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采采卷耳“挖出來的鄉愁陷阱,或論《詩經》與野菜的記憶混戰
楊永革的鐵鍬鏟到第一棵卷耳時,《詩經》正卡在菜畦邊的石縫里——“采采卷耳,不盈頃筐“那頁被露水浸得發皺,字里行間鉆出細毛根,像誰用綠線繡了層蕾絲。更邪門的是,書頁邊緣卷成了小筐的形狀,筐沿還沾著幾粒褐色的種子,看著就像剛從地里挖出來的。
“這叫'書長草'?“張大爺叼著煙袋鍋蹲旁邊,煙袋桿上掛著只螞蚱,是他剛從李大媽的韭菜地里抓的,“我看是你那破書跟土地親,想扎根了。“
楊永革沒理他,盯著鐵鍬尖上的卷耳犯愣。這草長得怪,葉子貼地鋪成圈,中間抽出根細莖,頂著串小白花,挖起來時根須上纏著半張舊糧票,1980年的,上面印著“叁市斤“,邊緣都磨禿了。
“老楊,你瞅啥呢?“李大媽拎著竹筐路過,筐里裝著剛挖的薺菜,“這草叫'婆婆指甲',我小時候挖過,焯水拌蒜泥,香著呢。“
楊永革突然想起《詩經》里說的“卷耳“,據說就是這草。他把糧票塞進《詩經》的石縫里,剛合上頁,就見菜畦里“噌噌“冒出片卷耳,長得比韭菜還密,每棵根須上都纏著點“老物件“:有掉漆的紐扣、斷弦的彈弓、甚至還有半塊水果糖,糖紙是透明的,印著只褪色的小熊。
“這叫'挖草挖回憶'?“張大爺把煙袋鍋往鞋底磕了磕,火星濺到卷耳叢里,居然“噼啪“炸出串小火花,像點燃了記憶的引線,“我咋看著像你那書在'倒騰舊貨'?“
接下來三天,整個小區的人都開始“挖回憶“。
王大爺在卷耳根須上挖到了枚銅制的像章,擦干凈一看,背面刻著“1968“,他突然蹲在地上哭了,說這是當年上山下鄉時弄丟的;趙阿姨的兔子在草里刨出個玻璃彈珠,藍汪汪的,她盯著看了半晌,說這是兒子小時候最寶貝的那顆,后來搬家時弄丟了;最離譜的是張大爺,他挖著挖著,鐵鍬“當“地碰到個鐵家伙,扒開土一看,是只生銹的軍用水壺,壺底刻著他的名字,居然是他年輕時在部隊弄丟的那只。
“邪門了!“張大爺捧著水壺直咧嘴,壺嘴還能出水,倒出來的水帶著股鐵銹味,喝一口,居然有點甜,“這草成精了,專撿咱丟的東西還回來!“
楊永革的麻煩,是從卷耳長出“聲音“開始的。
他半夜被菜畦里的“嗡嗡“聲吵醒,披件衣裳去看,只見無數卷耳的小白花對著月亮“唱歌“,唱的不是調子,是細碎的聲響:有自行車的鈴鐺聲、賣冰棍的吆喝聲、還有老式座鐘的“滴答“聲。他蹲下來湊近聽,其中朵花里居然傳出個小女孩的聲音,脆生生地喊:“媽媽,我要吃棉花糖!“
“這叫'草說話'?“楊永革嚇得后退半步,踩倒了片卷耳,被踩的草突然發出“嗚嗚“的哭聲,像受委屈的孩子,“我看是你那書把過去的聲音'錄'下來了!“
更糟的是,挖出來的“回憶“開始“搗亂“。
王大爺的像章別在胸前;張大爺的軍用水壺掛在籬笆上,畫眉鳥總往里面叼石子,說要幫他“裝滿水“;最讓楊永革頭疼的是那半塊水果糖,被他孫子發現了,非要剝開吃,結果糖早硬得像石頭,差點把牙硌掉。
“老楊,你這草不能再長了!“李大媽舉著竹筐沖進菜畦,筐里的薺菜全變成了卷耳,“我挖著挖著,居然挖出了我結婚時的紅頭繩,現在看著紅繩就想哭,菜都沒法種了!“
楊永革翻開《詩經》,“嗟我懷人,寘彼周行“那行字突然滲出淚一樣的水珠,滴在卷耳上。被水澆過的地方,居然長出個小土堆,土堆上插著根褪色的紅綢帶,像座迷你的“鄉愁墳“。
“我懂了!“他突然一拍大腿,“這草不是在'還東西',是在'勾鄉愁'!《詩經》里說'采采卷耳'是為了懷念人,現在它把咱懷念的東西都挖出來,是想讓咱'睹物思人'啊!“
他把紅綢帶系在《詩經》上,剛系好,就見卷耳叢里飄出個小光團,像只螢火蟲,里面裹著個模糊的人影,穿著藍布褂子,正蹲在灶臺前燒火,鍋里飄出股蔥花餅的香味。
“這是...我媽?“楊永革盯著光團發愣,他小時候總趴在灶臺邊看媽烙餅,她就穿這件藍布褂子,袖口磨出了毛邊,“你是...鄉愁變的?“
光團沒說話,只是往小區門口飄。楊永革跟著它走,路過張大爺的鳥籠,畫眉鳥突然“吱“地叫了一聲,光團抖了抖,分出個小光團鉆進鳥籠,變成根鳥食簽,上面沾著點小米,是張大爺的母親以前總喂鳥的那種。
到了小區門口的老槐樹下,大光團突然散開,變成無數小光團,鉆進每個挖過卷耳的人家里:王大爺家傳出了笑聲,他正給孫子講上山下鄉的故事;趙阿姨在給兒子打電話,說找到了他的彈珠;張大爺把軍用水壺擦得锃亮,擺在窗臺上,對著它敬了個不標準的軍禮。
楊永革的光團飄進他家,落在廚房的灶臺上,變成個小小的藍布褂子人影,正往鍋里磕雞蛋,“滋啦“一聲,香味漫開來,跟他記憶里的一模一樣。
“原來'采采卷耳',采的不是草,是念想啊。“楊永革摸了摸《詩經》,書頁上的水珠已經干了,“嗟我懷人“四個字旁邊,多了行小字,是用卷耳的汁液寫的:“丟的東西會找回來,想的人會藏在回憶里。“
他突然明白,這場“挖回憶“不是搗亂,是日子在提醒你:那些以為丟了的、忘了的,其實都藏在土里、草里、尋常的日子里。就像這卷耳,平時看著不起眼,挖起來才知道,根須上纏著的全是舍不得丟的時光。
李大媽拎著竹筐來送薺菜,這次筐里真是薺菜,綠油油的,沾著泥土:“老楊,我想通了,紅頭繩找著了是好事,總哭啥?明天我用它捆粽子。“
張大爺舉著軍用水壺灌了口茶,茶水里飄著片卷耳葉:“我打算把水壺捐給社區博物館,讓年輕人知道知道,咱以前的日子是啥樣。“
趙阿姨的兔子叼著玻璃彈珠跑過來,放在楊永革腳邊,像是在分享回憶。彈珠在月光下閃閃發亮,映出張模糊的笑臉,像趙阿姨兒子小時候的模樣。
楊永革把《詩經》從石縫里取出來,小心地夾進片卷耳葉當書簽。他沒再鏟那些草,就讓它們長在菜畦邊,反正不礙著種菜,說不定哪天挖菜時,又能挖出點“老物件“,驚出點眼淚,或者笑出聲。
遠處,王大爺正給孩子們講像章的故事,聲音洪亮得像敲鐘;小區門口的老槐樹下,有人擺起了“舊貨攤“,賣的全是從卷耳根須上挖出來的寶貝,其實就是擺著看,誰也不真買;張大爺的畫眉鳥在籠子里“啾啾“叫,唱的像是被遺忘的老歌,調子有點跑,卻格外親切。
楊永革突然開始琢磨:下一章該翻到“苤苢采采“了,不知道那草會挖出點啥新鮮回憶——說不定是李大媽年輕時的花布衫?他越想越樂,蹲在卷耳叢邊,對著月光輕輕念起了“采采卷耳“,仿佛這樣,明天挖出的回憶,能更甜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