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衰亡
8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的蒙面人起義、816至837年的巴貝克起義和869至883年的辛吉起義,給阿巴斯王朝以沉重的打擊。到10世紀中葉,王朝實際統治區域已僅限于巴格達及其周圍地區。1055年塞爾柱土耳其人占領巴格達,哈里發失去了一切世俗權力,只保留宗教領袖的地位。1258年,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率領蒙古軍隊攻陷巴格達,殺死哈里發,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滅亡。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
阿拉伯文化以伊斯蘭教為指導思想,以阿拉伯語為表達形式,因而又稱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承前啟后、溝通東西的重要地位。8至11世紀是阿拉伯文化的繁榮時期,在數學、天文學、醫學、地理、歷史、文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數學方面,阿拉伯人改進并推廣了印度人的數字系統,把“0”符號和十進位法及印度數字傳播到歐洲。穆罕默德·伊本·穆沙把代數知識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阿拉伯人還奠定了解析幾何的基礎,創造出中世紀最先進的天文儀器,如天球儀、地球儀、觀象儀等。醫學上,阿拉伯人已懂得消毒、使用麻醉劑。伊本·西拿著有醫學百科全書《醫典》,這是中世紀阿拉伯醫學的代表作。地理著作有艾卜·宰德《蘇萊曼中國及印度行紀》、雅占特的《地理詞典》、易德里西《渴望周游各國者快覽》。最重要的史學家是泰白利和麥斯歐迭,分別著有《先知與諸王紀年》、《黃金草原》。詩歌選集有《穆阿萊葛特》及艾卜勒·費賴吉的《詩歌集成》21卷。文學名著《一千零一夜》也是這一時期出現的。阿拉伯人在建筑藝術上也有較高的成就。
蒙古帝國
13世紀初,蒙古統一國家的產生,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但其向亞、歐諸多國家進行的擴張,給被征服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成吉思汗及其后繼者在150多年的時間里,以總數不到40萬人的軍隊,先后滅亡了40多個國家,征服720多個民族,消滅各國軍隊人數超過千萬,征服各民族人口總數達6億,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版圖最大的國家——蒙古帝國。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
成吉思汗名鐵木真,姓孛兒只斤,乞顏氏。他出生于蒙古高原各部爭霸、天下擾攘的亂世。從12世紀中葉起,他開始了統一蒙古高原的大業,歷盡艱辛,征戰無數,到1206年45歲時,將高原上互不統屬、操各種語言的游牧部落和森林狩獵部落統一在自己的旗幟之下,建立了大蒙古國,被推戴為“成吉思汗”。他是蒙古民族的締造者,也是維系民族精神的紐帶。
成吉思汗西征
蒙古建國后,在1219至1260年的40余年間,先后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西征,建立起龐大的帝國,對世界歷史的影響既深且遠。成吉思汗親征(1219~1225年)屬于第一次西征。為了肅清乃蠻部的殘余勢力,消滅西域強國花刺子模,成吉思汗親率20萬大軍長驅直入中亞后,又派軍西越里海、黑海間的高加索,深入俄羅斯,追擊花刺子模國王。在印度河流域又打敗花剌子模太子札闌丁。1225年,成吉思汗得勝東歸,將本土及新征服所得的西域土地分封給四個兒子,后來發展為四大汗國。
拔都西征
窩闊臺繼任大汗后,于1235年派遣拔都率50萬大軍再度西征(1235~1244年),史稱第二次西征。西征軍很快徹底滅之花剌子模,殺死札闌丁,不久又大舉進軍俄羅斯,攻陷莫斯科、基輔諸城,并分兵數路向歐洲腹地挺進。1241年,北路蒙古軍在波蘭西南部的利格尼茲大破波蘭與日耳曼聯軍。拔都親率蒙軍主力由中路進入匈牙利,大獲全勝,其前鋒直趨意大利的威尼斯,全歐震驚,稱之為“黃禍”。正當西方各國惶惶不可終日之際,拔都忽接窩闊臺駕崩的噩耗,于是急速班師回國,第二次西征結束。
旭烈兀西征
蒙哥于1251年即大汗位后,令其弟旭烈兀率兵西征,史稱第三次西征(1253~1260年)。這次西征主要方向是西南亞地區,主要目標是木剌夷國(伊朗伊瑪目王朝)。1257年,蒙軍蕩平木剌夷之地后,繼續揮師西進,攻陷報達(今巴格達),滅亡了歷時五百余年的阿拉伯帝國。此后,旭烈兀又率兵攻陷阿拉伯圣地麥加,攻占大馬士革,其前鋒曾渡海收富浪(今塞浦路斯)。旭烈兀正準備進一步攻打埃及時,得到蒙古大汗蒙哥伐宋陣亡的消息,蒙軍主力遂班師回國。
蒙古四大汗國
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國的版圖在其孫輩統治時最后定型:以中國的元帝國為大汗轄區,另外還有四個承認大汗宗主權的相對獨立的國家。欽察汗國,也稱金帳汗國,起初為成吉思汗長子術赤的封地,后來術赤長子拔都在此建立金帳漢國,主要轄區東起額爾齊斯河,西至多瑙河,南起高加索山的地區,對于俄羅斯各公國享有宗主權。察合臺汗國,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封地,主要轄區在天山南北。
1314年,原本讓位于自己哥哥也先不花的察合臺汗怯伯復位,把國都從阿力麻里遷至撒馬爾罕,在河中地區提倡農業,實行改革,而也先不花汗則堅持游牧傳統,汗國開始分裂為東、西兩部。窩闊臺汗國,成吉思汗第三子窩闊臺的封地,領有額爾齊斯河上游和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建都葉密立(今新疆額敏縣)。伊爾汗國,又稱伊利汗國,成吉思汗孫子旭烈兀西征后建立,東濱阿姆河,西臨地中海,北界里海、黑海、高加索,南至波斯灣。
帝國的分裂
由成吉思汗及其后繼者所建立的蒙古國家,是世界歷史上疆域最廣的國家,統治區各地經濟文化、風俗習慣等均不同,因此蒙古統治階級不得不因地制宜,分而治之,形成四大汗國。各汗國由最初對大汗的松散隸屬關系,不久發展為獨立的汗國。1259年蒙哥汗死后,蒙古帝國的短暫統一也隨之結束。繼任大汗的忽必烈,其權力僅限于東方,即中國的元朝政權。此后,元朝和西方的四大汗國按著各自不同的道路獨立發展。
中國文化的西傳
隨著蒙古帝國西征,東西方文化技術的交流也空前頻繁起來旭烈兀西征時,征調許多漢人工匠、學者隨行。伊爾汗國建立后,這些人大都留駐該地,成為中國文化的傳播者。在美索不達米亞的灌溉工程設計者中,就有中國專家。蒙古帝國建立后,東西交通暢通無阻,各地商人、使臣、僧侶、旅行家等來往更為頻繁。元朝與蒙古各汗國、朝鮮、日本、東南亞以及歐洲都有廣泛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各地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更為密切。中國的印刷術、火藥、羅盤針以及紙幣等,就是在這個時期傳入西亞,進而傳入歐洲的。中國的驛站制度為波斯、埃及和俄羅斯所采用。中國的天文、歷算和醫藥傳到西亞,伊爾汗國大臣拉施特哀丁曾編寫過有關中國醫藥的百科全書。
奧斯曼帝國
奧斯曼帝國是土耳其(即突厥)人創立的國家,始于奧斯曼一世。土耳其人最初生活在中亞地區,奉伊斯蘭教為國教,后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奧斯曼帝國極盛時勢力達歐、亞、非三大洲,領有南歐、中東及北非大部地區,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里海及波斯灣,北及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到蘇丹。自穆罕默德二世滅拜占庭帝國后,奧斯曼帝國就以羅馬帝國繼承人自居,視自己為天下之主,東西方文明在其手中得以統合。
奧斯曼土耳其的興起
奧斯曼土耳其人原是一支在中亞游牧的西突厥部落。11至13世紀,大批突厥人開始向西亞遷移。
13世紀30年代左右,在酋長埃爾托格魯爾率領下,其中一支突厥人深入小亞細亞,依附于塞爾柱土耳其人建立的羅姆蘇丹國,后被賜予一塊不大的、位于小亞細亞西北的塞古特作為采邑。埃爾托格魯爾死后,其兒子奧斯曼一世繼承其領地,宣布獨立,自“艾米爾”,并不斷進行擴張,后趁羅姆蘇丹國衰弱分裂之機,占領其大部分領土。
1326年,他又從拜占庭手中奪取了布魯薩城,定為首都,正式建立奧斯曼帝國。這支土耳其人被稱作“奧斯曼土耳其人”。
征服東南歐
1330年奧斯曼一世的兒子烏爾汗建立的常備軍新軍,在對外擴張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伊斯蘭教也成了他們的侵略工具。
1358年,烏爾汗在加里波里建立要塞,開始向東南歐進攻。其子穆拉德一世正式稱蘇丹,繼續進行侵略擴張,占領了整個色雷斯東部。1362年,穆拉德一世率軍占領亞德里亞堡,1367年遷都于此。
1371年,土耳其軍隊在馬里乍河附近打敗塞爾維亞。
1389年的科索沃之役后,除門的內格羅外的全部塞爾維亞領土均被并入了帝國版圖。巴耶塞特繼位后繼續向外擴張,1393年侵入保加利亞和阿爾巴尼亞。這樣,巴爾干的絕大部分地區都處于土耳其的統治之下。
攻陷君士坦丁堡
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親率30萬大軍進攻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地形險要,且黃金海角有鐵鏈封鎖。土耳其人以保留君士坦丁堡城內加拉太區的商業特權為條件,和區內的熱那亞人合謀,利用涂油滑板,把七十多只船拉過加拉太后面的陸地,得以繞過黃金海角,在海面上用船只搭造浮橋,由側背攻城,使拜占庭守軍兩面受敵。激戰53天后,土耳其軍隊于5月29日攻克君士坦丁堡,并遷都于此,將這座城市更名為伊斯坦布爾。這標志著延續了1300年的拜占庭帝國從此覆滅了,而奧斯曼帝國則成為東地中海的霸主。
人民起義
15世紀初,奧斯曼帝國一度發生了嚴重的政治危機。帖木兒帝國入侵,土耳其軍隊慘敗,加深了帝國內部的危機。內部統治者又因爭奪王位而長期混戰,造成農民負擔不斷加重。于是,在小亞細亞和色雷斯先后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其中最大的一次是1415年由西馬維亞·貝德拉丁領導的農民和手工業者起義。起義者提倡一切財產公有,并宣布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彼此地位平等。他們團結希臘農民,共同打敗蘇丹派來的軍隊斗爭持續了三年,后被殘酷鎮壓。
奧斯曼帝國的形成
15世紀,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后繼續擴張,確立了對瓦拉幾亞、摩爾達維亞的宗主權,占領熱那亞在黑海地區的殖民地及其重要商業城市卡發,并使克里米亞汗國臣服。16世紀,他又向東西兩面進行擴張。蘇丹塞里姆一世在位時于1514年占領伊朗首都大不里士,掠回許多財物和工匠,1517年滅埃及,并占領了當時屬于埃及的漢志、麥加和麥地那等城市。蘇萊曼一世在位時多次率軍侵略歐洲,先后攻占貝爾格萊德和羅得斯島,5次入侵匈牙利,并進入布達佩斯,在各地燒殺劫掠。
1534年,他又進兵伊朗,攻下巴格達,占領兩河流域,還吞并了亞美尼亞和格魯吉亞的部分地區。1536年,蘇萊曼一世征服了整個阿拉伯半島和也門。在北非,蘇萊曼一世于1529年控制了阿爾及利亞,1536年占領了的黎波里,1574年占領突尼斯。
16世紀中葉,奧斯曼帝國成了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
奧斯曼征服的影響
奧斯曼歷代統治者的侵略政策都十分殘酷,洗劫占領地,大肆殺戮,給被侵略國家的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這些地區生產力遭到破壞,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緩慢。土耳其占領巴爾干半島與西亞,對亞歐商業貿易征收苛酷的捐稅,嚴重阻礙了地中海地區貿易的正常發展,西歐與東方的貿易往來受到影響,促使西方國家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從而催生了地理大發現。奧斯曼軍事封建帝國的入侵,也促進了以哈布斯堡家族為首的多民族的奧地利國家的形成,使東南歐和中歐的國際關系發生了新的變化。
奧斯曼文化
中世紀土耳其的科學、文學和藝術深受伊斯蘭教的影響。13世紀,土耳其出現最早的書面文學。蘇丹·維列德是最早用土耳其語寫作詩歌的詩人之一,著有《塞爾柱詩歌》。尤努斯·埃姆列開創了民間口頭詩歌的創作形式,是民間詩歌的奠基人。15至16世紀是土耳其古典文藝的極盛時期,抒情詩人涅札蒂、巴基是當時最杰出的代表。
17世紀,諷刺作品在土耳其文學中得到發展,代表人物是詩人涅菲,著有《命運之箭》。
14至15世紀流行一種“布魯薩式”的建筑,以綠色清真寺為代表。16世紀建筑師錫南的作品代表著土耳其建筑藝術的高峰。當時實用裝飾藝術和書籍的裝飾畫也廣泛流行。16世紀后期,史學家薩阿德·阿爾丁父子著有奧斯曼帝國的通史《歷史之皇冠》。17世紀,克亞提布·契列比關于世界歷史、地理和哲學等著作最為著名,著《世界志》、《大事年代記》和《動物圖書辭典》。
印度
從笈多王朝到戒日王朝的300多年是印度封建社會從形成到最后確立的時期,社會經濟和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隨著封建制度的確立,綜合各種宗教的印度教創立。玄奘西行訪印,促進了中印兩國文化的交流。
笈多王朝的統治
3世紀30年代后期,貴霜帝國衰落,印度又回到了小國分立的局面。320年,摩揭陀國國王旃陀羅笈多一世建立了笈多王朝,后采用征服和聯姻的辦法逐漸統一了北印度。旃陀羅笈多二世統治時期勢力臻于極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