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匪報也,永以為好“系牢的光陰繩結,或論饋贈背后的長情密碼
楊永革的筆記本剛記下第三十七筆饋贈,老槐樹的枝椏就“咯吱咯吱“晃了晃,把晨露抖落在“匪報也,永以為好也“的書頁上。那行字被露水浸得發(fā)漲,筆畫間長出些銀灰色的細毛,像極了張大爺鳥籠里畫眉換的新羽。更奇的是,“好“字的最后一筆拖得老長,在頁腳纏成個繩結,解開來看,竟和樹杈上紅綢的結一模一樣。
知知蹲在筆記本旁,爪子扒著根“亮晶晶“的銅絲——是王大爺修煙袋鍋時掉的。它把銅絲往繩結上繞,繞著繞著,銅絲突然“活“了過來,順著紙頁的紋路爬,在“永以為好“四個字周圍織成個小網,網眼正好能塞進顆野山桃核。
“這樹是想把日子捆成繩啊。“楊永革捏著銅絲網笑,抬頭看見趙阿姨的兔子正往樹洞里塞東西。那兔子前爪抱著塊“圓滾滾“的鵝卵石,正是上次知知扒過的那塊,石面上被磨出個淺坑,坑里嵌著半顆桃核,是前幾天張大爺扔的。
樹洞里很快傳出“窸窣“聲,像有誰在里面翻東西。楊永革湊過去看,只見洞底鋪著層槐花瓣,花瓣上擺著排“信物“:李大媽的腌菜瓶塞、老周的烤串簽頭、小王搪瓷缸的碎片......最底下壓著張泛黃的照片,是劉叔年輕時在樹下站崗的樣子,照片邊角用紅綢裹著,綢子上的結和書頁上的繩結“長得“一般無二。
“劉叔臨走前說,這樹能記五十年的事。“張大爺不知何時站在身后,手里的棋盤還沾著露水,“現在看來,不止五十年——你看這照片,比我來小區(qū)時還早。“他指著照片里的樹,“那時候樹杈上就有紅綢,就是不知道是不是現在這條。“
話音剛落,老槐樹突然“抖“了抖,樹杈上的紅綢解開來,飄出段“軟乎乎“的棉線——是李大媽納鞋底用的那種,線頭上還纏著根白發(fā),不知是誰掉的。棉線在空中“繞“了個圈,落在楊永革的筆記本上,把最新記下的一筆饋贈圈了起來:“馬嬸贈月餅兩塊,樹代收,轉贈給晚歸的外賣小哥。“
這圈棉線像個開關。當天下午,小區(qū)里的“回禮“就變得“纏纏綿綿“的。
李大媽給老周送腌菜,回來時籃子里多了串烤雞翅,雞翅上插著根槐樹枝,枝上掛著張紙條:“謝腌菜,翅尖給兔子留著“——趙阿姨的兔子果然蹲在李大媽家門口,見她回來,立刻“蹭“過去,前爪搭在籃子邊。
王大爺給張大爺修煙袋鍋,修好后煙袋鍋里多了包“關東煙“,煙紙包上用炭筆寫著:“棋輸了,煙賠你“——張大爺當晚就把煙抽了,煙鍋敲在槐樹根上,敲出的火星“蹭“地飛到樹洞里,照亮了里面的照片。
最妙的是小王,他給樹坑澆水時,發(fā)現花盆里的桃樹苗開花了,粉白的花瓣上沾著顆玻璃彈珠,正是藍汪汪的那顆。彈珠里的“桃“字旁邊,多了個“守“字,像剛刻上去的,把小王樂得直拍大腿:“這是讓我接著守樹啊!“
可“好“日子沒過幾天,麻煩就來了。
老槐樹像是“記混了賬“。它把李大媽給王大爺的布鞋,送到了張大爺鳥籠里,畫眉鳥把鞋啄出個洞,氣得李大媽拿掃帚敲樹干:“你這樹咋不分人!“;它把張大爺給老周的象棋,埋進了趙阿姨的兔子窩,兔子把棋子啃得“坑坑洼洼“,張大爺蹲在窩邊罵:“這叫我咋下棋!“
更亂的是樹洞里的信物。不知被誰翻得“亂七八糟“,劉叔的照片被壓在最底下,上面堆著半塊烤紅薯、個空煙盒、片繡壞的紅綢——全是平時大家隨手丟在樹下的東西。
“是樹老糊涂了?“楊永革翻開《詩經》,“永以為好“四個字被墨汁糊了大半,像是被誰潑了臟水。他往樹洞里瞅,發(fā)現最深處藏著個小泥人,是用槐樹下的土捏的,捏的是個背書包的小孩,手里舉著顆野山桃,正是三十年前住在小區(qū)的“小石頭“——他小時候總在樹下捏泥人,后來隨父母搬了家,臨走前把最喜歡的泥人埋進了樹洞。
“是小石頭回來過?“楊永革突然想起上周有個陌生青年在樹下徘徊,手里拿著張舊照片,問他認不認識這棵樹。當時他沒在意,現在想來,那青年的眉眼和照片里的小石頭“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第一個轉機出現在李大媽的針線笸籮里。
她納鞋底時,發(fā)現線軸上纏著根紅綢,正是樹杈上掉的那段。紅綢里裹著塊“硬邦邦“的東西,是顆桃核,核上刻著個“鞋“字——她突然想起,三十年前小石頭總穿不合腳的鞋,是她給那孩子改了三回布鞋,最后送了雙新的,“那孩子當時就說,長大了要送我最好的綢緞“。
“這哪是樹記混了賬,是樹在數舊情呢。“李大媽把紅綢系在笸籮把手上,“小石頭小時候偷摘我家西紅柿,我追著他繞樹跑三圈,現在想來,比自家孩子還親。“
第二個轉機在張大爺的鳥籠里。
畫眉鳥突然“撲棱棱“飛起來,往樹杈上撞,嘴里叼著顆玻璃彈珠。張大爺跟著鳥跑,發(fā)現彈珠掉進了樹洞,洞底的泥人手里,不知何時多了顆象棋子——是“帥“字棋,正是被兔子啃壞的那顆,此刻壞的地方被樹膠補好了,上面還沾著根兔毛。
“這是讓我把棋還給小石頭?“張大爺突然想起,當年他總帶小石頭下棋,輸了就罵“臭棋簍子“,那孩子卻總往他煙袋鍋里塞糖塊,“說甜的能消氣“。他把補好的棋子放進樹洞,對著里面喊:“臭小子,回來記得再殺三局!“
最妙的是趙阿姨的兔子,它在樹洞里刨出個鐵皮盒,里面裝著堆玻璃彈珠,藍的綠的紅的,都是小石頭當年埋的。兔子把彈珠一顆顆叼出來,擺在陽光下,彈珠折射的光在樹干上拼出個“家“字,像用光斑寫的。
“原來樹比咱記得清。“趙阿姨摸著兔子的頭笑,“小石頭總搶我家兔子的胡蘿卜,最后卻把最愛的彈珠分給兔子一半,說'都是要長大的'。“
混亂退去時,樹洞里的信物重新擺得“整整齊齊“。劉叔的照片放在最上面,下面是小石頭的泥人,泥人手里的桃核發(fā)了芽,嫩芽頂著顆玻璃彈珠,像舉著顆小太陽。樹杈上的紅綢重新系好,結打得比原來更緊,風一吹,綢子“嘩啦啦“響,像在念所有人的名字。
楊永革的筆記本上,“永以為好“四個字旁多了行小字,是用槐花瓣的汁寫的:“贈的是物,記的是日子;還的是情,拴的是光陰。“他摸了摸那行字,突然發(fā)現“好“字的繩結里,藏著根細棉線,順著線往樹洞里看,棉線的另一頭系在小石頭的泥人手上,像牽著個看不見的風箏。
那天傍晚,小區(qū)的人都往樹洞里放了點東西:李大媽的布鞋樣、張大爺的煙袋鍋、王大爺的繡花線、趙阿姨的胡蘿卜干、老周的烤串簽、小王的搪瓷缸......楊永革放了片《詩經》的書頁,正是“永以為好“那頁,他在頁邊寫:“樹在,家就在。“
知知把銅絲網罩在樹洞上,網眼正好漏下顆野山桃。月光透過網眼照進洞底,桃核發(fā)的芽在光里“輕輕“晃,像在點頭。
楊永革摸著樹干上的“家“字光斑笑,突然懂了“匪報也,永以為好“的意思——哪是不用回報,是最好的回報,就是把日子過成樹的樣子:扎根在一處,記著所有人的好,用年輪纏著彼此的故事,一年又一年,越長越親。
他沒注意到,《詩經》的下一頁正慢慢翻開,“七月流火“四個字在月光下泛著金光,書頁上還沾著片麥葉,像誰從菜畦里帶來的。遠處的麥田里,麥穗“沉甸甸“地晃,仿佛在說:下一段光陰,該輪到麥子來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