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正文契丹族編輯
契丹族(英語:Khitay)為中國古代游牧民族,發源于中國東北地區,采取半農半牧生活。早期分契丹八部,[1]?唐初形成了統一的大賀氏聯盟。唐太宗以后,唐置松漠都督府,賜姓李。大賀氏聯盟瓦解后,契丹人又建立了遙輦氏部落聯盟,依附于后突厥汗國。天寶四年(745年),后突厥為回紇所滅,此后百年間,契丹人一直為回紇所統治。[2]?唐末,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各部,于后梁開平元年(907年)即可汗位,神冊元年(916年)稱帝,國號契丹。大同元年(947年)遼太宗改國號為遼,[3]?統和二年(984年)又改稱大契丹;咸雍二年(1066年)復號遼。[4]?
天慶五年(1115年),女真族建立金朝。在金軍的進攻下,遼朝于保大五年(1125年)滅亡。西遼延慶九年(1132年),耶律大石稱帝,史稱“西遼”,又稱“哈喇契丹”,成為當時中亞地區的強國。西遼于金興定二年(1218年)為蒙古所滅。[5]?契丹人髡發,服裝通常為長袍左衽,圓領窄袖。契丹人住所為氈帳,皇帝的御帳稱為捺缽。隨著遼國的滅亡,契丹人逐漸融入了其他各民族,還有少部分演變為今日的達斡爾族和云南的本人。
中文名契丹族外文名Khitay發????源中國東北地區圖????騰“白馬青牛”政????權遼朝、西遼文????字契丹文字信????仰佛教發????式髡發人????物耶律阿保機、耶律大石等別????稱吉答、乞塔、乞答、吸給
目錄
1族稱
2歷史沿革
?發源傳說
?早期歷史
?部落時期
?建立大遼
?南下中原
?輝煌時期
?遼朝衰亡
?后續發展
3政治
?政治體制
?組織形式
4軍事
5文化
?文字
?文學
?繪畫
?樂舞
?宗教
6經濟
?農業
?畜牧業
?手工業
7對外關系
?五代、北宋
?渤海國
?高麗
?西域諸國
8社會風俗
?儀俗
?服飾
?發型
?婚俗
?居住飲食
9后裔追溯
族稱編輯
“契丹”之名,始見于北齊天保五年(554年)成書的《魏書》。而漢人記契丹事,以《資治通鑒》為最早,東晉義熙元年(406年)初,“燕王熙襲契丹”。契丹稱號見于朝鮮《三國史記》更早,東晉太元三年(378年)已有契丹人犯高句麗“北邊,陷八部落”。[1]?《新唐書》等明確指出:“至元魏,自號曰契丹。”有的學者則認為漢以來即有契丹之號[6]?。有的學者認為契丹一詞出于宇文氏酋長名字之演變,約當西晉末東晉初,其異名已顯,意為“鑌鐵”[7]?。[2]?一般認為契丹,漢譯亦作吉答、乞塔、乞答、吸給等。其含義眾說紛紜,通行說法為“鑌鐵”之意。[1]?另外說法有:“切斷”說、“刀劍”說、“奇首之領地”說、“酋名”說、“寒冷”說、“大中”說、“草原、沙漠或與森林相關的意義”說等等。
由于金帳汗國自13世紀至15世紀長期是歐洲的霸主,而蒙古人稱中國北方為契丹,后該詞泛指中國。在一些國家的語言例如俄語中至今猶稱中國為“契丹”。在俄語、希臘語和中古英語中把整個中國稱為契丹(讀音分別為Kitay,Kita1a,Cathay),在******文獻中常把北中國稱為契丹(Khita,Khata),相傳哥倫布航海的目的就是找尋傳說中的契丹。[8]?
歷史沿革編輯
發源傳說
傳說中的契丹祖先
對于契丹族的起源,相傳北方大草原流淌著兩條河,一條從大興安嶺南端奔騰而下,契丹人稱其為西拉木倫河,亦稱“黃水”,文獻上寫作“潢河”;另一條河自醫巫閭山西端而來,名為老哈河,亦稱“土河”。契丹民族就興起于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這一地區民族的遷徙、融合呈現出十分頻繁復雜的狀態。[10]?
契丹人關于自己始祖有這樣的傳說,一位久居天宮的“天女”倍感天宮的枯燥寂寞,她駕著青牛車,從“平地松林”沿潢水順流而下。恰巧,一位“仙人”乘著一匹雪白的寶馬,從“馬盂山”隨土河一直向東信馬由韁。青牛和白馬,在潢水與土河的交匯處的木葉山相遇了。天女和仙人,叱走青牛,松開馬韁,相對走來。兩人相愛并結合,繁衍生八子,其后族屬漸盛,分為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連部、匹絜部、黎部、吐六於部等八部,[1]?居潢水(今NMG西拉木倫河)之南,黃龍(今遼寧朝陽)之北。常以名馬文皮貢獻北魏,并進行貿易。每行軍及春秋時祭,必用白馬青牛,示不忘本云。[11]?這無疑是有關青牛白馬傳說的最權威、最準確的記述。由此可知,契丹族發源于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8]?[10]?
早期歷史
契丹最早記載見于《魏書》。《魏書》在記載與北魏政權聯系和交往的各民族時,首次為契丹和與它關系密切的庫莫奚(也是中國古代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原與契丹同屬一支,后分開,再后又被契丹吞并)立了專傳。此后,《北史》、《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以及《唐會要》、《五代會要》、《冊府元龜》、《文獻通考》、《宋會要》等,都有關于契丹人活動情況的專門記錄。上述文獻在記載契丹人的起源時,大致有“匈奴說”和“東胡說”兩種意見。這兩說又派生出另兩說:一說“是匈奴和鮮卑融合的產物”,一說“起源于鮮卑系的別部而不是鮮卑的直接后裔”[1]?。
根據《后漢書》的記載[14]?;契丹來源于鮮卑或鮮卑宇文部,出自當時人和稍后唐人之筆;契丹為“匈奴之種”,則是數百年后宋人的說法。當然,鮮卑族的成分很龐雜,其中確實有人認為契丹為東胡系統東部鮮卑宇文部之裔,來自匈奴的“余種”,宇文部更是如此。東漢永元元年(89年)至永元十七年(105年),匈奴被漢將耿夔擊破,北單于逃走后,鮮卑進據匈奴故地,“有十余萬落”未逃走的匈奴人加入了鮮卑。然10余萬落匈奴人并未繼續以匈奴為號,而“皆自號鮮卑”了。此后,在與原東胡種的鮮卑人長期錯居雜處中,由于相互通婚等影響,差別越來越不明顯,它在形成過程中雖有一個主源,但仍是多源多流的。[8]?
契丹族日益興盛,并向南發展。北齊文宣帝高洋于天保四年(553年)親率大軍攻擊南下的契丹部落,俘獲10余萬人、數十萬頭牲畜。契丹部族損失慘重,后又受到突厥的侵擾,因而“部落離散,非復古八部矣”。[15]?隋初又分別臣附于隋朝與突厥,逐漸得到恢復,游牧于遼西地區,諸部落平時各自“逐寒暑,隨水草畜牧。隋大業元年(605年),契丹族南下營州(今遼寧朝陽)地區時,又遭到在隋將主使下突厥的襲擊,4萬人被俘,再次受到重創。
部落時期
大賀氏首領
6世紀前期,契丹族尚為部落階段,唐初形成部落聯盟,曾臣服于漠北的突厥汗國。唐武德二年(619年),酋長大賀咄羅率軍進攻平州。武德六年(623年)遣使到長安,給唐高祖進貢名馬、豐貂,但其政治立場仍趨向于突厥頡利可汗。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大賀摩會率部落聯盟背棄突厥,歸附唐朝。唐朝皇帝曾賜給契丹首領旗鼓,后來成為契丹可汗權位的象征。又于貞觀三年(629年),以室韋、契丹族人置師州。契丹與唐朝之間,既有朝貢、入仕和貿易,也有戰爭和擄掠。后唐太宗以契丹人為松漠都督府(在今赤峰、通遼一帶),以大賀窟哥為松漠都督,賜姓李氏。但其孫大賀阿卜固在位時卻開始伙同奚族騷擾唐朝邊境,被擒送洛陽。唐高宗以窟哥孫子枯莫離為左衛將軍、彈汗州刺史,封歸順郡王;另一孫子李盡忠為武衛大將軍、松漠都督,繼統契丹八部。[16]?
武周建立后,契丹受不了壓迫,于是于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五月十
契丹人
二日,盡忠與其妻弟孫萬榮反,攻陷營州,殺營州都督趙文翙,盡忠自立為無上可汗,這是契丹人首次稱汗。武則天大怒,改盡忠名為李盡滅,孫萬榮為孫萬斬,并派兵圍剿,卻被盡忠擊敗。后盡忠病死,李萬榮(即孫萬榮)繼位,繼續盡忠的事業。不久萬榮兵敗,被家奴殺死。開元二年(714年),盡忠堂弟李失活與奚族首領李大酺到長安見唐玄宗,玄宗恢復松漠府,以失活為都督,封松漠郡王,授左金吾衛大將軍,并將永樂公主嫁給他。
開元六年(718年)失活死,堂弟李娑固襲位。靜析軍副使可突于驍勇,深得眾心,娑固很忌憚他,欲除之而后快。開元八年(720年)可突于反攻娑固,娑固投奔營州,聯合李大酺反擊可突于,卻均被可突于擒殺。可突于立娑固堂弟李郁于為主,唐玄宗令襲爵,并賜以燕郡公主。郁于病死,其弟李吐于襲爵,仍以燕郡公主為妻。吐于忌憚可突于,攜燕郡公主來唐,不敢復回松漠。可突于復立盡忠弟李邵固為主,唐玄宗拜邵固左羽林軍員外大將軍、靜析軍經略大使,改封廣化郡王,賜以東華公主。邵固回松漠后,派可突于入朝進貢,中書侍郎李元纮不禮遇他,可突于不悅。開元十八年(730年),可突于殺邵固,立遙輦屈列為王,率部落并裹脅奚族投降突厥,東華公主逃跑投靠平盧軍。可突于連續廢立可汗,甚至不再從大賀氏家族選立可汗,可汗人選從此轉入遙輦氏家族。[18]?
遙輦氏首領
可突于立遙輦屈列(又名楷特)為洼可汗,并與奚族投降突厥。開元二十年(732年),唐軍大破契丹,俘獲甚眾,可突于逃跑,奚族投降。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可突于復進兵,又被打敗,屬下六千人被殺。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六月,幽州長史兼御史中丞張守珪進逼可突于,可突于先詐降,后又欲投奔突厥。十二月,張守珪派遣管記王悔和契丹衙官李過折聯絡,李過折夜斬可突于、屈烈數十人,歸降唐朝。
唐玄宗拜李過折北平郡王,授特進,檢校松漠都督。當年,可突于余黨泥禮(即耶律涅里或耶律雅里,耶律阿保機之始祖)弒殺李過折及其子,屠滅其家,其子李剌干逃至安東都護府,唐朝拜為左驍衛將軍。泥禮任夷離堇(夷離堇掌兵權),殺過折后自任松漠都督即契丹主,后來禪位給遙輦俎里(漢名李懷秀),立李懷秀為阻午可汗,自此耶律氏世襲夷離堇職位。天寶四年(745年),后突厥滅亡,契丹投降唐朝,唐玄宗賜漢名李懷秀,拜松漠都督,封崇順王,賜以靜樂公主。半年后,懷秀不堪安祿山欺凌,殺公主與奚一起反唐。之后,與安祿山多次交戰,勝負參半。天寶五年(746年),唐朝封胡剌可汗遙輦楷落為恭仁王,代松漠都督,楷落在位至安史之亂結束,唐朝與契丹之間大規模戰爭基本結束。
蘇可汗時契丹依附回紇,自蘇可汗開始唐朝不再冊封契丹首領為松漠都督。鮮質可汗時曾七次遣使至長安朝貢唐朝,昭古可汗時遣使四次。會昌二年(842年)唐朝破回鶻,耶瀾可汗遙輦屈戍內附。咸通年間,巴剌可汗習爾之遣使者到長安朝貢之后,契丹部落在一百年的低谷后又逐漸強大。
痕德廑可汗遙輦欽德時契丹征服了奚、室韋,多次入侵幽州、薊州,結果遭割據勢力劉仁恭報復。劉仁恭火燒草原,致使契丹損失很多良馬。欽德只好獻良馬求牧地,劉仁恭同意了。后又違約入侵,劉守光戍守平州,契丹率萬騎,劉守光議和,伏兵擒其大將。欽德納馬五千以贖大將,劉守光不許。欽德十年不敢近邊。痕德可汗死于天祐三年(906年)十二月。迭剌部的耶律氏家族興起,世代擔任契丹部夷離堇,權威日盛。到了痕德廑可汗時期,耶律阿保機擔任夷離堇,在欽德死后,阿保機不再從遙輦氏家族選擇可汗,而是把旗鼓收歸自己所有,自己擔任了契丹部的可汗,從此,可汗的選立就轉入迭剌部耶律氏家族了。
建立大遼
痕德廑可汗死后,唐天祐四年(907年),耶律阿保機成為可汗,可汗選立轉入迭剌部耶律氏家族。[16]?本來按照原始的軍事民主制和選汗制,一旦可汗之位轉入一個家族,那么這個家族的成年男子都有機會當可汗。但是阿保機在位時期,羨慕中原王朝文化,希望可以和中原皇帝那樣采取終身制,所以到了改選之年拒絕讓出汗位。所以在汗位的誘惑下,阿保機的幾位弟弟決定逼迫他進行選舉,于是就發生了歷史上著名
耶律阿保機
的的三次“諸弟之亂”。阿保機憑借他的智慧和可敦述律平的輔助,成功地粉碎了他弟弟們發動的一次次叛亂。
內部穩定之后,其他七個部落的首領不服,也希望當可汗。于是阿保機在述律平的幫助下,引誘七部首領來鹽池赴宴,成功殺死七部首領,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鹽池之變”,從而清除了反對勢力,統一了契丹八部。遼神冊元年(916年),阿保機稱皇帝,建國號“大契丹國”,年號神冊,阿保機即遼太祖,從此契丹的可汗成為歷史。
遼太祖掠奪中原的人口,收留因河北戰亂的流民,在草原上按照中原風格建立城敦以安置他們。并且任用韓延徽、韓知古、康默記與盧文進等漢人為佐命功臣。從此遼的建國規劃多出韓延徽之手。他建議阿保機發展農業,以穩定對所屬部族的統治;他為之起草政治制度,加強軍權;更為之謀劃軍事,兼并黨項、室韋等部,為契丹奠定了創國大業。[20]?遼神冊三年(918年)耶律阿保機建皇都臨潢府(今NMGBLZQ南的波羅城)。兩年后創建契丹大字并推行之。在軍事方面,耶律阿保機于遼天贊四年(925年)東征渤海國。耶律阿保機一直有南侵中原的意圖,天贊二年(923年)春,耶律阿保機派次子、新任天下兵馬大元帥耶律德光(堯骨)率軍進攻幽州。耶律德光久攻幽州不下,轉師南侵,雖然攻占曲陽(今曲陽西)、北平(今完縣東南)等地,但幽州仍在堅守,契丹軍遂于當年五月退兵北返。[18]?遼天顯五年(930年),東丹王耶律倍南逃后唐,遼太宗耶律德光統一了契丹。
南下中原
遼天顯十一年(936年)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以
蕭太后
自稱兒皇帝、割讓燕云十六州為條件,請求遼太宗耶律德光支援攻打后唐。遼太宗遂親率5萬騎兵協助石敬瑭攻滅后唐,石敬瑭得以建國后晉。契丹獲得燕云十六州后,將燕云十六州建設成為進一步南下的基地。遼會同七年(944年)石重貴不愿向契丹臣服。遼太宗趁機率軍南下,意圖一統中國。遼大同元年(947年)正月十日,契丹軍攻克后晉首都開封,后晉亡,契丹國占領大部分的中原地區。二月,遼太宗改國號為大遼,表明了遼太宗直接統治中原的意圖。[3]?
遼大同元年(947年)耶律阮為帝,是為遼世宗。[18]?遼世宗在位期間,一直不忘占領中原的期望,多次對中原用兵。然而遼世宗好酒色,喜愛打獵。晚年更是任用奸佞,大興封賞降殺,導致朝政不修,政治腐敗。遼天祿五年(951年)九月,遼世宗協助北漢攻打后周,行軍至歸化(今NMGHHHT)的祥古山時,由于其他部隊未到,先行駐扎在火神淀。其間喝酒、打人、打獵,眾將很是不滿。最后被耶律察割殺死于夢鄉中。[21]?
輝煌時期
遼景宗勤于政事,使遼朝出現一陣清明。遼景宗對遼穆宗時謀反的皇族采比較寬松的政策,因而謀亂者少,上層比較穩定。遼景宗對外政策仍采不主動南伐中原、僅援北漢的方針。遼景宗前期,遼朝與北宋聘史往還,互賀節日。北宋趙光義統一江南后,于遼保寧十一年(979年)親征北漢,契丹派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軫等名將率軍與宋軍大戰于高梁河(今BJ西直門外),成功擊敗宋軍,宋太宗僅以身免。由于遼景宗體弱多病,有時無法上朝,軍國大事大多由皇后蕭綽協助處理。[22-23]?
遼乾亨四年(982年)遼景宗病逝,遼圣宗繼位,尊蕭綽為皇太后,并由蕭太后攝政。當時蕭太后30歲,遼圣宗12歲。蕭太后先重用大臣耶律斜軫、韓德讓參決大政,南面軍事委派給耶律休哥,撤換一批大臣,并下令諸王不得相互宴請,要求他們無事不出門,并設法解除他們的兵權。在這些行動后,遼圣宗和蕭太后的地位才穩定下來。蕭太后攝政二十七年,在她執政期間進行改革,并且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減少賦稅,整頓吏治,訓練軍隊,使遼朝百姓富裕,國勢強盛。在民族沖突上,蕭太后與遼圣宗于遼統和二十二年(1004年)親率大軍深入宋境。宋真宗因宰相寇準堅持而親至澶州(今河南PY)督戰。宋軍士氣大振,擊敗遼軍,遼軍提出和約,成為兄弟之邦,此即澶淵之盟,從此兩朝和好達一百二十年之久。之后遼圣宗結好西夏,而西夏也搖擺于宋、遼之間以圖存,形成遼宋西夏三國鼎立的局勢。[24-25]?
遼統和二十七年(1009年)遼圣宗親政后,遼朝已進入鼎盛,基本上延續蕭太后執政時的遼朝風貌。
遼朝衰亡
遼太平十一年(1031年)耶律宗真即位,即遼興宗。遼興宗在位時,遼朝勢已日益衰落。而有遼興宗一朝,奸佞當權,政治腐敗,百姓困苦,軍隊衰弱。面對日益衰落的國勢,遼興宗連年征戰,多次征伐西夏;逼迫宋朝多交納歲幣。但是這些反而使契丹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遼道宗繼位后,遼清寧九年(1063年)七月爆發了灤河之亂。遼道宗在位
應縣木塔
期間,契丹政治腐敗,國勢逐漸衰落。道宗并沒有進行改革圖新,而且本人也腐朽奢侈,這時地主官僚急劇兼并土地,百姓痛苦不堪。遼乾統元年(1101年)正月,遼道宗去世,皇孫耶律延禧繼位,即天祚帝。[26]?
遼天慶四年(1114年)春,完顏阿骨打正式起兵反遼。一開始天祚帝并未將完顏阿骨打當作一個重大威脅,但是所有他派去鎮壓完顏阿骨打的軍隊全部戰敗。遼天慶五年(1115年)天祚帝為了解決女真的威脅,下令親征,但是遼軍到處被女真軍擊敗,完顏阿骨打也自稱皇帝,建立金朝,即金太祖。遼朝于同年發生內亂,耶律章奴在遼上京叛亂,雖然這場叛亂很快就被平定,但是分裂了遼朝內部。此后位于原渤海國的東京也發生高永昌叛亂自立,這場叛亂一直到遼天慶六年(1116年)四月才被平定。五月女真借機占領了遼東京和沈州。遼天慶七年(1117年)女真攻春州,遼軍不戰自敗。[26]?
保大五年二月二十日(1125年3月26日),遼天祚帝在應州被為金人完顏婁室等所俘,八月被解送金上京(今HLJ省阿城區白城子),被金太宗降為海濱王。遼朝共歷時210年(包含契丹國時期),歷經9位帝王。
后續發展
此后,契丹貴族耶律大石在西北召集殘部,控制了蒙古高原和XJ東部一帶。金天會十年(1132年),耶律大石在葉迷立(今XJ額敏)稱帝,史稱西遼(西方稱為黑契丹或哈剌契丹)。最后金興定二年(1218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軍隊滅亡,立國凡87年。西遼滅亡后,又有少部分契丹人在西遼貴族八剌黑的帶領下,在今伊朗南部臨近波斯灣的克爾曼地區建立了受制于蒙古大汗和伊兒汗國的起兒漫王朝,存在近80年,俗稱“后西遼”。由耶律大石率領西遷的這部分契丹人后來可能融合于回鶻、蒙古和中亞當地人中了。[27]?
大部分生活在中原地區的契丹人,在遼朝滅亡后則淪為金朝的臣民。金朝女真族統治者在滅遼過程中,先強行遷徙部分契丹人至今東北中部和北部地區。[27]?因統治者女真族受夠了契丹族的壓迫,故反過來對契丹族實施歧視政策。將其姓氏耶律改變移刺,蕭改為石抹。女真統治者也有用賜國姓完顏的方法拉攏契丹上層貴族人物的情況。
蒙元時期,元朝為統一中國,開疆辟壤,動員契丹兵馬參加滅金、滅南宋的戰爭。契丹人也對女真亡其國十分不滿,遂積極參戰,而且屢建戰功。從地域來看,蒙元時期的契丹人主要部分仍分布在故地,即今NMG的CF市、TL市和遼寧、吉林一帶。但隨著蒙古人破西夏、滅金、降高麗、平大理、亡宋、西征等戰爭的進行,部分契丹人被征調出征,離開了上述地區,開始遍布整個中國,甚至遠至朝鮮、中亞和西亞地區,他們有的被安排在各地駐防,有的留在當地做官并定居下來。[27]