、發脆,一碰就掉;哪些還緊緊貼在新皮上,邊緣帶著點韌性;哪些地方的新皮已經長硬,能經得起風吹,哪些還嫩得透著光。他用粉筆在樹干上畫了幾個圈:該脫的老皮圈紅圈,還沒到時候的圈藍圈,新皮嬌嫩的地方畫個小三角。

“這紅圈里的,就是該蛻的‘殼’。”他指著一片卷成筒狀的老皮,“它們已經完成使命了,賴著不走,只會擋住新皮呼吸。”王大爺從梯子上下來,湊過來看:“有些皮看著還結實,其實里面早空了——就像人心里的念想,看著挺牢,其實早該放下了,硬提著,累。”

李大媽的針線笸籮里堆著些舊頂針、斷針頭,有的銹得打不開,有的豁了口,她總說“說不定能修”,卻從來沒動過。見楊永革給樹皮畫圈,她突然把笸籮倒出來,挑出能用的頂針擦干凈,其余的全扔進了垃圾桶:“這銹頂針就是我的‘殼’,戴著硌手,留著占地方,早該扔了。”

張大爺的工具箱里藏著把老鋸子,鋸齒崩了好幾個,木柄也裂了縫,是他年輕時學木工用的,總說“見鋸如見人”。現在看著槐樹皮,他把鋸子拿出來,用錘子敲掉崩裂的鋸齒,又用膠水粘好木柄:“不能用的得卸,還能用的得修——脫殼不是全扔,是把沒用的部分摘干凈。”

陳教授的書架上擺著些舊獎杯、舊證書,有的是年輕時得的,有的是學生送的,占了大半空間。他看著這些“榮譽殼”,突然騰出一格,把獎杯挪進去,留出的地方擺上了新買的種子:“榮譽是過去的殼,總擺在顯眼處,就沒地方放新希望了。”

楊永革看著大家清理的“殼”,突然覺得這老槐樹像面鏡子——照出誰還裹著舊皮,誰已經換上新顏。“認不清該脫的殼,就像穿著小鞋趕路,越走越沉。”他撿起片紅圈里的老皮,“就像這樹皮,知道自己老了、硬了,該給新皮讓地方了,這才是真明白。”

“脫殼”的第二手,在“緩”。

楊永革只把紅圈里那些一碰就掉的老皮輕輕摘下來,藍圈里的沒動,新皮嬌嫩的地方,還找了些干草輕輕蓋住。“這叫‘循序漸進’,脫殼不能急,得等它自己松勁。”他把摘下的老皮堆在樹根旁,“讓它們離根近點,爛了能當肥——脫下來的殼,也能反哺新生。”

王大爺學著他的法子,處理自己的舊家具。那個用了三十年的木柜,柜門合不上了,抽屜也卡殼了,他沒直接劈了當柴燒,而是拆了柜門當擱板,修了抽屜當儲物盒,剩下的框架送給了收廢品的:“這叫‘化整為零’,殼太大,一下子脫不掉,就拆成小塊慢慢卸,既不心疼,又不浪費。”

李大媽的舊毛衣袖口磨破了,她沒扔,而是把袖子剪掉,改成了坎肩,領口松了,就縫了圈新花邊:“這叫‘改舊為新’,殼破了個洞,別忙著扔,補補改改,說不定比新的還合身。”她穿著改好的坎肩在菜園里轉,誰見了都問在哪買的。

張大爺戒煙時沒一下子戒掉,先是每天少抽半袋,再慢慢改成抽旱煙,最后用薄荷糖代替煙袋鍋:“這叫‘逐步脫殼’,老習慣像老皮,貼得太緊,硬撕會出血,得一點一點松勁,讓新習慣慢慢長出來。”現在他見人遞煙,擺擺手說:“嘴里的糖比煙袋甜。”

陳教授退休時,沒一下子退出所有課題,而是先辭掉了組長的職務,再減少開會的次數,最后只留了個顧問的閑職:“這叫‘緩沖脫殼’,職場的殼戴久了,突然摘掉會失重,得慢慢卸,讓自己有個適應的過程。”現在他每天畫畫、種花,比上班時還精神。

半個月后,老槐樹的藍圈里那些老皮,果然自己裂開了縫,邊緣卷得更厲害了,楊永革輕輕一掀就掉,露出的新皮已經變得厚實,帶著層淡淡的青灰色,能經得起風吹雨打了。“你看,不急著催,它自己就準備好了。”他把新皮上的干草拿掉,“該保護的時候護著,該放手的時候放手,脫殼才不疼。”

“脫殼”的第三手,在“放”。

楊永革把所有摘下的老皮,都堆在菜園的空地上,澆了點水,蓋上層薄土,讓它們慢慢腐爛成肥。“這叫‘徹底放手’,脫下來的殼別總惦記著,讓它回歸大地,變成滋養新生命的勁——就像人老了,別總想著年輕時候的本事,把經驗傳給年輕人,比自己硬扛著強。”

王大爺把拆柜子剩下的木渣,撒在了菜畦里當覆蓋物,既能保墑,又能防草。“這木頭跟著我三十年,現在回了土,也算沒白活。”他看著菜苗從木渣里鉆出來,“舊殼護著新苗,這才是最好的歸處。”

李大媽把改坎肩剩下的毛線頭,攢起來編成了個小坐墊,送給了趙阿姨的孫子:“線頭像老皮,看著沒用,攢起來也能派上用場——只要肯放手,舊東西總能找到新活法。”

張大爺把戒煙省下的錢,給孫子買了套木工工具,教他學做小凳子:“我年輕時的手藝,總得有人接著,總捂在自己手里,就成了死殼。”看著孫子歪歪扭扭的作品,他比自己得獎還高興。

陳教授把那些舊獎杯、證書拍成照片,存在電腦里,騰出的書架擺滿了新到的書:“照片留著念想就夠了,實物占地方——人啊,得學會給回憶‘減負’,不然新故事沒地方寫。”

老槐樹徹底蛻完殼那天,樹干顯得格外清爽,新皮在陽光下泛著青灰色的光,比原來粗了一圈,連樹影都看著舒展了。有幾只麻雀落在枝頭上,啄著新皮上的小蟲子,嘰嘰喳喳的,像在給樹道賀。

“你看,脫了殼,連鳥都愿意來了。”楊永革摸了摸新皮,不再像之前那么嬌嫩,卻帶著股韌勁兒,“這就像人卸了重負,走路都帶風,身邊的人也跟著舒坦。”

王大爺用木柜改的擱板上,擺上了他腌的咸菜壇,壇口的玻璃蓋反射著光,比原來堆在地上看著順眼多了:“這叫‘舊殼新用’,脫下來的不是廢物,是換了種方式陪著你。”

李大媽的坎肩洗了好幾回,越穿越軟和,配著她新做的布鞋,透著股自在勁兒:“衣服合身了,心也跟著松快——人活著,就得穿得舒服,想得通透,別讓舊殼捆著。”

張大爺的孫子做出了第一把像樣的小凳子,凳腿上還刻著歪歪扭扭的“爺爺”兩個字。張大爺把凳子擺在門口,誰來都要夸兩句:“這叫‘殼里生花’,老手藝脫了舊殼,在年輕人手里開了新花。”

陳教授的新書架上,最顯眼的地方擺著盆從槐樹底下挖的野草,草葉間還頂著朵小藍花。“這草在老皮爛成的肥里長得最旺,”他笑著說,“脫殼的智慧,不在于‘脫’得多干凈,而在于讓‘殼’變成新生命的養分。”

“金蟬脫殼”的智,在“輕”。

楊永革在槐樹上掛了個小木牌,寫著“蛻衣方能長”。他說這五個字是脫殼的真諦:衣不蛻,身不長;殼不卸,心不寬。“可這‘輕’不是空,是‘帶著必要的,放下多余的’。”他指著樹干上的新皮,“你看它沒了老皮的硬,卻多了韌,這才是真的強。”

立冬那天,楊永革給槐樹刷了層石灰水,新皮上的絨毛已經變硬,能經得起冬天的冷了。他看著樹影在地上畫的圈,突然覺得人這一輩子,就像這槐樹:小時候穿嫩皮,年輕時換韌皮,老了蛻硬皮,一層一層脫,一層一層長,最后把所有的殼都還給大地,只留挺拔的軀干,迎著風,沐著光。

下一章該寫“關門捉賊”了。楊永革看著菜園里那只總偷菜的野兔,在籬笆上留的那個破洞,心里有了譜:不是真要捉住它,是想把破洞補好,再在旁邊撒點胡蘿卜籽——這“關”是守住自己的界,這“捉”是給對方留的路,門關上能護苗,籽撒下能安兔,各得其所,才是真安穩。

晚風拂過槐樹新皮,發出“沙沙”的響,像在說:蛻了那“殼”,剩下的,就帶著輕勁,往高處長吧。

各位端著茶碗、摟著貓、在陽臺曬太陽的朋友,咱們又該聊聊了。

寫下這行字時,窗臺上的仙人掌剛褪了片老刺,新刺嫩得發綠,藏在老刺的根窩里,像個怯生生的孩子。想起老槐樹上那些剝落的老皮,突然就想說說“脫殼”這回事——不光是樹要蛻衣,人要卸負,連這些字,也在跟著日子一點點“脫皮”。

先說說為啥總寫這些“慢半拍”的事吧。

有回在菜市場,見個賣豆腐的大姐,有人催她“快點裝,趕時間”,她卻慢悠悠地用布擦了擦秤盤,說:“豆腐嫩,急了就碎了。”那瞬間突然覺得,咱們現在的日子太像被按了快進鍵的錄像帶,菜沒長熟就摘,話沒聽完就吵,路沒走穩就跑,結果呢?豆腐碎了,人心慌了,連園子里的草都比苗長得瘋。

寫《金蟬脫殼》那章時,對著老槐樹看了整整三天。第一天看老皮多頑固,第二天看新皮多膽怯,第三天看風怎么把老皮一點點吹卷、吹落。突然就看懂了:樹比人聰明,它知道什么時候該守,什么時候該放,不像咱們,總把“舊殼”當寶貝——穿小的鞋舍不得扔,過時的面子放不下,熬壞的身子不肯歇,結果呢?腳磨破了,心憋悶了,日子過得越來越沉。

有讀者留言說:“楊永革太佛系了,換作是我,早把那堆濕柴劈了,把那棵灰菜拔了。”其實啊,我寫的不是“佛系”,是“知趣”。就像王大爺說的“柴濕了別急著燒,等晾透了再引火”,就像李大媽說的“毛衣破了別急著扔,改個坎肩照樣穿”,這不是慫,是明白“硬來的事,大多成不了”。

前陣子小區里的老周,為了給孫子搶個幼兒園名額,半夜就去排隊,熬了三天,名額沒搶著,倒把自己熬進了醫院。后來還是張大爺勸他:“咱孫子聰明,在哪上學都差不了,犯不著跟自己較勁。”你看,這就是沒學會“脫殼”——把“必須怎樣”的殼裹得太緊,反倒忘了日子本來的樣子。

再說說書里那些“不按常理出牌”的計謀吧。

有人說:“哪有‘釜底抽薪’是晾柴的?哪有‘渾水摸魚’是等水清的?”其實啊,計謀這東西,就像王大爺的煙袋鍋,銅鍋是死的,怎么用活,全看抽煙的人。古人寫“金蟬脫殼”,說的是“存其形,完其勢”,可落到老槐樹上,就是“褪其皮,展其新”;寫“關門捉賊”,說的是“小敵困之”,可落到菜園里,就是“補其洞,留其路”。

這些年走南闖北,見過不少“有本事”的人,有的能在商場上呼風喚雨,卻在家庭里雞飛狗跳;有的能把論文寫得頂呱呱,卻連換個燈泡都犯怵。后來發現,他們缺的不是“計謀”,是“家常計”——不會晾柴,不懂等水,學不會脫殼,說白了,是沒把日子過明白。

就像那個賣豆腐的大姐,她不懂什么“欲擒故縱”,可她知道“先把豆腐擺整齊,買主自然來”;不懂什么“拋磚引玉”,可她知道“多給點鹵水,豆腐更瓷實”。這些藏在煙火里的理,比書本上的計謀更經得住嚼。

寫這本書的過程,像給心里的老槐樹“脫殼”。

年輕時總愛寫些“驚天動地”的故事,主角要開掛,情節要反轉,恨不得每頁都炸個響雷。可越往后寫越發現,最動人的不是“炸雷”,是“檐滴”——王大爺給醋壇蓋瓦時的手勁,李大媽分咸菜時的眼神,張大爺抽煙時的沉默,這些比任何狗血劇情都讓人踏實。

有天寫楊永革留草莓給小鳥,突然想起父親。他種了一輩子蘋果,每年都要在樹底下留一筐,說是“給過路的孩子和鳥兒”。有回我問他“不心疼嗎”,他說:“樹長在院里,就不是咱自家的,得讓它跟周遭處好關系。”現在才明白,他留的不是蘋果,是日子里的“余地”——給別人留點甜,自己的日子才能寬。

這些回憶,像老槐樹上的新皮,一開始嫩得不敢碰,寫著寫著,就長硬了,成了故事的筋骨。有時候寫到半夜,會突然想吃母親做的槐花餅,就起身揉塊面,撒把去年凍的槐米,雖然沒母親做的香,可嚼著嚼著,眼淚就下來了——原來那些“脫殼”的日子里,最想念的,還是裹著舊殼的暖。

有朋友問:“接下來寫‘關門捉賊’,是不是要動真格的了?”

放心,菜園里的“賊”,從來不是要“捉”的。就像楊永革想的,補好籬笆的破洞,再撒點胡蘿卜籽,野兔有了吃的,自然不偷菜了。這道理,跟做人一樣:你給別人留了路,別人才會給你留余地;你守住了自己的界,才不用天天防著誰。

張大爺常說:“人活一輩子,就像看菜園,別總想著‘捉賊’,得想著‘怎么讓賊不來’。”這話糙,理卻不糙——心里的“賊”,往往是自己招進來的:太貪,就引來了“嫉妒”;太硬,就招來了“對抗”;太滿,就容不下“轉圜”。

寫到這兒,窗臺上的仙人掌又掉了片老刺,新刺已經挺直了腰。突然覺得,寫故事這事兒,跟“脫殼”一樣,得舍得把那些“華麗的詞藻”“復雜的套路”一點點剝掉,剩下的,才是能扎根在土里的真東西。

咱們看書的人,也該給自己“脫脫殼”。別總盯著“劇情快不快”“主角贏沒贏”,多看看楊永革怎么晾柴,王大爺怎么腌菜,李大媽怎么改毛衣——這些慢下來的瞬間,藏著過日子的真本事。

有天在公園見個老太太,拿著放大鏡看螞蟻搬家,看了整整一上午。有人問她“有啥好看的”,她說:“你看它們搬不動了就繞路,遇著坎了就搭橋,比人聰明多了。”其實啊,咱們看這些故事,就該像老太太看螞蟻——不催,不趕,慢慢看,總能看出點自己的影子。

最后,想跟大家說句掏心窩子的話:

這世上最好的“計謀”,不是怎么贏,是怎么活;最好的“脫殼”,不是扔掉回憶,是帶著回憶輕裝前行。就像老槐樹,蛻了老皮,不是忘了過去,是把過去變成了養分,好長得更高、更直。

等這本書寫完了,我想把它送給菜市場那個賣豆腐的大姐,送給公園看螞蟻的老太太,送給所有在日子里慢慢“脫殼”的人。告訴他們:那些被你卸下的重負,都會變成你腳下的路;那些被你放過的自己,才能帶著你往亮處走。

要是你路過我家的老槐樹,看見樹干上掛著的小木牌,不妨停下來摸一摸。說不定那時,楊永革正在補籬笆,王大爺在撒胡蘿卜籽,趙阿姨的兔子正叼著片槐葉跑過——

就像我寫的每個字,都在說:日子啊,輕著點過,挺好。

謝謝你們肯陪著這些字,一起“脫殼”,一起長。

下章見。

美麗雅閣210 · 作家說

上起點讀書支持我,看最新更新 下載App
推薦
舉報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济南市| 青铜峡市| 虹口区| 贵溪市| 陵川县| 巴里| 海盐县| 蓝山县| 改则县| 花垣县| 华池县| 安新县| 枣庄市| 鞍山市| 安化县| 新竹市| 大姚县| 清新县| 辰溪县| 定兴县| 赣州市| 岳阳市| 甘南县| 马山县| 星子县| 滨海县| 台湾省| 剑河县| 鲁山县| 靖江市| 福泉市| 香港 | 彭泽县| 鞍山市| 灵台县| 象州县| 循化| 舒城县| 邻水| 宁海县| 松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