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言情小说推荐_女生小说在线阅读 – 潇湘书院

首頁楊永革的田園詭計

第42章鄰里尋常事

鄰里尋常事

(一)

楊永革搬進家屬院那天,槐花開得正盛。三樓的張大爺在樓下侍弄他的月季花,看見他扛著紙箱,直起腰喊:“小伙子,住哪屋?我幫你搭把手。”

他擺擺手說不用,心里卻記下了那聲熱絡。樓道里遇見的人都笑著點頭,李大媽端著剛蒸的饅頭從廚房出來,塞給他兩個:“剛出鍋的,墊墊肚子。”面香混著槐花味,讓他這個異鄉人忽然覺得踏實。

夜里整理東西,翻出本舊書,是父親留下的《治家格言》。指尖劃過“鄰里和睦,守望相助”八個字時,窗外傳來張大爺的咳嗽聲,混著李大媽喊孫子回家的嗓門,像支不成調的夜曲。

(二)

王大爺的三輪車在樓下卡了好幾天。車斗壞了塊木板,他蹲在那兒敲敲打打,嘴里嘟囔著“這鐵家伙就是犟”。楊永革下班路過,蹲下來遞過扳手:“大爺,我幫您試試?”

王大爺眼睛一亮:“你會修?”其實楊永革也不拿手,倆人琢磨了半鐘頭,滿頭大汗地把木板釘好。王大爺非要拉他去家里喝杯茶,茶幾上擺著孫子的獎狀,墻上掛著和老伴的合影,茶是去年的新茶,泡得濃釅。

“這院兒住了三十年,”王大爺呷口茶,“誰家水管漏了,誰家孩子沒人接,喊一聲,總有搭把手的。”楊永革想起早上出門,看見李大媽幫周奶奶提菜籃子,周奶奶腿腳不利索,李大媽每天都繞路去菜市場捎一把。

(三)

周奶奶的貓丟了三天。老太太急得飯也吃不下,坐在樓下槐樹下抹眼淚。張大爺把他的鳥籠掛在樹杈上:“別怕,我這鳥叫得響,興許能把貓引回來。”

李大媽挨家挨戶敲門問,楊永革打印了尋貓啟事,貼在小區布告欄。傍晚的時候,是王大爺在地下室發現了那只躲在紙箱里的橘貓,抱著送回來時,周奶奶非要塞給他一袋自己做的南瓜子。

那天晚上,周奶奶端來一碗排骨湯,說:“給你補補,看你這幾天跑前跑后的。”湯里的蘿卜燉得爛熟,飄著蔥花,楊永革喝著喝著,想起了老家的奶奶。

(四)

家屬院要修自行車棚,物業說資金不夠。張大爺在樓下擺了張桌子,寫了張“眾籌”的紙條:“每家出點力,棚子早修好。”

王大爺搬來他的工具箱,李大媽端來綠豆湯,楊永革負責記賬。年輕人爬高上低搭架子,老人在底下遞釘子,孩子們圍著看熱鬧,把撿到的螺絲釘一個個遞過來。三天功夫,漏雨的車棚居然修得有模有樣。

完工那天,大家坐在槐樹下分西瓜。張大爺的孫子搶了塊最大的,塞給周奶奶;王大爺給楊永革遞過一塊,說:“你這小伙子實在,以后有事盡管說。”西瓜的甜混著槐花香,飄得滿院都是。

(五)

深秋的雨下了整整一夜。楊永革被窗外的動靜吵醒,拉開窗簾,看見張大爺正披著雨衣,把樓下的垃圾桶一個個擺好,免得雨水漫出來。

早上出門,發現樓道里的積水被拖得干干凈凈,李大媽正拿著拖把,彎腰擦最后一級臺階。“夜里聽見雨大,想著你們上班滑,”她直起身笑,“年紀大了覺少,干點活舒坦。”

電梯里遇見王大爺,手里拎著工具箱:“周奶奶家燈泡壞了,我去換換。”楊永革想起昨天周奶奶說眼睛花,看東西費勁,原來大家都記在心里。

(六)

冬至那天,楊永革被敲門聲驚醒。李大媽端著個大盤子站在門口:“包了餃子,給你送點。”韭菜雞蛋餡的,還冒著熱氣。

他剛把餃子端上桌,張大爺又敲門,手里捧著個砂鍋:“老婆子熬的羊肉湯,趁熱喝。”樓道里漸漸熱鬧起來,你送一碗菜,我端一碟醬,最后十幾個人擠在楊永革的小屋里,圍著茶幾吃了頓熱鬧的冬至飯。

周奶奶的貓臥在暖氣片上打盹,王大爺給年輕人講過去的事,李大媽催著大家多吃點。楊永革看著滿桌的碗筷,看著眼前這些笑臉,忽然明白,所謂家,不一定是血緣相連,有時候,是一碗熱飯,一聲惦記,是風里雨里,總有人在替你多著想一分。

窗外的槐樹葉落盡了,枝椏上掛著幾個鳥窩,像冬天里的標點符號。楊永革拿起那本《治家格言》,在扉頁寫下:“人間煙火,不過是你幫我遞把傘,我為你留盞燈。”

《關于那些藏在煙火里的字與心》

寫完最后一個句號時,窗外的老槐樹正落今年的第一片葉。我蹲在樹下撿那片葉子,指腹蹭過葉脈時突然想起,寫這個故事的初衷,不過是某天傍晚看見樓下張大爺幫李大媽扛米袋——老頭佝僂著背,老太太在旁邊絮絮叨叨“慢著點”,夕陽把倆人的影子拉得老長,像幅沒干透的水墨畫。

那時候突然覺得,比起書本里的大道理,這些藏在日常褶皺里的瞬間,才更像生活本來的樣子。

一、為什么要寫這些“沒用”的小事?

有讀者問過:“你寫的都是些家長里短,既沒驚天動地的沖突,也沒曲折離奇的反轉,有什么意思呢?”

其實最初動筆時,我也犯過嘀咕。總覺得寫故事就得有“戲”,得有英雄美人、生離死別,直到有次去社區養老院做義工。那天幫周奶奶剪指甲,老太太顫巍巍地從懷里掏出塊糖,說“這是上次來看我的小姑娘給的,我沒舍得吃”,糖紙都磨出了毛邊,糖塊卻還硬挺挺的。

后來聽護工說,周奶奶的子女在外地,每次有人來看她,她都把東西攢著,見誰都想分點。那天下午,我看著她把糖紙鋪平,小心翼翼疊成小方塊,突然明白:生活里哪有那么多“戲”?更多的是這樣“糖紙般”的小事——不耀眼,卻攢著實實在在的暖。

所以寫楊永革搬進家屬院時,我沒讓他遇見什么戲劇性的“初見”,只寫了李大媽塞給他的兩個熱饅頭。因為我知道,對一個異鄉人來說,那口帶著面香的溫熱,比任何歡迎詞都實在。寫王大爺修三輪車時,特意加了句“倆人琢磨了半鐘頭,滿頭大汗”,沒讓誰突然變成能工巧匠——現實里的幫忙,大多就是這樣笨拙又認真的樣子。

這些“沒用”的細節,其實是生活的“骨架”。就像老槐樹的根,埋在土里看不見,卻穩穩托著滿樹的葉。

二、關于“計謀”與“真心”的碎想

最早構思時,確實想過寫本“鄰里三十六計”,寫大家怎么用智慧化解矛盾。比如張大爺怎么“騙”周奶奶去體檢,李大媽怎么“哄”王大爺收下新做的棉鞋——這些在生活里常見的“小心機”,其實藏著最軟的善意。

但寫著寫著就變了。有次去菜市場,看見賣豆腐的大叔給常來的老奶奶多切了半塊,說“今兒的嫩,您嘗嘗”,老奶奶非要把手里的青菜分他一把。沒有算計,沒有套路,就是自然而然的“我想著你”。

那之后突然醒悟:比起“計謀”,更動人的是“自然而然”。就像故事里修自行車棚那段,沒人組織,沒人號召,張大爺擺張桌子,王大爺拎來工具箱,年輕人爬高上低,老人孩子遞釘子——不是誰“策劃”了這一切,是“這是咱的事”的念頭,讓大家自動湊到了一起。

所以刪掉了很多刻意設計的“橋段”,只寫最樸素的互動:周奶奶丟了貓,大家不是“開會商量對策”,是張大爺掛出鳥籠,李大媽挨家敲門,王大爺鉆進地下室;冬至湊在楊永革屋里吃飯,不是誰“精心安排”,是你端來一碗餃子,我帶來一碟醬,自然而然就聚成了團。

生活里的溫暖,大多不是“計劃”出來的,是“走著走著就走到了一起”。就像老槐樹下的石凳,誰也沒規定誰該坐哪,卻總有人自覺給老人讓個座,給孩子留塊空。

三、那些“沒說出口”的話

寫人物時,總覺得“沒說出口”的部分,比“說出來”的更有味道。

張大爺總嫌王大爺“倔”,卻在王大爺生日時,天不亮就去排隊買他愛吃的驢打滾;李大媽嘴上說周奶奶“麻煩”,卻每天繞路去菜市場幫她捎菜;王大爺罵年輕人“毛躁”,卻在楊永革加班晚歸時,特意留著樓道的燈。

這些“口是心非”,其實是中國人最熟悉的溫柔。就像我爺爺,一輩子沒夸過我爸一句,卻在我爸出差時,每天站在路口等郵差,就為看看有沒有兒子的信;我媽總說我“亂花錢”,卻在我每次離家時,偷偷往我包里塞錢,還嘴硬說“怕你路上餓著”。

所以在故事里,很少讓人物說“漂亮話”。張大爺幫楊永革搬東西,只說“順手”;李大媽送餃子,只說“做多了”;王大爺修燈泡,只說“路過”。他們把“關心”藏在“順便”里,把“惦記”裹在“多余”里,像老面饅頭,看著樸實,咬下去卻有股子甜。

有次和朋友聊起這個,她說:“現在人總說‘愛要大聲說出來’,可老一輩的愛,是‘我做給你看’。”深以為然。就像故事里那碗周奶奶的排骨湯,沒說“謝謝你幫我找貓”,可蘿卜燉得爛熟,蔥花撒得勻勻的,那心意比任何話都重。

四、為什么是“家屬院”?

很多人問,為什么把故事放在家屬院?其實最初想寫的是高樓大廈里的鄰里關系,寫那些關著門的陌生,寫電梯里的沉默。

但有次回老家,路過以前住的老家屬院,看見當年的小伙伴正帶著孩子在樓下玩,看見我就喊“上來吃碗餃子”;張大爺還是坐在石凳上喝茶,看見我就罵“這小子多少年不回來”;李大媽的孫子都上大學了,還跟我說“你小時候總偷我家葡萄”。

站在那棵老槐樹下,突然覺得,家屬院像個“縮小的江湖”——墻不高,門不關,誰家炒個菜,半條街都能聞見香;誰家有難處,不用敲門,就有人主動搭把手。它不完美,有爭吵,有計較,卻像床舊棉被,看著補丁摞補丁,蓋著卻暖和。

現在的人住得越來越高,離得越來越近,心卻越來越遠。對門住了三年,不知道姓什么;樓上漏水,寧愿找物業,也不愿敲敲門說句話。我們都在追求“更好的生活”,卻不小心弄丟了“在一起的溫度”。

所以想寫這樣一個家屬院,不是為了懷舊,是想告訴自己:生活的樣子,其實可以由我們自己選。你愿意打開門,樓道里就會有笑聲;你愿意搭把手,冷漠就會少一點。就像故事里的自行車棚,你出一顆釘子,我出一塊木板,再難的事,湊在一起就不難了。

五、寫在最后:關于“未完待續”

寫完這個故事后,總有人問“后來呢?”后來啊,楊永革應該會在那個家屬院長住下去吧。春天幫張大爺剪月季,夏天幫李大媽搬西瓜,秋天幫王大爺收白菜,冬天和周奶奶一起曬太陽。

張大爺的鳥會越來越多,李大媽的餃子會越包越好,王大爺的工具箱會越來越沉,周奶奶的貓會生一窩小貓,家屬院的老槐樹會一年比一年茂盛。

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變化,就是日子挨著日子,暖挨著暖,像鍋里的粥,慢慢熬,慢慢稠。

其實這也是我對生活的期待——不用轟轟烈烈,只愿尋常日子里,總有個人惦記你吃沒吃飯,總有雙手在你需要時伸過來,總有盞燈為你留到深夜。

就像此刻,窗外的雨停了,樓下傳來張大爺喊孫子回家的聲音,李大媽在樓道里跟誰打招呼,王大爺的三輪車“吱呀”一聲碾過水洼。這些細碎的聲響混在一起,像首沒譜的歌,卻比任何樂章都動聽。

我想,最好的故事,大概就是這樣吧——它不在書本里,不在屏幕上,就在你我身邊,在那聲“吃了嗎”的問候里,在那雙遞過來的手里,在那些沒說出口,卻暖了一輩子的心里。

而我能做的,不過是把這些瞬間撿起來,串成串,像老院里曬的辣椒串,掛在時光里,看著紅彤彤的,就覺得日子有奔頭。

最后,謝謝每個愿意讀這些“小事”的你。愿你窗外有樹,門前有人,愿你的日子里,總有熱飯,總有暖語,總有那些藏在煙火里的,實實在在的甜。

(完)

美麗雅閣210 · 作家說

上起點讀書支持我,看最新更新 下載App
推薦
舉報
主站蜘蛛池模板: 鸡西市| 招远市| 潢川县| 随州市| 噶尔县| 延吉市| 通化市| 阜宁县| 交城县| 聊城市| 华容县| 澜沧| 河曲县| 百色市| 常德市| 双城市| 漾濞| 庄浪县| 永善县| 察隅县| 博白县| 桦南县| 瑞金市| 苍溪县| 阿拉善盟| 开鲁县| 探索| 玉林市| 康平县| 五莲县| 藁城市| 郁南县| 临江市| 桑植县| 绥德县| 齐齐哈尔市| 凤台县| 高清| 江阴市| 离岛区| 营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