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濤崖的晨霧還沒散,老窯的煙囪就已吐出第一縷煙。我抱著新篩的高嶺土往拉坯房走,瓷土在竹筐里輕輕晃,像揣著團沒睡醒的月光。佳威蹲在窯門口擺弄相機,鏡頭對著窯壁上那道“窯神手印“,晨露順著他的發梢滴在青石板上,暈出小小的圓,倒像瓷坯上未干的釉點。
“你看這手印,“他突然招手,我湊過去時,正撞見他指尖撫過那五個凹痕,“阿婆說三百年前開窯時,窯神按在這里穩住了窯溫。“他的指腹蹭過最淺的那個指印,“這個像你的小指,圓圓的。“我伸手去比,指腹剛貼上窯壁,就覺一陣溫熱從磚里滲出來,像有團小火苗在底下輕輕跳。
阿婆背著竹簍從霧里鉆出來,簍里裝著新采的“霞石“,石頭泛著淡粉的光,像揉碎的朝霞。“這是調'桃花釉'的料,“她抓起塊往我手心里放,“要趁露水沒干時磨,釉色才會帶著水汽的潤。“佳威接過石頭要去碾,阿婆卻攔住他:“得姑娘自己磨才靈,當年你奶奶的嫁妝瓷,桃花釉都是她親手碾的,說要讓釉里藏著自己的力氣。“
拉坯房的石臼里,霞石在木杵下慢慢化成粉,粉里混著我的汗,竟泛出淡淡的香。佳威蹲在旁邊看,突然從兜里掏出個小布包,打開是片碎瓷,釉色是極淺的青,像初春的湖水。“這是從悟窯書店淘的,“他聲音放輕,“老板說這是民國時的'影青',原是對瓷枕,碎了一只,另一只不知去向。“
我捏著碎瓷往釉料里添,瓷片剛碰到粉,竟“叮“地輕響一聲。阿婆正在旁邊調釉水,聞言笑起來:“這是找著伴了。你太奶奶當年也有只影青瓷枕,枕底刻著'松濤'二字,后來你太爺爺走時帶了去,就再也沒回來。“
“那這只......“我摸著碎瓷上的冰裂紋,像摸著道沒愈合的傷口。
“許是在等另一只呢。“佳威突然握住我的手腕,把我的手按在石臼里,“我們把它碾進桃花釉,燒只新瓷枕,讓它帶著兩只的念想。“木杵落下時,粉里的碎瓷片漸漸化了,竟在釉料里浮起細小的光點,像撒了把星子。
午后的陽光漫過窯頂,阿婆搬來個舊木箱,里面是疊泛黃的圖紙,畫著各式瓷坯的樣。“這是你太奶奶的畫稿,“她抽出張工筆,上面是只鳳首瓶,瓶頸纏著纏枝蓮,“她總說,畫瓷要先畫心,心里有蓮,瓷上的蓮才會生香。“佳威指著瓶底的小方框:“這里該是題字的地方?“
阿婆點頭,眼角的皺紋里盛著回憶:“她原想等你太爺爺回來,讓他題'并蒂'二字。后來等成了白頭,就自己刻了朵單蓮,說蓮心是苦的,卻能等到來年的花。“我突然想在新瓷枕上畫并蒂蓮,筆尖剛落,佳威的手覆上來,帶著他掌心的暖,兩枝蓮在紙上慢慢纏成一團,像被釉色粘住的影。
傍晚試燒桃花釉,佳威非要自己守窯。我往他兜里塞了塊烤好的米糕,“阿婆說守窯要吃甜的,瓷才會帶著笑。“他揣著米糕往窯邊跑,藍布衫的衣角在夕陽里飄,像只振翅的蝶。窯溫計的指針慢慢爬,觀察窗里的瓷枕漸漸透出粉,像浸在水里的桃花瓣。
“你看那釉色!“佳威隔著玻璃指給我看,瓷枕邊緣竟泛出淡淡的紫,“是窯變了!“阿婆搬來小板凳坐下,手里搖著蒲扇:“這是'桃花映紫霞',百年難遇呢。當年你奶奶燒出這樣的釉,沒過多久就收到你爺爺從南洋寄來的信,說船上遇著臺風,他抱著塊船板漂到了島上。“
子夜換窯柴時,佳威突然拉我往松濤崖跑。月光把崖頂的草都染成了銀,他指著遠處的云海:“像不像我們燒的影青釉?“我順著他指的方向看,云海里竟浮著兩團光,像兩只未出窯的瓷燈。“那是老窯的魂在照路呢,“佳威從懷里掏出片火照,是下午燒瓷時留的,上面用青花寫著“共枕松濤“,“等瓷枕出窯,我們把這字刻上去。“
出窯那天是七夕,阿婆早早在窯門口擺了供品,有剛摘的葡萄,還有兩只白瓷碗,碗里盛著清水,水面浮著荷葉。“老規矩,出窯前要請窯神看新人。“她把我和佳威的手按在碗沿,“水里要是能映出并蒂蓮,就是窯神認了這門親。“話音剛落,水面的荷葉突然轉了轉,竟真的浮出兩朵蓮影,像用青花描過的。
新瓷枕抱在懷里,溫溫的像揣著團春。桃花釉在晨光里泛著粉,紫霞般的窯變沿著蓮瓣游走,最妙的是枕底,兩枝蓮的根纏在一起,纏著纏著就成了副對聯:“枕上桃花凝露語“,是我寫的;“窯邊松火續前緣“,是佳威刻的。字里的墨色帶著松煙香,像把兩輩子的話都燒進了釉里。
佳威突然從背后抱住我,下巴抵在我發頂:“阿婆說,這瓷枕會記著我們的溫度,等老了拿出來,枕著它還能夢見松濤崖的霧。“我摸著枕上的蓮,突然覺得那釉色在慢慢活過來,像有朵桃花正在里面輕輕開。
遠處的老窯又升起了煙,和晨霧纏成一團,像幅沒干的畫。阿婆站在窯門口笑,手里舉著那片民國的影青碎瓷,碎瓷竟粘在了新瓷枕的裂縫處,嚴絲合縫,像天生就該長在一起。“你看,“她聲音里帶著顫,“不管碎了多少年,該團圓的,總會團圓。“
夕陽漫過松濤崖時,我和佳威坐在崖頂的瓷板上,瓷板是去年燒的“天空之境“,上面映著我們的影子,還有遠處的老窯,窯煙正裊裊地寫著上聯:“枕上桃花凝露語“,而天邊的晚霞,正慢慢洇出下聯的色:“窯邊松火續前緣“。
風過時,瓷板發出清越的響,像老窯在輕輕笑,笑那些藏在釉色里的等,笑那些刻在瓷上的念,原來早就被窯火記著,等著有天,能在歲月里,燒成圓滿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