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種子的約定”且看時光深處,故事如何長成參天模樣
處暑的風帶著涼意,掠過XJ“故事樹”的枝頭。樹葉已經開始泛黃,像給樹干披了件金褐色的披風,枝頭的紙條被風吹得獵獵作響,遠看像串彩色的風鈴。那位從廣東來的老師,如今已是兩鬢斑白的老人,正帶著一群新入學的孩子,在樹洞里埋下今年的“沙漠日記”。
“埋深點,”她笑著給孩子們示范,“這樣明年挖出來時,故事就會帶著沙子的溫度。”最小的那個孩子,手里攥著片從廣東寄來的槐樹葉,小心翼翼地放進日記本里:“老師說,這是周爺爺家鄉的葉子,能讓故事長得更結實。”
樹底下,放著個嶄新的木盒,里面裝著從甘肅、廣東、湖南寄來的“故事種子”:有汽修廠徒弟兒子寄來的扳手形狀書簽,有小暖寄來的“塵緣簿”續冊復印件,還有小星畫的《所有星星都回家了》——畫里的故事樹已經長得比云朵還高,枝頭的星星掉下來,在地上長成了新的孩子。
(一)
廣東小區的“故事種子博物館”開館了。
是小暖在故事園旁邊改建的,舊倉庫刷成了暖黃色,墻上掛滿了透明玻璃瓶,每個瓶子里都裝著一顆“故事種子”:沙漠的沙棗核、甘肅的扳手碎屑、湖南歌手用過的吉他弦、XJ故事樹的樹皮……瓶子標簽上寫著種子的來歷,像給每個故事辦了張“身份證”。
小星已經是小學生了,戴著紅領巾,當起了博物館的“小小講解員”。她指著裝沙棗核的瓶子,給參觀的人介紹:“這是周爺爺故事的第一顆種子,從沙漠飛到廣東,現在已經長出了三棵沙棗樹——一棵在故事園,一棵在鎖妖樓,還有一棵,在我們心里。”
有個白發蒼蒼的老人,聽完講解后紅了眼圈。他從口袋里掏出個布包,打開一看,是半塊干枯的餅干:“五十年前,我在戈壁灘餓暈了,是個開越野車的廣東大爺救了我,給了我這半塊餅干。今天看到這些種子,才知道他叫周爺爺,他的故事,原來長得這么好。”
小暖把這塊餅干放進特制的玻璃罩里,擺在博物館最顯眼的位置,標簽寫:“1973年,戈壁灘的善意,從未過期。”
(二)
《沙漠里的蒲公英》出了“百年紀念版”。
出版社邀請了所有與故事相關的人寫序言:XJ的老師寫了《樹與孩子》,說故事樹的年輪里,藏著二十屆學生的笑聲;甘肅汽修廠的小伙子寫了《扳手與傳承》,說父親臨終前,把老周的手稿殘片貼在了工具箱里;小暖寫了《從出租屋到博物館》,說老周當年在出租屋寫稿時,一定想不到,他的故事能住進這么多人的心里。
小星的序言最短,卻被放在了最前面:“媽媽說,故事就像蒲公英,你不用管它飛去哪里,只要種下善意,它總會落在該結果的地方。周爺爺,你的蒲公英,現在開遍了好多地方哦。”
紀念版的最后一頁,印著張衛星地圖,從廣東到XJ的路線上,密密麻麻標注著紅色圓點——每個圓點都是一個“故事發生地”:誰在這里幫過陌生人,誰在這里講過老周的故事,誰在這里埋下了新的種子。圓點連在一起,像條跳動的紅絲帶,把大半個中國捆成了個溫暖的結。
(三)
甘肅的“故事汽修廠”,成了國家級“文明服務窗口”。
徒弟的孫子,那個拍視頻火了的小伙子,現在成了遠近聞名的“暖心師傅”。他在汽修廠旁建了座“故事長廊”,長廊柱子上刻滿了老周的話:“日子是用來過的,不是用來等的”“幫人就是幫自己,就像給車加油,你對它好,它才帶你跑遠路”。
有次,位從廣東來的卡車司機,特意繞路來修車間歇,說要看看“老周故事里的地方”。小伙子給他端來杯熱茶,茶里放了顆沙棗:“這是周爺爺的‘故事糖’,喝了能想起自己幫過的人。”
司機突然紅了眼,說自己年輕時在湖南幫過個拋錨的校車,現在那校車司機的兒子,每年都給他寄橘子。“原來幫人真的像種樹,”他摸著長廊的柱子,“你種下去時沒指望結果,可它就是會長成蔭。”
(四)
鎖妖樓的沙棗樹,已經需要兩個成年人合抱才能圍住。
樹干上刻滿了孩子們的名字,都是來認養“故事樹”的孩子——他們每周來澆水、除草,把自己的故事寫在紙條上,系在樹枝上。楊守暖已經過世了,但小暖在樹下立了塊小小的石碑,刻著他常說的話:“最好的法術,是把暖種進人心里。”
李大媽的曾孫,那個當年問“謝謝是什么味道”的小男孩,現在成了小區的“饅頭師傅”,繼承了李大媽的手藝,蒸的饅頭總多留幾個,放在故事博物館門口的“暖心箱”里,給路過的人免費拿。他說:“太奶奶說,周爺爺的故事告訴我們,饅頭要帶著笑蒸才好吃。”
張大爺的畫眉家族,已經在老槐樹上筑了十幾窩巢。每天清晨,鳥叫聲混著孩子們的笑聲,漫過整個小區,像首永遠唱不完的“故事歌”。曉棠的故事博物館里,新增了個“聲音展區”,收錄了這些鳥鳴、笑聲,還有老周手稿的朗讀聲,按下播放鍵,就像穿越回了那些熱熱鬧鬧的舊時光。
(五)
冬至那天,XJ的故事樹下,舉行了場特別的“故事接力”。
來自廣東的小星,甘肅的小伙子,XJ的老師,還有全國各地因為老周故事結緣的人,圍著篝火坐成圈,每個人講一個“自己幫人的小故事”。輪到小星時,她從背包里掏出本新的“塵緣簿”,說:“這是我爸爸讓我帶來的,他說周爺爺的故事還沒寫完,要我們接著寫。”
篝火的光映在每個人臉上,像老周在沙漠里看到的星空。遠處的沙丘上,牧民的孩子們在放孔明燈,燈上寫著各自的愿望:“想幫100個人”“想種100棵故事樹”“想讓周爺爺的故事,傳到100年后”。
孔明燈越飛越高,像顆顆會飛的星星,照亮了沙漠的夜空,也照亮了遠處的故事樹。樹頂上,最后一片枯葉在風中搖晃,像在說:
“看啊,我當年埋下的種子,現在已經長成了森林。”
小星望著孔明燈,突然想起爸爸說的話:“故事從來不是寫在紙上的,是寫在人心里的。只要有人記得幫過別人,記得被別人幫過,周爺爺的故事,就會永遠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