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齊刷刷“鋪展的麥浪盛景,或論群像詞性的齊鳴之韻
楊永革的草帽檐還沾著春播的草籽,社區麥田的麥穗就“沉甸甸“地彎了腰,金浪順著風往菜畦涌。那片黃裹著陽光的燙,像塊融化的金磚往“眼巴巴“的綠意里潑,把菜苗的嫩生生烘得“金燦燦“的。知知蹲在麥壟的田埂上,爪子扒著顆“飽鼓鼓“的麥粒,尾巴掃得麥芒“沙沙“響——這是“齊刷刷“詞性登場的號角。
那本《漢語形容詞選解》昨夜被草芽的潮氣浸得“潤滋滋“的,此刻正壓在張大爺的鐮刀鞘上“曬黃“。“齊整“詞條的注釋原是“整齊,有序“,被麥香熏得變了形,最后洇成“可引發群體形態協同律動“。更壯的是,書頁邊緣泛著層“金閃閃“的光,像鍍了層麥芒,慢慢織成個“齊“字,還在微微“起伏“。
“老周的打麥場掃得更凈了。“楊永革瞅著場院笑,新扎的麥秸垛“方方正正“的,攤開的帆布“平展展“的,連墻角的石碾子,都被擦得“光溜溜“的,就等麥子進場。老周光著膀子曬麥種,汗珠順著“黑黝黝“的脊梁往下淌,滴在麥粒上“啪嗒“響,“割麥就得齊,你一鐮我一鐮,半天就能清場——不像李大媽摘豆角,總挑挑揀揀的。“
這“齊整“的說法成了引子。楊永革剛幫著捆了捆麥秸,就覺得手里的繩子在“偷偷繃緊“,松散的麥稈居然“挨得更緊“,像被無形的手攥成了束——張大爺的煙袋鍋往麥垛上一擱,銅嘴對著的麥穗“齊刷刷“地彎了彎腰,像在行禮;李大媽的花襯衫沾著的麥糠,不再是“零零星星“的,而是“密密匝匝“的,像撒了層金粉;連趙阿姨家兔子叼的麥穗,都帶著“整整齊齊“的芒,梗子被啃得“平平整整“的,像用剪刀剪過。
“邪門了!“楊永革舉著捆麥秸直瞪眼,“這麥子怎么比人還懂規矩?“
老周往場院撒了把滑石粉,聞言“嘿嘿“笑:“我在麥種里摻了點'滑溜溜'的草木灰,長得齊——你看王大爺的粗布褲子,褲腳挽得一樣高,連沾的泥點都對稱,往年哪這么講究。“
果然,王大爺正領著年輕人割麥,鐮刀揮得“刷刷“響,每人之間隔著“兩步遠“,割過的麥茬“平平整整“的,像用尺子量過。“左手扶麥右手割,別把麥根帶起來!“他嗓門“洪亮亮“的,自己卻先割歪了半壟,趕緊補刀修齊,“齊了才好看,打麥時也省勁。“
這話像按了“齊步鍵“。原本在麥田里流動的“齊刷刷“氣息突然“擴“開來,變成無數道“金浪紋“,把群體的動作“熨得更平“——趙阿姨帶著媳婦們撿麥穗,彎腰的弧度“一模一樣“,手里的籃子晃得“同步調“;社區的孩子們拾麥秸,排著隊“一二一“地走,腳印在地上“踩成了線“;最絕的是打麥場的石碾子,被幾人推著“團團轉“,碾過的麥粒“鋪得勻勻的“,連揚起的麥糠,都在空中“劃著同樣的弧“。
“這叫'眾志成城'的社區版。“楊永革看著齊步走的孩子直咂嘴,突然發現自己的補丁衫袖口,不知何時被李大媽補得“整整齊齊“的,針腳“密密的“,比原來還挺括。
這場“齊整風波“的第一個意外,是麥場的炊煙突然“并排升起“。三戶人家的煙囪,冒出的煙柱“一般粗“,在風里“齊頭并進“地飄,最后在天上“匯成片“,像塊巨大的黃云。燒火的張嬸愣了愣,笑著往灶里添柴,“連煙都懂齊,人哪能輸。“
“這叫'煙隨人心'。“楊永革指著煙柱笑,“心齊了,啥都能齊。“
變故出在晌午頭——曬在場院的麥粒突然“自己歸堆“了。原本攤開的金粒,被風卷著“簌簌“往中間聚,堆成個“圓滾滾“的小山,邊緣“光溜溜“的,像用簸箕收過。最奇的是,麥堆頂上,居然“立著“三穗麥穗,高矮“一般齊“,像插了面小旗。
“這叫'麥子自己站隊'。“張大爺蹲在麥堆旁抽煙,“你對它齊,它就對你齊。“
楊永革的第一個反轉,發生在他摸到那本《漢語形容詞選解》時。“齊整“詞條的金浪正往“參差“詞條(原本講“不整齊“)里“漫“,而“參差“詞條上還留著春天雜草的“亂葉痕“,此刻突然“冒“出些“綠芽“,像在金浪里扎根。他趕緊把書往麥場邊緣的野菊叢按,“齊整“詞條的金浪開始“收“了些,“參差“詞條的綠芽連成片,最后變成個“活“字,“突突“地跳在書頁上。
“是'亂蓬蓬'在幫忙!“楊永革對著捆麥秸的年輕人喊,“別捆太死,留點縫透氣!“
年輕人果然松了松繩結,麥秸捆“鼓囊囊“的,卻透著股“活勁“,碼起來不那么死板。趙阿姨撿麥穗時,故意留了幾穗在地里,“給鳥雀留點糧,太齊了反而悶。“
第二個反轉是李大媽的菜籃。她往籃子里裝豆角時,不再“挑挑揀揀“,連彎的、小的都一起收,“齊不齊的,能吃就行——你看這豆角,彎彎直直的才好看,都長一個樣,像假的。“她裝著裝著笑,籃子里的綠居然比全撿直的還“順眼“。
最妙的是打麥場的晚飯。各家端來的菜擺了滿桌,張大爺的烤紅薯“焦糊糊“的,李大媽的涼拌黃瓜“脆生生“的,王大爺的腌蒜“酸溜溜“的,沒一樣“擺得齊“,卻湊得“熱熱鬧鬧“的。老周端起酒碗喊:“齊活!“大家“齊刷刷“地舉杯,酒液灑得“東一點西一點“,沒人在乎。
“這叫'不齊的齊'。“楊永革喝著酒笑,“心齊了,啥樣都齊。“
齊勁退去時,晚霞把麥場染成“胭脂紅“。割完的麥田留著“高低錯落“的麥茬,反而比全割平的“有生氣“;麥秸垛碼得“方方正正“,卻故意留了個“月牙形“的缺口,方便鳥雀進出;趙阿姨的菜籃里,豆角“彎彎直直“地擠著,像群“鬧哄哄“的孩子;連孩子們拾麥秸的隊伍,也散成了“星星點點“,在麥場里追著麥糠跑。
楊永革撿起《漢語形容詞選解》,只見“齊整“詞條旁多了行字:“齊不是一刀切,是心往一處想的勁;亂不是沒規矩,是活出自己樣的趣。該齊時肩并肩,該散時各出彩,這才是日子該有的群像。“書頁上的金浪和綠芽纏在一起,洇出個“共“字,像捆“松松的麥秸“。
張大爺的煙袋鍋傳給王大爺抽,兩人的影子在麥堆上“挨得近近的“;李大媽幫趙阿姨擇菜,豆角“咔嚓咔嚓“斷成段,有長有短;老周的打麥場亮起燈,燈光下的麥粒“閃閃爍爍“的,像撒了地星星;知知追著兔子跑,倆小家伙的腳印在麥糠里“交交錯錯“的,比齊步走的好看。
楊永革摸著書里的“共“字笑,突然覺得這“齊刷刷“的詞性哪是來搗亂的,是來教大家“過日子的群像“的——太齊了刻板,太亂了散架;人心就得像這麥場,干活時齊使勁,吃飯時各帶味;日子就得像割麥,你一鐮我一鐮湊成金浪,卻也得留幾穗給鳥雀,這樣的齊,才“活泛“得暖心,不那么僵硬。
他沒注意到,書的最后一頁沾著根“帶芒的麥穗“,慢慢洇出個“收“字,還在微微“垂頭“。而社區的曬谷場上,馬嬸正往缸里裝新麥,“顆粒歸倉“的沉勁往麥場飄,像在說:這齊刷刷的豐收里,藏著最實的收梢呢......寫第二十一章時,滿腦子都是老家麥收的場景——鐮刀劃過麥稈的“刷刷”聲,曬場上此起彼伏的吆喝,還有傍晚收工時,各家端來的菜擺在一起,酸的辣的甜的混著麥香,那股子熱鬧勁兒,比任何“齊整”的畫面都讓人踏實。
所以想寫“齊刷刷”的麥浪,更想寫麥浪里的人。楊永革的草帽、老周的脊梁、張大爺的煙袋鍋,這些帶著煙火氣的細節,才是“群像”的骨血。形容詞在這一章里格外“活”:“沉甸甸”的麥穗不只是形容重量,是莊稼人一整年的盼頭;“金燦燦”的麥浪不只是寫顏色,是陽光曬透的暖;連“光溜溜”的石碾子,都沾著幾代人磨過的日子氣。
有人說這章像在玩“詞性游戲”,其實那些“齊刷刷”“亂糟糟”的詞,都是跟著人的動作走的。王大爺割麥的“平平整整”,是老把式的講究;李大媽撿豆角的“彎彎直直”,是過日子的實在;最后酒桌上“東一點西一點”的酒液,才是最真的人情——齊不是復制粘貼,是各有各的樣,卻往一處使勁。
那本《漢語形容詞選解》像個引子,讓“齊整”和“參差”在麥場里打架,最后卻擰成了“共”字。就像麥秸捆得太死會悶,日子過得太板會僵,該齊時肩并肩,該散時各出彩,這才是生活的本來模樣。
寫結尾時,特意讓馬嬸“顆粒歸倉”的沉勁漫過麥場。因為豐收從不是“一刀切”的齊,是把每顆有大有小的麥粒都收進倉里,就像日子,把每個人的故事都裝進去,才夠暖,夠實在。
下次路過麥田,或許你也會發現:最動人的群像,從來不是排得筆直的隊伍,是風吹過時,每株麥子都在搖,卻搖成了同一片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