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言情小说推荐_女生小说在线阅读 – 潇湘书院

首頁楊永革的詩經成語生活錄

第12章"十月獲稻"堆起的金浪山,或論時令豐稔的厚重詩

第十二章:“十月獲稻“堆起的金浪山,或論時令豐稔的厚重詩學

楊永革的布鞋底還沾著麻田的白霜,打麥場的稻穗就“嘩啦啦“壓彎了腰,金澄澄的浪頭順著風往社區涌。那片黃裹著晨露的潤,像床厚棉被往“九月叔苴“的干爽里蓋,把麻子的糙硬焐得“綿柔柔“的。知知蹲在老周的谷堆旁,爪子扒著顆“飽鼓鼓“的稻粒,尾巴掃過曬谷席的紋路,把“沙沙“聲掃成了“沉甸甸“的哼——這是“十月獲稻“時令鋪展的長卷。

那本《詩經》昨夜被麻絮蹭得“毛茸茸“的,此刻正墊在張大爺的打谷機旁“沾谷香“。“十月獲稻“那頁的字跡被稻殼磨成了金褐色,“稻“字的撇捺舒展開來,像兩束低垂的稻穗,穗尖垂著幾粒迷你稻谷,殼上的細毛在陽光下閃,像剛從穗上搓下來的。更沉的是,書頁邊緣卷成個谷倉的形狀,倉壁上印著串深淺不一的腳印,從麥場一直延伸到菜畦,正是社區人收割時踩出的路。

“今年的稻子壓塌場!“老周光著膀子揚谷,木锨揚起的稻殼在陽光下“輕飄飄“的,落進他古銅色的脊梁溝,像撒了把碎金。他抓起把稻穗往石碾上摔,谷粒“簌簌“落進筐里,“這稻子得趁晴好打下來,不然一場雨就生芽——你看李大媽,早把蒸米的大鐵鍋刷亮了。“

這“打稻“的動靜成了引子。楊永革剛幫著抱了捆稻穗,就覺得懷里的穗子在“偷偷變沉“,原本蓬松的稻殼里,米粒居然“脹鼓鼓“的,像吸足了陽光的重量。他往谷堆上一扔,稻穗滾落的聲響里,混著《詩經》書頁翻動的“窸窣“——張大爺的打谷機搖柄往手里一握,突然“墜手“了,搖起來“咯吱咯吱“的,每轉一圈都帶出更多谷粒;王大爺的粗布口袋往稻堆旁一鋪,袋口自動張開,谷粒“嘩嘩“往里跳,像長了腿;連趙阿姨家的兔子,在谷堆邊刨土時,爪子帶出的谷粒都“圓滾滾“的,嚼起來“咔嚓咔嚓“的,比麻子更有勁兒。

“邪門了!“楊永革抓著把稻谷直掂量,“這谷子怎么比去年重三成?“

李大媽正往大鐵鍋里添水,聞言“咯咯“笑:“我往稻種里摻了點'稠乎乎'的米湯,長出來的稻子就瓷實——你看張大爺的煙袋鍋,裝著煙絲往谷堆上一擱,居然自己立住了,往年得用石頭壓著。“

果然,張大爺的煙袋鍋斜插在谷堆上,銅嘴朝上“穩穩“的,煙桿上沾著的稻殼“巴得牢“,像特意粘的裝飾。“這稻子通靈性,“他往打谷機里塞稻穗,“知道咱等著碾米下鍋,自己就往袋里鉆。“打谷機的齒輪突然“咔嗒“轉得更快,甩出的稻殼在空中“畫“出個圈,正好落在李大媽的鍋臺上,像在“幫忙“引火。

這話像按了“揚谷鍵“。打麥場的“十月獲稻“氣息突然“騰“起來,變成片“金燦燦“的霧,把周圍的物件都“染“成了金色——社區活動室的木桌,桌面沾著的稻殼居然“嵌“進木紋里,擦都擦不掉,像鍍了層金;趙阿姨晾在繩上的藍布衫,被谷霧熏得泛著“黃暈“,風吹過時“嘩啦啦“響,像面小旗;最絕的是老槐樹的樹干,樹皮溝壑里積著層“細谷粉“,陽光照上去“閃閃“的,樹影落在谷堆上,居然是片“稻穗“的形狀。

“這叫'金氣入地'的老講究。“王大爺扛著麻袋往谷倉走,每步都“咚咚“響,“我爺爺說,十月的稻子帶著'土脈',堆在場院里能養地,明年種啥都旺。“

這場“稻浪風波“的第一個驚喜,是谷倉的木門自己“吱呀“開了。里面原本空蕩蕩的,此刻卻堆著個“尖尖“的谷堆,谷堆頂上插著束稻穗,穗子上系著根紅綢——正是老槐樹上的那條,紅綢末端纏著張紙條:“分新米,每戶三斤“,字跡是小王的,他昨天剛學寫毛筆字,筆畫還“歪歪扭扭“的。

“這是樹替咱分糧呢。“楊永革把紙條貼在倉門上,“去年分麻子,今年分新米,老規矩不能破。“

可豐稔很快變成了“甜蜜的煩惱“。

稻谷實在太多了。打谷機日夜不停地轉,谷袋堆得比人還高,把場院占得“滿滿“的,連孩子們玩跳房子的地方都沒了;李大媽的大鐵鍋蒸了三鍋米飯,米香飄出半條街,引來的麻雀“黑壓壓“的,落在谷堆上“啄“得歡,趕都趕不走;王大爺往谷倉搬麻袋時,發現麻袋里的稻谷居然在“自己發芽“,芽尖頂著點“綠“,把麻袋都頂破了,氣得他拿掃帚趕:“這是急著要變米啊!“

“這是收得太急,谷氣沒泄透。“楊永革翻開《詩經》,“十月獲稻“那頁的谷倉圖案旁,多了行用稻殼寫的字:“豐者易腐,藏者宜疏“。他往谷倉深處瞅,發現墻角堆著些“舊米缸“,是劉叔退休前留下的,缸底刻著“勻“字,每個缸能裝五十斤,不多不少正好分完所有新米。

“原來劉叔早算好了數。“楊永革突然想起劉叔的儲糧賬,最后一頁寫著:“稻熟分新米,留三成釀米酒,余者勻給鄰里,不可囤積“,字跡被谷粉糊了半邊,卻還能看清。

第一個轉機出在李大媽的鐵鍋旁。

她把新米摻了點陳米蒸,飯香里帶著點“焦“味,反而比純新米更“耐嚼“。“老輩人說'新米火氣重',“她給每個來討飯的孩子舀碗,“摻點陳米中和,吃著才舒坦——你看張大爺,昨天吃純新米燒心,今天混著吃,一碗不夠還添。“

張大爺果然捧著碗“呼嚕呼嚕“喝,嘴角沾著的米粒“亮晶晶“的,“這混著吃的米才叫'過日子',光吃新的不知道惜福,光吃陳的沒盼頭。“他這話剛說完,碗底的米粒突然“聚“成個“和“字,像用飯粒拼的。

第二個轉機是王大爺的釀酒缸。他按劉叔的老方子,往缸里倒了三成新米,摻了些“甜酒曲“,又兌了點麥場的井水,“這叫'稻酒養人',冬天喝兩盅暖身子。“缸口蒙的紗布突然“鼓“了起來,里面“咕嘟咕嘟“冒氣泡,酒香混著米香飄出來,引得老周扛著烤串來換:“我用烤腸換你半壇酒,咱就著新米飯喝。“

最妙的是社區的孩子們,他們學著用稻穗編“小掃帚“,掃谷堆上的碎殼,編著編著居然“編“出個小谷倉,里面裝滿了撿來的稻粒,送給張奶奶時說:“這是'迷你糧倉',永遠吃不完。“張奶奶摸著“小掃帚“笑,谷倉里的稻粒突然“滾“出來,落在她的空米缸里,“當當“響,像在“變戲法“。

稻浪退去時,月光把打麥場照得“銀閃閃“的。谷堆被分走了大半,露出的場院地面“平平整整“的,印著串深淺不一的腳印,像幅畫;李大媽的鐵鍋倒扣在灶臺上,鍋底沾著的鍋巴“焦香香“的,是孩子們搶著吃的零嘴;王大爺的釀酒缸放在窗臺下,紗布上的氣泡“慢慢“破,酒香“悠悠“地飄;趙阿姨的兔子蹲在谷倉旁,啃著剩下的稻穗,尾巴掃過地面的谷粉,畫出個“圓“,像在說“圓滿“。

楊永革撿起《詩經》,“十月獲稻“那頁的谷倉圖案旁,多了行用米粒拼的字:“豐不是堆成山,是家家有飯香;藏不是鎖起來,是年年有余糧。該收時顆粒歸倉,該分時勻勻當當,這才是豐稔的真味。“書頁上的腳印連成條線,從谷倉一直延伸到老槐樹,像串“走不完“的路。

老周的燒烤攤,支在了打麥場邊,賣起了“新米餅“,餅里摻著碎稻殼,嚼起來“咯吱咯吱“的;小王把分剩的新米裝進小布袋,往養老院送,“劉叔說過,孤寡老人不能忘“;張大爺的煙袋鍋還插在谷堆上,只是里面裝的不再是煙絲,而是幾粒新米,“聞著比煙香“;連樹洞里的鐵皮盒,楊永革也放了把新米,“讓小石頭回來知道,咱的日子像這稻穗,一年比一年沉“。

楊永革摸著書里的“真味“二字笑,突然覺得“十月獲稻“哪是說收稻子,是說日子就該像這打麥場:收的時候得“實“,顆粒都不能丟;分的時候得“勻“,誰家都不能少。人心也得像這新米,既得有“沉“的踏實,知道汗水不會白流;也得有“散“的大方,明白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他沒注意到,《詩經》的下一頁被風吹開,“十一月熏鼠“四個字在月光下泛著“灰“,書頁上還沾著點“稻草屑“,像誰從稻垛里揪的。社區的墻角下,張大爺正往鼠洞里塞稻草,“熏走耗子好囤糧“,那股“嚴嚴“的勁往打麥場飄,像在說:新米入倉了,該防著點“偷嘴“的了......

美麗雅閣210 · 作家說

上起點讀書支持我,看最新更新 下載App
推薦
舉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娄底市| 苏尼特左旗| 延庆县| 湟源县| 庆安县| 上蔡县| 和平县| 富平县| 新泰市| 望谟县| 易门县| 湟中县| 苍溪县| 顺昌县| 扶绥县| 贞丰县| 张家界市| 武城县| 宁海县| 塔河县| 会宁县| 长武县| 名山县| 马公市| 蒲江县| 建昌县| 葫芦岛市| 陵川县| 旬阳县| 二连浩特市| 拉孜县| 青田县| 西乡县| 石楼县| 通榆县| 宝丰县| 凌海市| 修水县| 嘉义县| 交城县| 南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