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領導漢軍最終打敗了項羽,在當時的軍閥中熬成了一人獨大,各路諸侯紛紛自愿歸屬到他的旗下。即使過去和劉邦有些小過節的,盡管心里很不情愿,這會也不得不違心歸順,不然劉邦大軍一指,頃刻化為烏有。搞政治的人都知道“光棍不吃眼前虧”,只要腦子里沒有進水,誰犯如拿雞蛋往石頭碰。
雍齒這時候也來投靠劉邦。他知道自己數次背叛漢軍,直接去找劉邦,肯定不會有好的結果,便托盧綰替他講情。盧綰是劉邦幼年的朋友,和劉邦的友誼,連蕭何、張良、樊噲都不在其上。雍齒托這人算托對了。
盧綰向劉邦說:“雍齒來投靠你了,看在老鄉的份上,希望你能給他碗吃。”
“什么?這個狗屎起來的,幾次背叛我,恨不能見了他食肉寢皮,還有臉來投靠我,看我不把他一刀宰了。”劉邦一聽雍齒來找他,馬上想起往事,恨恨地說。
“唉呀,老兄,不必那么小心眼。他之所以這時還敢來投靠你,一是覺得我們畢竟是幼年的朋友,怎么都能原諒他的過失。二是覺得你這人一向大度,他誠心來向你謝罪,你不會跟他一般見識。人都有個向上巴結之心,他要是那時候能知道你能混得這么闊,你叫他背叛你他也不會。都是老親舍鄰的,你就給他一條出路吧。”盧綰說。
“你這熊貨倒是會做好人。此人反復無常,我不想見他,你給他安排一個地方吧。”劉邦說。
“現在雖然大局已定,但各地還有不少秦軍和項羽的死黨,正可利用他在幾處軍隊里都混過的優勢,叫他帶兵去肅清敵人的殘余勢力,就委他做個掃頑裨將吧。”盧綰說。
“也好,叫他將功補過,如能有所斬獲,也就不追究他了,興許給他個飯碗子,不然以后有他好日子過的。”劉邦說。
“是,老兄,我一定把這些話給他傳達到。”盧綰答應說。
劉邦這時確實需要雍齒這樣的人去給他清剿各地的殘余勢力,盧綰的建議正好碰到了點子上,所以也就準了。
這雍齒幾年前從豐邑逃跑后,先投奔了秦將李由,李由被項羽、劉邦聯合打敗后,他跟彭越干了一段時間,后又投靠了項羽。他之所以一直與劉邦為敵,主要是和劉邦一塊長大,他對在劉邦手下干不服氣。無奈他運氣不好,到頭來還是不得不仰劉邦的鼻息。不能成就一番事業,就回家當農民算了,但他又沒那志氣,所以就又厚著臉皮找劉邦來了。這是天下做官人的通病吧。盧綰推薦他做掃頑將軍,也算是用其所長,他在這個崗位還真做出了成績,后來劉邦捏著鼻子給他封了個侯。
不唯雍齒如此,那些現在來投劉邦的諸侯、將軍有不少都是曾經先前反對過劉邦的。此一時彼一時,只要你們不給我搗蛋,我就先接納起來你們再說。劉邦這樣想,就敞開門和過去的宿敵握手言歡了。政治就是這樣,更多的時候需要的是妥協,這一點劉邦可算是大師。你看他怎么辦的吧,不僅笑臉相迎,而且還不記前嫌,對一些以前為王的還叫你當王去,最多給你換換地方;對一些帶兵打仗的將領,該封侯的封侯,該裂土的裂土,凡是功勞卓著的,都給以一定的食邑。真叫大家皆大歡喜。
劉邦這樣做的結果馬上得到了回報。新任的韓王姬信、長沙王吳芮、番君梅鋗、趙王張敖等迅速聯合蕭何、周勃、曹參、陳平等一幫有功之臣,一齊奏本,懇請劉邦即皇帝位。這是劉邦夢寐以求的事,但他看到向他勸進的都是幾個小國之王,還有就是身邊的幾個人,覺得這事還不能唐突,還要摸摸那些有實力的將領的意見。于是故意說:“我聽說做皇帝的人必須是有德有才的人,否則即使做了皇帝也守不住。在平定天下的過程中,我只是給大家出出主意,并沒有多少實際功勞,大家推舉我當皇帝,我不敢就這個位子。”
群臣一聽,以為劉邦太謙虛了,唯恐他真的不任。長沙王吳芮代表大家說:“大王從一個普通老百姓起家,自斬蛇起義始,帶領義軍南征北戰,出生入死,滅秦國,敗項羽,一掃寰宇,這是多大的功勞啊。要不是你來挑頭,把大家組織起來,我們這些諸侯、將軍還不是一盤散沙,不僅不能鏟除秦項暴逆,說不定至今還在互相殘殺呢。現在我們這些跟你干的人,你都給了封地,賜予爵位,您自己卻不愿意即皇帝位,這怎么能說得過去?您要不登這個大位,我們死也不同意。”
劉邦說:“諸位賢兄,何必這樣,不是我謙虛,我實覺得我之德才不稱此位,那樣會讓天下老百姓不服。”
韓王姬信說:“您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是在長期的斗爭中形成的,這點誰與能比?我們這些人都是跟您走過來的,您要不稱這個皇帝位,如今天下的英雄中還有誰會稱這個位呢?我敢說沒有!你任漢王,做關中王,百姓莫不歡呼擁護,其他地方的人民聞大王賢德,都日夜盼望你來做皇帝,怎么會不服呢。相反,您要不做這個皇帝,天下百姓才會大失所望。”
劉邦假裝生氣地說:“不要再說了,你們誰愿意做誰來做吧,反正我不做。”說著起身離開,群臣你望望我,我望望你,不歡而散。
晚上蕭何來到劉邦府上,一番寒暄后問劉邦:“群臣提議讓你即皇帝位,你干么不同意啊?”
劉邦說:“秦皇獨尊,天下共憤,項羽稱霸,諸侯多棄,現乾坤初定,我何急欲冒此天下之大不韙?”
蕭何說:“秦項稱尊,不為世容,皆因其樹敵過多。沛公以平民起義,鏟除暴逆,為民除害,百姓皆擁戴之。現勁敵已除,諸侯望風而歸,君即大位,正其時也,何顧慮之多也?”
劉邦說:“你是一個明白人,我在你跟前沒有必要假撇清。你看現在勸我上進的都是一些小國之王和你們這些整日在我身邊的人,那些領兵在外的將領什么態度呢?我不知道。那些大國諸侯呢,他們服不服呢,我也不知道。沒有這些人的擁戴,我貿然登上帝位,心里能踏實嗎?”
蕭何一聽笑了,說:“原來大王擔心這些,這個不難,異日我讓長沙王他們搞一個勸進表,送達各地,凡同意者,輒讓他們在上面簽字表態,豈不有了。那些在外領兵的將領,都是沛公一手提攜起來的,還有誰不會同意呢?縱是那些封地稍大的諸侯王,即非君之同姓,見如今天下一統,怎敢有異志哉。”
“恐怕不像你說的這么簡單,此事還宜緩圖。”劉邦說。
“要不然就派使者把各路諸侯和在外的將領都請到跟前,共謀建國大事,那時讓大家現場擁立您即皇帝位,會穩妥些。”蕭何進一步建議說。
劉邦一聽這個辦法好,當即說:“這樣也行。”實際上他何不想早日登上皇帝的寶座,只是對天下諸侯到底是否真心都擁戴他坐這個位子,心里有些拿不準。他想一弄就弄牢它,別弄得沒干上三天就叫人趕下臺,成為歷史的笑柄。另一方面,他防范別人慣了,總擔心別人在他背后砸黑磚。這是他多少年能夠化險為夷的法寶,任何時候也不能丟。還有,他也要表現一下自己的姿態,因為開始領導別人起義時打出的旗號,是為老百姓謀福利,不能到了最后,突然變成為自己打天下了。盡管大家都明白,他還是要扭捏一下,雖然表面上像是自欺欺人,掩耳盜鈴,但實質上可以堵堵一些蠢豬的嘴。搞政治的人,就要會演戲。劉邦在這方面就是出色的演員。
蕭何很快往各地派出了使者,各路諸侯接到邀請后陸續來到劉邦的行營所在地氾水。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來了,劉邦最想要來的三個人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都借故沒來。
韓信接到邀請函后,本來就要動身,在和謀士商量帶些什么東西作為晉見之禮時,蒯徹說:“歷來王者,在奪取江山之初,都要大殺功臣,因為這個時候,那些功臣都還握有重兵,為王者唯恐他們倒戈一擊,所以往往在臣下最不經意的時候,采取一些狠招,將有功之臣一網打盡。這個時候,沛公讓你們前去共謀建國之事,看似情理之中,但也深藏玄機,萬一他效仿古人的做法,你們這些功臣,死無葬身之地也。因此,我勸楚王不要去湊這個熱鬧。不僅這次不要去,以后凡是這樣叫你們前去赴會的場合都不要去,太危險了。”
歷史上這樣的情況韓信也知道不少,聽蒯徹如此一說,他也感到不是沒有這種可能,從劉邦突然把他從齊地趕到楚地,他腦子中多少有了點這種防范意識。他點點頭,對蒯徹之論不置可否地說:“平定天下之后,漢王初次召集諸侯共議國事,不去豈不要讓漢王有看法,況且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呢?”
蒯徹說:“他有看法也不能去冒這個險。您可以派出專使前往氾水,讓使者代表您說話,全權擁護建國的一切事宜,并進表完全擁護漢王稱帝,沛公看到這一點想也不會太責怪您了。理由就說是,您新到楚地,項羽殘余勢力發起叛亂,您正在組織剿滅。沛公現在最擔心的就是項羽的部下起來造反,您這樣一說,保不準他會相信。”
韓信說:“這個主意拿得好,就這樣辦。”這一次沒有危險,韓信這樣辦了,惹得劉邦不快。可惜以后真有危險了,他卻拗不過面子的驅使,大著膽子單刀赴會,終于為劉邦所算。這是后話。
彭越因為生病,不能赴邀,但也有勸進表呈送漢王。
派去淮南的使者一直沒有回來,英布那里既沒來人,也沒有勸進表送來。蕭何又遣快使再往,得知江南發了大水,使者不能過江,英布不是沒有得到信息,或者是得到信息,因為大江阻隔,不能如期而至。
其他王侯、將領也有因故沒有到來的。這些人不來,劉邦倒不在乎,料他們成不了多大氣候,只是韓信、彭越、英布三人不來,雖有正當理由,還是讓他心里很不爽,覺得沒有這三人的捧場,他的皇帝坐得有些不安似的,當時心里萌生了一個奇怪的念頭。
各地一連兩個多月沒有戰事,劉邦君臣都有一種天下太平的輕松,感到舉行建國大典和登基大典是時候了。天天圍在劉邦跟前的一些人,少不了歌功頌德,拍馬逢迎,把個劉邦吹噓得渾身不知哪兒癢癢哪兒疼,好不受用。這讓他想到,不管怎么說,天下是我率領諸侯打下來的,也不管你服不服,也不管你來不來,這皇帝我該坐的還得坐。人都有這種壞毛病,都討厭拍馬溜須,但一旦別人拍的是自己,盡管知道那人說的都是假話,還是覺得很陶醉,姑且受之吧,認為總比別人罵自己兩句好。所以司馬遷先生言“美言可以市”。劉邦不是神,他怎么就不能被忽悠呢。
蕭何抓緊預備登基大典的事。又是群臣怎么勸進,百姓怎么跪求,誰來宣布劉邦即皇帝位,劉邦怎么出場等等,蕭何都給設計好了。他把這些隨時向劉邦匯報,劉邦深感他的才干,不時給予表揚和肯定。
眼看登基的好日子就要臨近,這時劉邦一出去,就發現街頭巷尾,有不少人三五成群地在議論,起初他還以為這些人是聚在一起稱贊他的仁德武功呢,次數多了,他覺得不對頭,發現那些人看他的眼光都有些異樣,甚至連個招呼都不想給他打。恰好這時張良來給他請假要休息幾天,劉邦就問:“子房,這些人在議論什么呢?”
“他們在議論造反呢。”張良說。
“你說什么,好好的他們怎么要造反?”劉邦吃驚地問。
張良說:“你把那些有大功的人,經常在你身邊轉悠的人,過去在秦國有些地位來投靠你的人,甚至還有和蕭何走得比較近的人,都大加封賞,封王的封王,賜爵的賜爵,待遇十分優厚,而對那些功勞稍微小一點,不是您親近的人,卻絲毫沒有顧及,這些人怎么能沒有怨氣呢。所以他們難免不有反心,即使暫時不反,將來也會反。”
劉邦聽此有些著急,說:“怎會這樣,我何嘗沒想到封賞他們,但這些人這么多,我一時何能弄清他們的功勞大小,怕賞不準引起他們的不滿。想等大典之后,讓人把他們的功勞登記核實清楚,再量功封賜。似此如何是好?”
“看來不能等了,遲了這些人恐怕要在舉行登基大典的時候生事。”張良說。
“這怎么能來得及呢?”劉邦說。
“那就擇其要者封之。”張良建議。
“此話怎講,子房明說。”劉邦問。
張良問:“這些功勞稍次的人中,你最恨的人是誰?”
“雍齒。”劉邦不假思索地回答。
“那就大封雍齒。其他人看到連你最煩的人都得到了優厚的封賞,必不懷疑你對他們也會給以重賞,再叫人乘機做些工作,安頓一下,則此危機可以化解也。”張良說。
“那就這樣辦吧,只是對封這雍齒我實在是心有不甘,沒想因此事讓這賤人討了個便宜。”劉邦說。
平息了中層干部造反的事,劉邦想這下該辦自己的事了吧。沒承想又出了叉子,從大北方傳來消息,燕王臧荼造反。這臧荼原是項羽分封的十八王之一,是和漢王并肩的人物。在楚漢相爭最激烈的時候,因為不聽項羽的調遣,受到項羽的打壓,他因此投靠到劉邦這一邊。劉邦平定天下后,為了穩定北方,讓他和匈奴作戰,作為保護中原的屏障,加之他是在自己危難之時支持自己的,也算是患難之交了,就沒有動他。沒想這人卻不甘寄人籬下,眼看劉邦就要稱帝了,他居然舉兵造反,這讓劉邦始料不及。劉邦聽到這個消息后,大怒,馬上要親自率兵攻打燕國。蕭何、陳平等忙出來阻攔,說:“現在天下基本平定,一個燕王造反,何勞您親自征伐,派朝中任何一個大將,去蕩平反賊就得了。再者,建國登基的事就在眼前,有好多事還要你來拍板,你一離開,這么重要的事豈不要擱置下來?”
“我待此賊不薄,他居然懷有二心,此賊不除,我實難平靜下來。”劉邦說。
“國家大了,每天什么事都會發生,怎么能事事都要君王親自出面解決呢。您即將就皇帝位,有些事情該交給臣下來辦的就交給臣下辦,該超脫一些的就要超脫一些,不然什么人累不垮。”蕭何勸說。
“你們說得對,我應該超脫一些,小小燕國,何在話下,項羽那么強大,都被漢軍打敗了,還怕這一兩個小國之王造反。你們看派誰去征討燕國合適呢?”劉邦說。
“朝中大將無數,任憑你派誰去都行。”蕭何、陳平說。現在正是關鍵時候,派誰去誰可能都不愿意去,都等著在朝庭有一個好的職務安排。另外,打了幾年的仗,剛消停下來喘口氣,這時誰腦子里有病想出去冒險。那臧荼也是驍勇之將,不是好對付的,現在正是需要好消息的時候,派誰去征伐他,勝了怪好,敗了呢?豈不要擔責任。想到這點,兩個精明之人,誰也沒提出具體的人選建議,還是讓劉邦自己拿主意吧。
劉邦固然知道他們不說的原因,關鍵時候他是很能覺察出人際關系的微妙的,就說:“那就叫幾個大將都過來吧,看他們誰愿意代我出征。”
周勃、曹參、樊噲、灌嬰、王陵、盧綰等聽到召喚很快來到劉邦宮中。劉邦說起平燕之事,大家都表示義憤,但就是沒有人主動請纓出征討逆。劉邦權衡了一下,果斷地做出決定說:“臧荼以勇猛著稱,與其交手,還要我們的猛將出征,為此,特封樊噲為平叛大將軍,請你即日點兵趕往燕地平定叛亂。同時,削去臧荼燕王封號,封盧綰為燕王,請盧綰隨樊噲一同出征,平定燕地后,你就在那里駐守吧。”
樊噲看了一下劉邦,想說什么沒說出來,心想這個時候劉邦也只有派他出差了,勇猛固是一方面的原因,主要還是他是劉邦的連襟,這時候不派自己人去派誰去,因此爽快地答應:“是,請漢王放心,我一定完成任務。”
盧綰沒想到能封他為王,這是一件好事,也馬上答應道:“多謝漢王恩顧,我一定不負重托,盡心盡力治理好燕地。”
劉邦說:“準備一下,這兩天就出發吧,我在家等候你們的好消息。請蕭何為他們備足糧草,保證后勤供應。”
蕭何答應:“好的。”
臧荼仗著北人勇猛,人馬在幾個諸候中稍多一些,自立為皇帝,侵擾附近諸侯。但他的兵力畢竟不如漢軍強大,加之這些年來,漢軍一直在打仗,作戰經驗很豐富,所以樊噲大軍一到,沒經幾場戰役,就把燕軍打垮了,臧荼逃往匈奴避難。
劉邦的登基大典如期進行。他過去不大重視儒生,接受蕭何的建議,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要靠文人來治國,他們選了一個德高望重的老儒來主持大典,這真的讓天下百姓耳目一新,特別是那些好挑刺的儒生,這下都服了,乖乖地效忠于盛朝,時不時地為劉邦歌功頌德。見此,劉邦好不開心。
舉行大典的當晚,劉邦大宴群臣。盡管那時物質還不太豐富,但還是滿滿地擺了幾十桌,席上有豬牛羊雞鴨鵝魚鱉蟹等各色肉類鮮貨,每桌備酒兩壇,讓滿朝的王侯將相盡情吃喝。酒酣耳熱之際,劉邦大笑著說:“今天我們君臣隆重集會,真人生之快事也。借此機會,我給大家出一道題,考考大家,看誰答得最好。”
“陛下要考大家,好啊,您出吧。”群臣歡呼而應說。
“秦朝滅亡之后,天下之爭實質上變成楚漢相爭。項羽擁兵百萬,而漢軍僅有十萬之眾,卻用短短幾年的時間,把他們徹底打垮了,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誰能說出來?”劉邦說。
高起、王陵兩人說:“皇上心胸寬廣,為人大方,大家跟您打天下,您舍得把奪取的城池土地封賞給有功之人,因此大家都很賣力。項羽雖然表面上也很仁慈大度,其實內心很狹窄,有功者不能及時賞,有能者不能盡其用,所以他雖然人多勢眾,但發揮不了作用,只能落得個失敗的下場。”
群臣聽二位這樣說,覺得很有道理,就沒有人再說話。但看皇上時,卻見他一個勁地搖頭,莫非還有別的原因?大家此時最想聽聽皇上的意見。
劉邦看大家都看著他,發自內心地說:“你們說得有些道理,但還沒有完全說到點子上。這其中最關鍵的是什么呢?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治理國家,安撫百姓,供給饋餉,不絕糧道,我不如蕭何;指揮百萬大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豪杰,但我能讓他們為我所用,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這是我能奪取天下最根本的原因。項羽手下有一個范增也很厲害,但他卻不能放心地使用,所以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