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一縷縷”牽纏的動態詞絲,或談動態描摹的游移之趣
雞叫頭遍時,窗紙剛泛出點青白,村東頭的老井就“吱呀”響了。王大爺踩著露水去挑水,井繩在轱轆上“繞”了三圈,木桶“墜”著繩往下“沉”,快到水面時突然“頓”了頓,跟著“撲”地扎進水里,濺起的水珠“跳”出井臺,在青石板上“滾”成串,像誰把“一連串”的動態詞撒在了晨光里。這是動態詞溜出的第一縷絲。
楊永革揣著那本《漢語形容詞選解》往曬谷場走,書頁里夾著的半根麥秸被風“吹”得“晃”,掃過“飄飄搖搖”詞條時,把墨跡“掃”出些細痕——原注“形容物體在空中隨風飄動的樣子”旁邊,不知何時多了些彎彎曲曲的線條,像把“飄”字拆成了無數個小鉤子,勾著隔壁“踉踉蹌蹌”的筆畫。更奇的是書脊上的繩,不知被誰“解”開了半截,松松地“搭”在封面上,隨著他走路的顛簸“蕩”,把“搖”字的豎鉤“蕩”成了波浪形。
“快看二柱滾鐵環!”曬谷場邊的孩子們突然“嚷”起來。二柱攥著鐵環柄往前“沖”,鐵環“咕嚕嚕”地“轉”,遇著塊小石子“磕”了下,突然“歪”著“扭”向草垛,二柱“撲”過去想撈,腳底下被麥秸“絆”了下,“踉蹌”著“跌”在草里,鐵環卻“蹦”起來,“跳”過石磨,“滾”到知知跟前——知知“抬”起頭,“伸”出爪子想“扒”,鐵環又“溜”走了,惹得知知“汪”一聲,“追”著“跑”了半場。
這一串動作像往動態詞的池子里扔了顆石子。楊永革蹲在竹匾旁翻谷,看著谷粒“簌簌”地“落”,突然覺出些“游移”的妙——竹匾邊緣的谷“溜”得快,中間的“沉”得穩,被他手“撥”到的,就“翻”個身,沒被碰到的,就“伏”在原處,像每個谷粒都揣著自己的“動”法。
“動態這東西,最忌‘僵’?!崩现芸钢z頭從田埂上“走”過來,褲腳沾著的泥“掉”在曬谷場邊,“你看地里的苗,風來就‘彎’,雨過就‘直’,太陽曬了就‘蔫’著等,澆了水又‘挺’起來——哪有一成不變的動?都是跟著天、跟著地、跟著周遭的物件‘應’。”
他說著往谷堆邊“放”鋤頭,鋤頭柄“靠”在石磨上,卻沒“立”穩,順著磨盤的弧度“滑”下去,“當啷”一聲“砸”在磚地上,驚得幾只麻雀“撲棱棱”地“飛”起來,翅膀“扇”起的風,把竹匾里的麥糠“卷”成小旋,“轉”著“飄”向菜畦。
“這叫‘動隨境轉’。”張大爺背著半袋新谷從倉庫“出”來,袋子口沒扎緊,谷?!奥背鰜?,“撒”了一路,“同是‘掉’,谷粒‘滾’,麥?!?,糠皮‘飄’,不是物件不一樣,是它們‘應’的方式不同?!?/p>
孩子們這會兒正圍著李大媽的紡車“看”。紡車“吱呀吱呀”地“轉”,棉花在錠子上“繞”成線,李大媽的手“搖”著輪,另一只手“捏”著棉條慢慢“送”,線就“抽”得長長的,偶爾“斷”了,她“捻”起線頭“接”上,動作“柔”得像流水,“你們看這線,‘抽’得太急就‘斷’,‘送’得太慢就‘松’,動態得有‘度’,就像說話,聲大了‘驚’人,聲小了‘聽’不清?!?/p>
楊永革翻開《漢語形容詞選解》,“蹦蹦跳跳”詞條的墨跡被剛才麻雀“扇”起的風“吹”得發皺,原注“形容人或動物活潑跳躍的樣子”旁邊,不知何時多了些小腳印——細看是知知的爪印,大概是剛才“追”鐵環時,爪子“踩”在書頁上了。爪印從“蹦”字的“足”旁開始,“連”著“跳”字的“兆”,又往“踉踉蹌蹌”的詞條“延”,把“踉”字的“足”字旁“踩”得模糊,倒像是給“歪”字添了個影子。
“動態詞原是跟著腳印走的?!彼聊ブ?,就見知知叼著鐵環從草垛那邊“跑”回來,鐵環“拖”在地上,“磨”著石板“響”,到了他腳邊,知知“松”開嘴,鐵環“滾”到書旁,“撞”了下書頁,把“跌跌撞撞”的詞條“掀”了起來。
書頁“翻”動時,夾在里面的麥秸“掉”出來,正“落”在“飛”字的筆畫上。楊永革突然發現,“飛”字的撇和點,竟像被什么“拉”過,往“飄”字的方向“歪”,而“飄”字的“風”旁,又往“舞”字那邊“傾”,像一串詞在書頁上“牽”著手“走”。
“是鐵環在帶它們‘動’呢!”最小的娃舉著泥巴捏的小人,小人的胳膊“折”著,腿“彎”著,像是剛“摔”過,“你看我的小人,‘跌’了就‘趴’著,‘爬’起來才‘走’,動態得有前有后,不能瞎‘動’?!?/p>
日頭爬到頭頂時,曬谷場的動態突然“稠”了起來。趙阿姨挎著菜籃從田埂“過”,籃子里的黃瓜“晃”著,豆角“蕩”著;王嬸端著洗衣盆往河邊“去”,盆沿的水“灑”出來,在地上“畫”出歪歪扭扭的線;連屋檐下的燕子,都“銜”著泥“飛”進飛出,把巢“壘”得越來越圓——所有的“動”都往一處“湊”,像在搭一臺戲。
變數出在一陣急風里。風“刮”得竹匾“響”,沒壓實的谷堆“塌”了一角,谷粒“涌”出來,“漫”向場邊的排水溝。楊永革趕緊“撲”過去,用掃帚“攔”,用木锨“擋”,可谷粒太滑,順著掃帚的縫隙“漏”,從木锨的邊緣“溜”,急得他“喊”孩子們幫忙。
孩子們“跑”過來,有的用手“捧”,有的用草帽“兜”,二柱最機靈,把鐵環“豎”起來當小簸箕,“刮”著谷粒往回“推”。風里,谷粒的“滾”、孩子們手的“捧”、鐵環的“刮”、掃帚的“攔”,攪成一團,卻慢慢把谷?!笆铡被亓斯榷?。
“這叫‘亂中有序’。”老周幫著把谷堆“拍”實,“看著‘慌’,其實各有各的用處——手‘捧’細的,鐵環‘刮’多的,掃帚‘攔’跑的,動態亂了不怕,只要‘應’得對,就能歸成樣?!?/p>
風停后,楊永革發現《漢語形容詞選解》被吹到了排水溝邊,“滑”字的詞條浸了點水,墨跡“暈”開來,把“氵”旁“暈”成了小水溝的樣子,而“氵”里的筆畫,竟像谷粒似的,順著“溝”往“流”字那邊“淌”。他趕緊把書“撿”起來,往曬得最干的谷堆上“放”,卻見“淌”字的“尚”旁,慢慢“變”出個“走”字底,像突然長出了腳。
“動態能‘變’身份呢!”他對著書笑,“‘滑’著‘滑’著就‘流’了,‘流’著‘流’著就‘走’了——哪有定死的詞?都是跟著物件的性子‘長’?!?/p>
午后,孩子們在曬谷場玩“老鷹捉小雞”,二柱當老鷹,張開胳膊“撲”,后面一串孩子“拉”著衣角“跑”,被“追”急了就“躲”到石磨后,或是“鉆”進谷堆旁的草垛縫。李大媽坐在門檻上“納”鞋底,針“扎”進去,線“拉”出來,時不時抬頭“看”一眼,嘴角“揚”著笑,手里的線“繞”過指尖,“纏”成小小的團。
“這叫‘動中有靜’?!睏钣栏锟粗畲髬尩氖郑搬槨莿?,線‘?!诓忌鲜庆o;孩子們‘跑’是動,躲在磨后‘藏’著是靜——就像日子,忙一陣,歇一陣,才喘得過來氣?!?/p>
他翻到“靜靜”詞條,見旁邊“鬧鬧”的墨跡正“退”,露出底下的“安”字,而“安”字的寶蓋頭,像屋檐似的“罩”著下面的“女”,竟和李大媽坐在門檻上的樣子有幾分像。
傍晚收工時,動態詞開始“歸”位。張大爺把木锨“靠”在墻角,王大爺把水桶“掛”在井邊,孩子們把鐵環“摞”在石磨上,連知知都不再“跑”,趴在老周腳邊,尾巴“掃”了兩下,就“垂”著不動了。只有灶房的煙囪還在“冒”煙,煙“纏”著暮色“升”,慢慢“散”在天上,像把“裊裊”兩個字寫在了云里。
楊永革翻開《漢語形容詞選解》,“飄飄搖搖”詞條旁多了行字:“動態從不是瞎動的慌,是物件在跟世界打招呼——用‘跑’說著急,用‘走’說從容,用‘飄’說自在,用‘沉’說踏實。詞也不是死的,是跟著物件的性子‘活’,該快時不拖,該慢時不搶,該停時能穩,這才是動態的趣?!睍撋系淖τ『湍E纏在一起,洇出個“順”字,像溪水繞著石頭流。
老周往灶膛里“添”柴,火星“跳”出來,被他用腳“踩”滅;李大媽把剛蒸好的饅頭“端”上桌,熱氣“騰”起來,把“暖”字“裹”得軟軟的;知知突然“站”起來,對著天邊的晚霞“汪”了一聲,像是在學動態詞說話,又很快“臥”下去,耳朵“貼”著地面,聽著谷粒在囤里“簌簌”的輕響——那是動態詞在打盹呢。
楊永革摸著書里的“順”字笑,突然懂了這些“一縷縷”的動態詞絲,原是來教大家“應和之道”的——太快則慌,太慢則滯;動態就得這樣,“疾”是勁,“緩”是韻,“?!笔切?,卻始終跟著周遭的動靜“走”,把節奏給了該去的地方。日子也一樣,該趕時不偷懶,該等時不焦躁,該歇時不硬撐,這樣的“動”,才“熨帖”得自在,不那么慌亂。
他沒察覺,書頁間的麥秸“牽”著根細蛛網,把最后一縷動態“織”成個“和”字,還在微微“顫”。而曬谷場的竹匾里,最后幾粒沒歸攏的谷,被晚風“吹”得“晃”,像在說:這一縷縷的動態里,藏著最巧的應呢......
夜色漫上來時,所有的“動”都輕了。石磨不再“轉”,紡車不再“搖”,連風都“躡”著腳“走”,怕攪了這些動態詞的夢。只有井轱轆偶爾“吱呀”一聲,像誰在夢里翻了個身——大概是動態詞還沒歇夠,等著明天太陽出來,再牽著物件們,好好“動”一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