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
波蘭國家起源于西斯拉夫人中波蘭、維斯瓦、西里西亞、東波美拉尼亞、馬佐維亞等部落的聯盟。966年,皮亞斯特家族的梅什科一世皈依基督教,其長子博萊斯瓦夫一世于1025年加冕為波蘭國王。1138年博萊斯瓦夫三世死后,波蘭進入分裂時期。14世紀初,弗瓦迪斯瓦夫一世重新統一波蘭。1385年,波蘭與立陶宛王朝合并,立陶宛大公亞蓋洛成為波蘭國王,稱弗瓦迪斯瓦夫二世。1569年,波蘭與立陶宛組成由波蘭貴族統治的國家。
波蘭的政治制度比較奇特:過分的民主使得王權比較疲軟,一次次的王室更迭造成了前后政策的不連續性;而新上任的國王為了爭取貴族們的支持,又不斷給予貴族們新的特權,其結果是貴族(主要是大貴族)的權力越來越大,貴族會議的效率越來越低,陷入惡性循環。這種制度在波蘭的統一過程中已經表現出一定的弊病,最終導致這個歐洲大國在18世紀被瓜分。
保加利亞
色雷斯人是保加利亞地區最古老的居民。395年,保加利亞被并入拜占庭帝國。6至7世紀,自多瑙河北岸南下的斯拉夫人和自高加索北部西遷的古保加利亞人在阿斯巴魯赫率領下戰勝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四世,于681年建立了斯拉夫——保加利亞王國,史“保加利亞第一王國”。1018年,保加利亞再次被拜占庭占領,1186年又建立保加利亞第二王國,1396年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侵占。
羅馬尼亞
公元前70年,布雷比斯塔在羅馬尼亞的土地上建立起第一個奴隸制國家達契亞國,106年被羅馬帝國征服,后達契亞人與羅馬人逐漸融合形成羅馬—達契亞人。14世紀,東部的摩爾多瓦公國和南部的瓦拉幾亞公國形成封建國家。15世紀,這兩個封建國家臣服于奧斯曼土耳其帝國。1859年,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合并為一個國家,稱羅馬尼亞,但仍隸屬于奧斯曼土耳其帝國。1877年5月9日,羅馬尼亞宣告獨立,1881年改稱羅馬尼亞王國。
塞爾維亞
塞爾維亞人是南斯拉夫人的一支,在7世紀時來到巴爾干半島,9世紀處于拜占庭統治下,在拜占庭帝國的影響下改信東正教。12世紀時,尼曼雅王朝崛起,14世紀中葉沙皇(塞爾維亞早期的皇帝和保加利亞國王也自稱“沙皇”)斯特凡·杜山在位期間更是把塞爾維亞國家發展到巔峰。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于此時開始征服巴爾干半島,并于1389年在科索沃戰役中擊潰塞爾維亞人(該戰役的結果現在尚有爭議)。到15世紀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已完全征服了塞爾維亞,開始了長達5個世紀的統治。1829年,塞爾維亞成為在土耳其宗主國和俄國保護下國際承認的自治公國。1878年獨立,1882年建立塞爾維亞王國。
匈牙利
匈牙利國家起源于東方游牧民族馬扎爾部落。9世紀時,他們從烏拉爾山西麓和伏爾加河灣一帶向西遷徙,896年在多瑙河盆地定居下來。1000年,圣·伊斯特萬加冕為國王,正式建立封建國家。15世紀下半葉馬嘉什國王統治時期是匈牙利歷史上較為輝煌的時期。1526年土耳其入侵,封建國家解體。從1699年開始,全境由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統治。
阿爾巴尼亞
阿爾巴尼亞人是巴爾干半島上的古老居民伊利亞人的后裔。9世紀以后,阿爾巴尼亞分別受到拜占庭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塞爾維亞王國和威尼斯共和國的統治,1190年建立獨立的封建公國,1415年遭到奧斯曼土耳其入侵,后被奧斯曼土耳其統治了近500年。
亞洲
中古時代,西亞和中亞的游牧部族崛起,對世界歷史的進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強大的阿拉伯帝國地轄西亞、中亞、南歐和北非。而在遠東地區,中國唐朝疆域也擴張到了中亞,朝鮮、日本成為統一的國家;13世紀強大起來的蒙古征服了歐亞的廣大地域,客觀上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融合溝通,使得絲綢之路更為暢通。這一時期,許多封建帝國仍長期保留奴隸制的殘余。
伊朗
中世紀,伊朗已從奴隸制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從7世紀中葉至16世紀初,伊朗先后處于阿拉伯、塞爾柱土耳其、蒙古伊兒汗國、帖木兒帝國等外族國家的統治之下。在喪失獨立的800多年里,伊朗人民進行了反抗外族統治的斗爭。
封建制度的建立
5世紀末至6世紀初,薩珊帝國的馬資達克起義動搖了僧俗顯貴的統治地位,推動了薩珊帝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馬資達克起義失敗后,薩珊國王科斯洛埃靳一世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實行新的土地制度,軍事貴族私有土也隨之出現。農村公社被保留下來,但大部分都依附于新興的軍事貴族。他還進行賦稅改革,按土地面積、土質好壞、灌溉條件和收成多少核定土地稅額,一年兩次征收,用貨幣交納,并征收人頭稅。賦稅改革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耕作效率,保證政府稅收的穩定,加強王權。科斯洛埃斯一世還實行了軍事改革和行政改革,把全國劃為四大區,均由總督管轄,總督直接對國王負責,使中央政令易于在地方推行。上述土地制度和賦稅改革、軍事改革,明顯具有封建性質,經過這些改革,薩珊帝國的封建制度逐漸建立起來。
薩珊帝國滅亡
6世紀時,薩珊帝國為了奪取通往地中海和黑海的商路,控制東西方貿易,同拜占庭帝國進行了長期的戰爭。戰爭使薩珊王朝的中央政權漸趨衰弱。正當薩珊帝國與拜占庭帝國因長期交戰兩敗俱傷之際,阿拉伯帝國在西亞興起。637年,阿拉伯軍隊攻陷薩珊首都泰西封。642年尼哈溫一役,薩珊帝國慘敗,傷亡10萬人以上,國王葉茲底格德三世逃往中亞,651年被人殺死。至此,薩珊帝國滅亡。
反抗外族的斗爭
阿拉伯統治時期,伊朗人民生活十分困苦,舉行了一系列大規模的武裝起義,反抗外族統治。8世紀中葉,在伊朗人阿布·穆蘇里姆領導下,伊朗人民推翻了阿拉伯倭馬亞王朝的統治。8世紀后期,伊朗東部和北部多次爆發人民起義。9世紀上半期,阿塞拜疆和西部伊朗地區的巴貝克起義堅持了21年,沉重地打擊了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統治。1380至1393年,帖木兒占領伊朗全境,伊朗人民掀起了反對帖木兒統治的斗爭。1441年,胡吉斯坦人民在賽義德·穆罕默德的帶領下發動了大規模的起義,多次粉碎了帖木兒帝國的圍剿,建立了一個類似塞爾白達爾的小國,一直存在到16世紀初。
薩非王朝的建立
薩非王朝的始祖是薩非丁,他于14世紀時創立了薩非教團。其六世孫伊斯馬儀,在忠心耿耿的土庫曼部落“紅帽軍”的擁戴下橫掃波斯大地,推翻了白羊王朝的統治,建立起薩非王朝。
阿拔斯一世改革
阿拔斯一世(1587~1629年在位)是波斯薩非王朝的著名皇帝。阿拔斯一世統治期間,為加強皇權,他重建了薩非王朝的統治結構。其措施有:行政方面,中央設立咨詢性機構——最高會議,由國王召集,代表由國王指定;撤除攝政和“紅帽軍”總司令兩個職務,提高首相的地位;完善行省制,由王子或親信任總督;逐步“削藩”,將部分土庫曼貴族的私人領地置于皇帝本人控制之下。軍事改革分為兩大部分,一是“現代化”,在英國冒險家謝利兄弟的幫助下,波斯軍隊從一支帶著部落氣息的軍隊發展為裝備有火槍、銅炮等的新型軍隊,炮兵達1萬多人,成為波斯大軍的主力;另一方面是“皇權化”,改變了“紅帽軍”占主導地位的局面,吸收了大批高加索人入伍,土庫曼貴族不再擁有特權,軍隊由皇帝全權控制。
薩非王朝的衰落
16世紀,伊朗農民絕大多數處于封建依附地位,各種苛捐雜稅和戰亂讓人民苦不堪言,因而他們不斷掀起大規模起義。1571年,國內瘟疫流行,吉朗地區爆發了農民和城市貧民起義,占領城市達兩年之久。1616至1625年,在教士麥赫魯·巴巴領導下,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爆發了農民起義。起義軍號召不對虛偽和腐化的教士捐贈任何財物,主張恢復原始基督教的平等。起義后來被鎮壓下去。1629年,養蠶業集中地拉希占和列什特地區,在阿迪爾·沙赫帶領下爆發了更大規模的起義。薩非王朝的苛捐雜稅是蠶農起義的導火線,這次起義雖然以失敗告終,卻沉重打擊了腐朽的封建統治,薩非王朝從此走向衰落。
伊朗文學和史學
中世紀的伊朗,在文學、史學和藝術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薩珊王朝末代皇帝伊嗣侯在位時編成的史詩《君王之書》,為研究前伊斯蘭時期的伊朗歷史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和資料。
歷史著作中,最早的一部是志費尼所著的《世界征服者史》,之后是艾卜都拉·伊本·法哲勒拉所撰的《土地之分割與世界之推移》,最重要的則是合贊汗的首相拉施特的《史集》,這是一部綜合的世界史。文學方面,薩迪是13世紀的著名文學家,主要作品有故事詩集《果園》和《薔薇園》。
伊朗藝術
伊朗在造型藝術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薩珊王朝建筑的特色是圓屋頂和半圓形拱門。工藝美術諸如金屬細工、地毯、絲織品等,在薩珊王朝時期均有較高的成就伊朗的繪畫在蒙古伊兒汗國和帖木兒時期達到最高水平,這些作品一方面吸取中國畫技法,另一方面又重視伊朗固有的裝飾傾向,兩者相結合,形成了介于東西方繪畫之間的獨特風格,世稱“細畫”。薩非王朝的主要藝術成就是建筑,貴族宅邸和清真寺都極其富麗豪華,尤其是首都伊斯法罕,被譽為“東方最美的城市”。
阿拉伯帝國
阿拉伯半島是世界第一大半島,位于亞洲的西南部。伊斯蘭教的創立和麥地那神權國家的形成,是阿拉伯政治統一的要求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征服麥加,是阿拉伯統一國家形成過程中的關鍵。而阿拉伯帝國的建立,為阿拉伯半島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發展揭開了新的一頁。
“沙漠之子”
阿拉伯半島上的居民主要是貝都因人,貝都因意“沙漠之子”。貝都因人是阿拉伯沙漠中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他們過著遷徙不定的生活,主要財產是羊、駱駝和馬。
伊斯蘭教的創立
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570~632年)出生在麥加古萊氏部落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從小父母雙亡,先后由祖父和伯父撫養長大。青年時代他放過羊,做過買賣,跟著商隊到過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在去敘利亞等地經商過程中,穆罕默德熟悉了猶太教和基督教。他綜合猶太教、基督教以及阿拉伯半島上的原始宗教、哈尼夫教的主張,反對多神教和偶像崇拜,以古萊氏部落的主神安拉為唯一的宇宙之神,自稱“安拉的使者”、“先知”,創立了伊斯蘭教。他宣稱凡是信仰“真主”,遵行天命施善行的人,將來要升入天堂,否則就會墜入火獄。“伊斯蘭”一詞的意思是“順從”。信仰伊斯蘭教的人被稱為“穆斯林”,意即“服從安拉和先知的人”。
麥地那國家
622年,穆罕默德在麥地那建立了第一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教國家,自己不僅是宗教首領,而且是政治首腦、最高法官和軍事統帥。他依靠“遷士”和“輔士”組成武裝力量,由“遷士”任軍事要職。“輔士”中敖斯和海茲勒支部落的貴族主要擔任戶籍、征稅等官職。麥地納國家的人以伊斯蘭教作為共同的信仰。624年,穆罕默德把“天課”由自愿捐獻改為法定征收;626年,開始對非伊斯蘭教徒征收人頭稅,并制定成文法,規定了“八刑”,用以統治人民。
麥地那國家建立后,為了打敗敵對的麥加貴族和猶太人部落,穆罕默德曾親自出征20余次,命教徒討伐近50次。627年的壕溝大戰,他打敗了麥加貴族阿布·蘇非揚,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其宗教和政治地位得到麥加貴族承認。此后,穆罕默德繼續征服其他地區,632年大體統一了阿拉伯半島。
倭馬亞王朝
倭馬亞王朝(661~750年)是在伊斯蘭教最初的四位哈里發執政結束之后,由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建立的阿拉伯帝國的第一個世襲王朝。王朝初期鎮壓了伊朗、伊拉克的什葉派和哈瓦立及派的反抗,之后在“為安拉而戰”的口號下繼續向外擴張。至751年阿拔斯王朝時,阿拉伯帝國鞏固了在中非和阿富汗的統治,成為橫跨亞、非、歐的大帝國。我國史書稱之為“大食”。阿拉伯帝國在麥地那政教合一國家的基礎上,承襲了東方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統治機構。哈里發集政治、軍事、立法和宗教的最高權力于一身,伊斯蘭教也逐漸成為統治人民的工具。
阿巴斯王朝
747年,奴隸出身的阿布·穆斯林領導呼羅珊人民舉行起義,于750年推翻了倭馬亞王朝,建立了阿巴斯王朝,定都庫法,762年遷都巴格達。這是阿拉伯帝國的第二個世襲王朝。此時,君主專制統治空前膨脹,帝國憑借龐大的官僚機器對各族人民實行封建統治。政府機構的最高行政長官稱“維齊爾(即宰相)”,軍隊則是阿巴斯王朝的有力支柱。阿巴斯王朝最初的百年間,帝國的對外擴張達到極致,國內政治穩固,社會安寧,農商發展迅速,文化昌盛,聲威遠播,是國勢極盛的“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